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奇跺脚功”:从脚调到头,越跺越健康,越跺越年轻!

(2022-04-04 10:51:34)
标签:

跺脚功

震动

微循环

无菌性症状

血液循环

分类: 中医养生
“神奇跺脚功”:从脚调到头,越跺越健康,越跺越年轻!


       很多人一着急上火,第一反应就是跺脚。

       跺上几下,气就消了大半。其实跺脚是人体的自救行为,在跺脚的过程中,“气”就会自然而然的被“震出体外”。跺脚,不光可以消气,还有9大神奇的效果~

       1

       跺脚的好处

       降低近视

       帮降血压

       强肾固本

       治疗驼背

       缓解脊椎病

       缓解或愈合妇科疾病

       缓解或愈合男科疾病

       自愈身体很多疾患

//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72972800-071F1BA2E4A6DC2A478BB66CBE517F78/0?fmt=gif&size=242&h=233&w=285&ppv=1

       2

       跺脚的原理

       不通成病:百分之八十的疾病,都是因微循环系统受阻造成的。就是那些不知名的稀有病症,多数也是因为微循环系统不通造成的。

       血堵病生:微循环系统不通导致身体部分机能受限,表现出多种无菌性症状,微循环不通造成血液滞留,停止流动的血液中细菌繁衍,就形成了各种炎症。

       血通病去:因此血液如果能畅通,则会把血液中的毒素细菌冲刷流走,从而实现血液畅通百病不生。

       干净血液:跺脚的时候,血液往下走,但因为心脏的功能血液在循环,不可能只下不上,所以血液到了脚底又会上来,上去时就是“干净”的血液了。

       跺脚到初期,你会觉得很涨,到后来,脚底会有一层五分钱厚的死皮,这就是血液的垃圾,像孩子的脚,这时,你全身循环的血液都是“干净”的血液了。

       震动全身:跺脚的时候,脚底心连接着五脏六腑的穴位,每一次跺脚,跺下去的时候都会震到这些穴位。

//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588793847-6AE819059C213C5ACBE92D8D3EBFFDF0/0?fmt=jpg&size=14&h=450&w=662&ppv=1

       3

       跺脚过程中的反应

       跺脚的时候,整个脚底与大地相碰撞。开始时是整个脚底疼痛,慢慢的变成几个点疼痛。脚底疼痛完毕之后,就会是脚踝疼痛。脚踝疼痛完的时候就会小腿肚子疼痛,直到膝盖疼痛。有时会震得整条腿的后面大筋疼痛。

       疼痛的感觉是由下慢慢往上走的,这个冲击的力度,从脚部慢慢渗透到小腿、膝盖、大腿,慢慢的延伸到腰部。在疼痛的同时,脚底会有一种温热感,温热的感觉也会慢慢的从脚底渗透到小腿、膝盖、大腿,一直到腰。这时腿部的微循环已经基本打开,腿部的温度也会上升。

       有很多人认为,跺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停下来了,其实不然。继续跺脚,让这个大地的冲击力一直往上走。

       它会慢慢的往上走,一直冲击到整个脊柱,乃至到头。如果头部微循环不畅通,那么头部就会有震动疼痛的感觉。一直让头痛的感觉消失掉,头部的微循环也开始畅通了。

       到这个时候,再用力跺脚,就能够感觉到双手也有被震动的感觉,就像过电一样,全身有通透的感觉。当跺脚到这种状态的时候请不要停下来,继续跺脚。

       然后您会发现,原来内脏也能够被震动到,肝部有疼痛、闷胀的感觉;胃部有难受、恶心的感觉;胸部有憋气的感觉。让这些感觉完全消失掉,那么身体才是达到一个真正通透的状态。

       当然,在跺脚的时候不可能一次性就能做到这种程度。这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来。需要每一个希望健康的人,坚持去跺脚。就这一个动作,如果能够坚持的话,那么今生,一辈子就不会有太大的病痛。

       特别声明:本文信息仅作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

       注:(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内容由小编进行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本平台旨在传播养生知识。

 






转自 养生之道我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