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打工妹的艰难生涯和晶莹诗心(中)——刘古径诗词读后

(2013-06-28 18:07:57)
标签:

田埂

内容

万间都

角度

莫可

乡村打工妹的艰难生涯和晶莹诗心(中)

——刘古径诗词读后

                                黎烈南

    敬爱的读者朋友,我接着向您述说阅读打工妹刘古径诗词后的感想(注:古径诗词,用的是新韵)。

 

月亮知道她的心——古径没有出家

    一位对生活带有绝望情绪的人,要弃世而去,也并非易事。前面说过,刘古径爱孩子,爱母亲,并具有浓烈的诗人气质。而具有诗人气质的人,欲终身沉浸在佛的六根清净境界中,难度委实很大。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结缠绕着古径的心灵。我发现,这种矛盾,她常常通过月亮情结表达出来——在艺术表现方面,进入月宫是出世的象征,回归大地则代表入世。先前我曾经介绍过她的一首意欲飞向月宫的《采桑子》,现在再介绍她2011年9月12日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辛卯中秋

酒醇甜入梦,

袅袅上蟾宫。

举目茫茫雪,

回眸草色青。

中秋夜月人静之际,作者独自把盏饮酒,酣入梦境;此刻她袅袅如飞仙,来到了月宫。身处日夜向往的清净月宫里,作者举头望去,但见一片茫茫雪景,使她感到高处不胜寒,心绪茫然。“茫茫雪”,暗示了作者此时的思绪——月宫里虽然清静,也没有人间种种烦恼苦难了,然而那种无人相伴的孤寒之感,更加不堪忍受。作者回眸下观地球,但见处处草色青青,一丝暖意涌上心头。这青青草色中,有作者的家乡,有人间的炊烟,那里有人世的温暖,有蓬勃的生命。这一“青”字,真是点睛之笔,它把古径想要诉说的,都饱含在里边了。

人间有痛苦,有挣扎,但毕竟有热度,有亲情,古径没有出家,她向大地回眸了。

飞向月宫与眷恋大地之情绪,在此间,形成了微妙的艺术张力。

                      古径诗词所达到的思想高度

    作为一个乡村打工妹,刘古径诗词没有虚华的东西,朴实单纯,有啥说啥。她很爱写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像2009年9月所写《无题》:三更风雨骤,惊起速开灯。悄看童童女,怡然笑梦中。(童童为古径女儿乳名)夜半三更,暴雨狂风忽至,母亲古径惊醒后,急速开灯,细观幼女在睡梦中的甜甜笑容,才放下心来。“窗外雨绵绵,滴答落眼前。躬身遮漏处,恐溅女儿衫”。(《蜗居二则》其一)窗外下雨,雨露不止,作为母亲的作者,将身遮住漏处,唯恐把熟睡的孩子溅湿。请看,多么平凡的琐事,又是多么忘我的母爱啊。这样的诗,没有多么高明的艺术手腕,但它牢牢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绽放淳朴之光。而当这种朴素的情感向周围辐射时,它从打工妹心中爆发的,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更强烈的情感冲击波。请看蜗居京城的作者此时在大雨瓢泼、屋漏不绝之时的心中所念:

                        大雨滂沱夜不息,小屋房漏被床湿。

                        欲求晴日一长夏,怎忍苗枯百姓饥。(《蜗居二则》其二)

    居住在京城的作者,在“大雨滂沱夜”、被床无干处时,她却颇带着几分欣慰的心情说:

“欲求晴日一长夏”——如果我的整个夏季都为晴天的祈求得到实现的话,那么,我倒是可以免去陋室水灾之苦,可是那乡村百姓就要遭遇苗枯饥饿之祸了,我于心何忍——“怎忍苗枯百姓饥”!因而,诗作者的真正心愿,是不言自明了的——老天,还是请你多降些甘霖吧,否则那些农妇农夫们面对干枯的庄稼,怎么生存呢?

    这种情感,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在“床头屋漏无干处”时所高咏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我想,古径真的具有杜甫的那种崇高的情感境界吗?

    其实,知道了古径的人生经历,就不难窥见她当时的所思所想——她那远在承德大山里的母亲和乡亲们,在干旱的夏季里,都焦急地盼望着一场透雨,同样,北方的农村百姓们,也都心怀饥渴,仰望着天空。日思月想着母亲和家乡的诗作者,脑海中经常浮现的,就是母亲和乡民们那一双双焦急盼雨的眼睛。现在,身处”小屋房漏被床湿”之困境中,古径面对这终于来临的一场透雨,宽慰之情油然而生!诗作者没有杜甫那样的崇高情怀,但对家人和同类的怜悯之心,倒是发自肺腑的。也正是这淳朴的晶莹诗心,使得她在梦绕魂牵之际,写出了一首很有思想高度与艺术概括力的作品来——这是一首仿作元人散曲的作品:

                                         坡羊

                                      山田妇

            思念家母,联想山乡农妇之劳作偶成。

                            头上日舞,脚下沸土,弓腰移步锄禾黍。

                       汗漱漱,肠辘辘,皇天可解苍生苦?几分收成何及顾。

                             旱,这般度。涝,这般度。

    请注意作者的小序——从思念家母,联想到那些广大农妇农夫们,这就是古径悯农曲的内驱力和全部创作过程。在开端,作者就用“头上日舞,脚下沸土“八个字,将北方旱田燥热的夏季勾勒出来。细想来,阳光如何能舞蹈?泥土如何能沸腾?须知,北方承德大山的盛夏,中午太阳辐射头顶,高温能达40多度。自从能帮妈妈干些农活起,年幼的古径便每天从小山沟的家中走到八九里地以外的田地里,和父母一起劳作。饥饿、劳累、困乏,使得她常常就在地头上睡着了。睁开眼,抬起头,看到太阳在眼前像是无数条龙蛇,鳞光闪闪,上下左右翻舞乱窜。田地里的土热得滚烫,其热度能穿透鞋底把脚烫得麻木——“舞”和“沸”字,就是作者从幼年田间劳作中这样体验出来的。多么真切而精准的描写!

    就在这日舞土沸之酷夏里,古径看到父母“弓腰移步锄禾黍”——弓着腰,挪着脚步,挥动锄具,坚持把活干完。“弓腰”、“移步”、“锄禾黍”,三组动词,传出了艰难的、从容不迫的劳动节奏,真是虽不惊人也动人,它简直就是整个中国农民的辛劳形象与坚韧性格的写照啊。

    “汗漱漱,肠辘辘”——汗如雨下,饥肠辘辘,这是农人的家常便饭;“漱漱”和“辘辘”这两组叠字,都是象声词。在这里,流汗的漱漱声,饥肠的辘辘声,与锄地的铿锵声,组成了一支透支耕耘曲。这种在北方空阔的大山里发出的声音,多么微弱,而中国农民那无声忍辱负重、默默挣扎生存的境况,就蕴藏在这偏远微弱的声音之中。景象至此,诗作者不由得向苍天发出究诘:“皇天可解苍生苦”?!

农妇农夫的最难处,却还不在此处。人道是:“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而大山里的古径一家和当地农人,却面对频频而至的旱涝之灾,莫可奈何——“几分收成何及顾”?

    “几分收成何及顾”这朴素的一句话,顿挫有致,一波三折。若有耕耘,谁人不算计“收成”?此一层也;至于收成,对于耕耘者来说,是“几分”,赚多少还是赔多少,总要掐指算一算的,此二层也;而耕耘不辍的劳动者,对于“收成”“几分”,竟采取“何及顾”(不加计算)的态度,此三层也。正在读者玩索这一句之内涵时,作者以振聋发聩之笔,结了尾:

    旱,这般度。涝,这般度!

    如果因旱涝颗粒无收,又无额外收入,承德大山人就只好住山啃山了。他们或种植几棵苹果树、核桃树、板栗树,卖个三头二百的;年轻力壮者,趁农闲时去山里采摘椴树花,山顶的石崖上抓蝎子、逮毒蛇,能换回一头二百的零用钱,这便是额外的收入。而这种困难的日子,他们不对任何人诉苦,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度过……

我想,不少的读者,当读到了这一结尾时,一定和我一样,想起了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张养浩的名作:《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看,古径和张养浩的《山坡羊》的结尾,是何等相似啊。不同的是,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揭露了一个中国古代历史的悲哀事实: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小百姓的生活,总是处于一种穷苦状态;而古径之“旱,这般度,涝,这般度”的浩叹,则不仅写出了苦而已,它还道出了农人们的无奈和坚韧,无助和坚持。在艺术上说,我不敢说古径能超越了古人;然而从思想内涵上看,“度”的含义,似比“苦”更丰富,更充实。其实,农民们的劳苦,不仅在于自然灾害,还来源于社会人间中存在的问题。即以新中国建立后来说,城市乡村的两种户籍制度,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很大差距,而中国农民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做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承担了极大的牺牲。他们承受着社会的不公平,眼看着贫富差距的拉大而默默劳作,这是多么善良而又催人泪下的同胞啊。

    读到这里,敬爱的读者,您是否对“旱”、“涝”两字有了新的感受?可以这样说,它们代表的,并非全是旱涝灾害本身,而能引起我们对中国农村状况的更多联想。从文学角度观,“旱“、“涝”代表着苦难,象征着种种困境;就社会状况角度观,您没有觉得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民同胞们亏欠得太多了吗?

古径的散曲仿作,虽然有不合韵律之处,但是它所包含的丰富社会内容与思想高度,却是值得一提的。它写出了中国农民们的困境,写出了他们的善良,写出了他们的坚强形象,更为他们发出了强烈的呼喊。这样的作品,是大山里诞生的女儿从心血里流出来的,它没有那么崇高,却是那么动人心弦,令人动容,是永远抹不去的一份心灵记忆。我觉得,那震撼人心的结尾,一直荡漾在中国诸多的村落里,田埂上——

    旱,这般度;涝,这般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