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江苏省第14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有感

(2013-05-27 15:07:22)
分类: 教育随笔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
——江苏省第14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有感

作者:陈树华 文章来源:大丰市三龙中心小学

        近期我在思考什么叫语文,语文与数学与思品等课程的根本区别。因此在为期三天的无锡之行,我总是试图在寻找语文味的东西。如何发掘教材文本的语文味,如何呈示语文味的教学内容,如何采取语文味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语文味的语言训练,等等。

        5月22日至24日参加了由省中小学教研室和省教育学会小语会联合举办的江苏省第14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这次学习为时两天,一共聆听了14节课,以及开幕式和评课总结。满满当当,晕晕乎乎,没有思考与反刍的机会,当回到家中,歇息后回顾来时路时,却朦朦胧胧,如月下赏发雕,如雾中玩街景,一切都看不真切了。为了能心安理得地到会计处领到报销的费用,只好勉为其难,凭记忆说上两句。

        这次听课中,我的脑海里再次回响起“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这八字箴言。好像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讲的吧。

        这八字箴言如何落实?这次观摩的14节课可能已经窥得堂奥。

        1.“语文姓语”,用新课标的话说,就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的关键词,我认为有三个,一是“运用”,语言是一种工具, 这是勿庸置疑的。它首先就得指向“听说读写”,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运用性”,而不是如何会听如何会说如何会读如何会写的“理解性”。二是“综合性”,这是语文学习的途径,“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三是“实践性”,这是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只有也只有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激活、训练与发展。一位评课的教育硕士带来一句法国思想家蒙田的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甚至比实物的需要更为需要。14堂课,不约而同地都在“运用”“综合性”、“实践性”上下了功夫,程度不等地各有侧重地下足了功夫。这应该是活动策划者所希翼的对全省小语教学的方向性引领。

        用特级教师盐城市教育科院陈小平院长的话说:将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个一个言语实践中实践运用,不断深化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比如二年级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执教的汪晓梅老师,她出示如下诗句让学生读:“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
 
师:小朋友快看,这透明的雨滴像什么?
生:像珍珠一样圆润。
生:像玻璃球一样透明。
师:如果你就是这一颗透明的雨滴,你是怎么睡在这绿叶上的。比划比划做动作。(学生趴在桌上睡)
师:这位小朋友头枕着睡着了。你是不是做一个甜甜的梦啊。
师:这时候一阵风吹来,左一摇右一摇,你睡在哪里啊?(学生随着老师的话在座位上左摇右摆)
生:摇床上了。
师:你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师:睡得可香了。
师:小雨滴,一起读。
师:小雨滴还想不想读。

        这个言语实践活动辅以肌体语言,富于真趣,不同年龄段的言语活动肯定是不一样的,让六年级的小朋友趴在课桌睡肯定笑场了,语文课必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设计。再来看高年级的言语活动设计。

        维安严成宁老师执教《最后的姿势》,有几个实践活动值得一提:第一个是引读引说地震场面的课文。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
他为学生撑起的是--(生命的蓝天……)
护住的是……
从中你看到了怎样谭老师?(诠释……、无私、大公无私、舍己为生)

        第二个是看地震视频(选视频不清晰不典型)然后让学生再读地震场面的文字

师:在这瞬间我们多么希望有奇迹出现。我们多么希望……?
        严老师的场面的教学,注重指导朗读,重视启发想象,善于引领思维。

        第三个是以谭老师女儿的身份,选择一个小练笔形式练写:
①场面描写
爸爸,雅安地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侧面描写
爸爸,他们(获救的学生、曾经的同事、认识你的为人……)这样对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说说心里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中,学生有用课文语言改编的,也有用通过前面学习到的语言来写的。

        这篇课文可能要从教材中撤退了,但是,严老师的教学演绎相当精彩,非吾之拙笔所能表达一二。所以,这部分我记载得也稍稍详细一点儿。

        2.小语姓小。用教育硕士徐艳的话说:让启蒙回归启蒙。小学语文要致力于点燃热爱,夯实基础,养成习惯。她在点评中更强调了小语姓小,强调了汉字 与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要探究每一个汉字,探究每一个关键词语。不能用工具观看待汉字教学,不要将汉字教学当作阅读教学的附庸。在14节课中,汉字教学词语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视,而且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科学规律。

        (1)这次观摩活动,让我感受到词语不仅仅是符号,更是一幅画,一份情。

        来自徐州新沂的臧松刚老师执教《理想的风筝》——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从动作描写来写刘老师,从七个动词看出刘老师什么?
生:生命的顽强,自信,热爱生活。
师:读出对生活的自信,生命的顽强,谁来读?
师:生命还没读出来,你看看能不能读出来,他笑着。叫着……带着这样的感觉去读。
师:有一点感觉了。女孩子再来读--
师:这么自信的刘老师,真好啊。

        宿迁的魏斯化老师让学生带着想象读《争论的故事》里的四字词语“皮香肉嫩、烟熏火燎、聚精会神”,三年级的学生说“仿佛闻到香味了”。
        老师说——
其实哪里有香味?但是我们感觉到了。
“烟熏火燎”这滋味可不好受。
这位同学读词专注的样子就叫“聚精会神”。
刚才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是因为读词“聚精会神”,这个“聚”怎么写?
上边取,下边是三个人,三个人变成现在的字,有了变化。
我们来找找这三个人。
一撇平,一竖中,两撇三撇稍不同。四撇短,捺要重,聚在一起才方正。
请同学们拿出习字册来写。
过年了亲朋好友在一起吃团圆饭叫——团聚;
朋友开生日这叫——聚会。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的本质属性,字词的本质属性则是组群关系的总和。只有在词中,字才有了意义;只有在句中在段中,词才有了意义。汉字更是有情有味如诗似画,关键是教者如何引领学生读出画读出情味来。

        (2)这次观摩活动,让我感受到词语是如何成为课文教学的把手的。
⑴利用词语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最浓墨重彩地利用词语进行教学的是无锡吴小燕老师的《日月潭的传说》。先是围绕“漆黑”理解恶龙作恶带来的严重后果;再通过引领学生抓“一筹莫展”和“挺身而出”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大意;然后推出“翻山越岭 披荆斩棘 千辛万苦”这三个重要的词语,引领学生朗读领会第四自然段的意思。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重点训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是中年级语文的训练项目,吴老师根据本课的语言特点,领着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概括课文。

        ⑵抓住关键词品读语言文字。
        镇江殷琴老师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个片断:
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这段话里有一个词概括出了樟树的特点。
生:蓬蓬勃勃。
师:这一段哪些词语能让你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呢?
……
师:告诉老师你圈画了哪些词。
生:枝干粗壮。
师:告诉我,你从枝干粗壮,读出了什么?
生:非常粗,而且很强壮。
师:读出这种感觉。
师:还圈了什么词,这句话。
生:伸得远远的。樟树很粗壮。
师:读出这种感觉。
生:四面八方。
师:读出这种感觉。
师:这句话里,还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妙,哪个字?
生:伸。
师:你们就是一个个樟树。(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起来并做动作)有的枝干伸向斜上方,有的伸向两边,用力再用力……樟树比你们伸得还远呢。谁再来读。
师:生机勃勃的樟树,像他这样,一起读。
出示: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
师;你圈了哪个词啊?
生;稠密,让我感觉樟树很多很绿。
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师:不仅读出多,而且每一篇片树叶都发亮,这是生命的颜色啊,再读。
师:每一片树叶都发出生命的光泽,一起读。
出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从四季常青,读出了樟树一年四季都很茂密都很绿。

        品词析句感情朗读熔于一炉。

        当然小语的小,不仅仅是从词语这个小处着手展开语文教学,包括字词本身的音形义的教学,在14节课中,也有可圈可点的点滴。

        这次观摩活动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无论从文本解读、文本呈现,还是从学用文本、学习拓展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同时,也有很多瑕疵。有一位担任导游的大学毕业生说:有些课听着听着都要睡着了。我也有同感,只是责任心让我没有睡觉。成人如此,小朋友情何以堪啊。

        回来撰写学习体会时,深深地感到,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痛苦!我只经历了两天的全封闭式的学习活动,深感身体与心理上的压力,更感没有反刍空间的痛苦。我们的学生从六七点钟进入校园,到十点多钟放学,中午静校一个多小时读书作业,休息时间微乎其微,下午二点钟左右上课,五点左右放学。上课四十分钟,下课十分钟,因为大课间的缘故,连过去能保证的课间十分钟都没有了,大课间本质上就是增加了一堂课,而且是一节前没有课间后没有课间的一节课。上课听讲,下课作业……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休息时间少,反刍空间无,这样的学习真真是痛苦而且必然是低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