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副主编、省教研室小语教研员李亮老师的报告
(2013-04-15 14:42:10)分类: 教育随笔 |
【编者按】10月15日下午雨花实小组织了主题为“叩问课堂,润泽生命”的语文课堂文化节活动,苏教版教材副主编、省教研室小语教研员李亮老师应邀出席。此文是李老师的报告实录,现贴出供大家学习、研讨。
各位老师,我跟大家一样,曾经也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现在至多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今天来雨花没有做报告的准备,但因校长、马老师的要求,我就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谈一谈吧。
非常同意孙老师作出的评价,我再补充两点,第一,从两位老师的素养来看。第一位谢娟老师的课,让我感觉到宁静,谢老师教得非常从容,给人感觉舒服,我琢磨她在教育上几条素养值得大家学习和关注。第一,她注意倾听,眼睛看着孩子,安静地倾听,频频点头,做出恰当反应。第二,恰当的鼓励,适时地对于孩子的发言做出评价。第三,课堂的引领,有效地引导孩子读书,理解,评价,这种功夫都是很凸现的。
宋锦华老师的课上,我又看到另一种素养:洒脱。这是一种境界,开篇大气,抓词准确。这样的语文课让人肃然起敬,深深地感受到宋老师的语文素养之深厚,尤其体现在语言素养上。他的语言造诣很深,音色很美,是不折不扣的男中音,相信朗诵课文一定是令人欣悦的。第二,课堂的组织力,宋老师课堂的协调力非常强。在他不乏幽默的循循善诱中,孩子的思维不断深入文本,融进文本,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第三,解读文本的能力很强。当一名好的语文教师,除去教育素养,更要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而在宋老师的课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种能力的有效发挥。
谈谈我的困惑:一进教室,看到圆形的桌椅摆设让我很好奇,可课堂上却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第二,我认为他们两位在教学当中如有些地方能够互补就更完美了。谢老师的课少一个统领的东西,课堂缺失整体感。宋老师的课,开篇很有气势,颇具大家风范,只是有些地方咀嚼得细了些。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语文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课程标准早就有所解释。然而,这样一个判断还是模棱两可的。我们常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不是单纯的“人文学科”,而应该是一个“背景学科”。各个版本的语文课可以完全不一样,但一样的是“能力体系”。语文课程体系是通过能力体系来建构的,所以导致语文的模糊性。当然语文也有它清晰的一面,所以才有同样的学生给不同的教师教出不同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大家还可以进一步的思考。我认为语文应该是大海,我们面对大海,大海有其令人神往的地方,然而,置身大海之间,又会让人迷茫,失落,看不到边,抓不到自己想抓的东西。面对语文的汪洋,我们可能都是如此。
二、语文究竟教什么?
我们的语文,一本教材,包括教材之外的一些材料组成。那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教材?在思考这些之前,我想我们首先得思考,我们不教什么。
其中有三个“不需要教”。①孩子已经懂的;②孩子自己能够读懂的;③通过讲解孩子依然无法弄懂的。
除此剩下的才是你要教的。有些东西我们是绕不过去的。低年段拼音、写字这些基本的东西是一定要落实到位的。第二,阅读教学,一篇课文,写了什么,涉及到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把握中心的能力,体验能力。它是怎么写的?否则阅读教学只进行了一半。再往后,写作的能力的培养。只要把这些抓实了,思想教育等等其他的一切都在其中了。
三、语文到底该怎么教?
一定要修炼自己的研读文本的能力。文本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不能对教材准确的解读,就没有学生对课文准确地解读。浙江王崧舟老师也提出了阅读文本的三个姿态:(1)作者崇拜。有意识的去了解作者相关的其它文学作品以及与作者有关的方方面面,会对你拓展思路有所帮助。(2)读者崇拜。一篇文章成为一部作品时,我们说,作者已经“死了”,尊重读者的感受,一部作品,不同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以《红楼梦》为例)(3)文本崇拜。对文本本身进行深究、钻研。在具体钻研一个文本时,三种姿态都要结合起来。
薛发根提出解读文本的三个角度:第一个角度,要用学生的眼光的角度解读课本,不能仅用教者的眼光去解读。比如小学教师把课文拿给中学特级教师去分析,结果反而让学生觉得索然。第二个角度,从教学的角度。有个著名的论断。他觉得一篇文章成为课文之前,她只具有文学价值,而成为课文,她就有了教学的价值。第三个角度,从生活的角度。文本语言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伙伴语言”,不需多讲。第二种所谓的“教学语言”。第三种“精粹语言”,理解起来比较深的文本,我们不能过分挖掘,深文浅教,浅文不妨往深处做做文章。有了这些专家们对文本解读的思考,我们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我谈得也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怎么看待一节课的优劣?我们要取得共识。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课堂分为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而孙双金的“好课观”标准:小脸通红,小口常开,小手直举,小眼放光。尤其是公开课,这也是大家追求的一种境界。我特别欣赏我们教研室杨九俊先生的三个尺度:(1)目标的达成度。这节课的目标是否恰当?下来后孩子是否达成了目标?要实效到位;(2)有效思维的长度。即是不是在进行有效思维,是否“切中要害”?语文课基本形态是以问题贯穿,暂不论有没有问题,其实有问题,李吉林早就说过要搬掉“两座大山”:问题如山和习题如山。问题贯穿这个形态本身有问题,不过如果有好多问题,这就需要看你的问题设计如何,也涉及到文本的研读。(3)情感体验的深度。这就要看孩子在课堂上是否有情感体验,如今天的两节课中我们都能明显的感受到学生的情感在深入。
究竟怎样教,有几句话:简简单单教语文,简单语文来自于简单生活,现在生活太复杂了,语文也是一样,赋予她的东西太多了,其实语文真的那么复杂吗?我不是说语文简单,我是说我们对语文的态度,教语文的方式方法是否可以简单,再简单些?我很赞同的一个观点,没有什么新方法,只有用得不好的方法。语文说到底就是读读,写写,说说,议议。推崇于永正老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里面的观点我很赞同,抓好作业和读写训练,大家好好看一看。如此,我们不再视语文为畏途
第二句,陶行知说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学语文,自己的语文能力哪里来的?自己的语文兴趣源自何处?多读多想,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还有就是整体地教,二十年前就有人提出,从整体入手,再回到整体。可以跳跃有选择的教,一篇课文不是什么都要教,要学会取舍,最后要创意地教。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一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语文教学两手抓,一手抓课堂绩效,一手抓课外阅读。我特别欣赏南京市的振兴阅读活动。其实我们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以读书为轴,为中心,它包括课堂和课外大量的阅读。否则语文能力的提升将成为幻影。课堂是教怎样去读,通过一篇篇课文教他理解,把握浏览、默读、朗读的方法,能做到读得通,读得懂,用得出。而课外就要放手让他读,教师的眼光一定不能局限在一本本习题集和一张张的试卷上。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其实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提高后进生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让他丢掉差生的烙印,放手让他读,老师有指导的让他读。这个念头一定不能丢。读书一定不能丢。
语文教学没有比引导学生读书更重要的事情了。改革是要放弃一些东西。一切的改革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向规律逼近。规律往往都是些最朴实的最简单的东西,但也往往是最让我们容易忽视的。现在我们都提倡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以上都是我的个人想法,都是我今天想到的问题和大家讨论,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