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摘抄(二)
(2022-07-01 07:55:45)
第六讲
[一个特色]
一方面,阅历狭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于广大的社会人生没有什么丰富的体验。
另一方面,意境开阔博大。作品写出了我们古今的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感慨和悲哀。他感发的范围,表现了一个博大的意境。
[一个问题]
他的后期的作品跟他前期的作品应该分别来看待吗?
一个人其实是不可以分割的。
作者的作品就好像是从心灵之中放射出来的一千条道路,这一千条道路可以通向不同的方向,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然而,他本来的原来的那个主体意识的根源,还基本上是一个。作为李后主的本质来说,他基本上的一点,就是以他的真纯的——王国维所说的赤子之心,他的锐敏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的一种投注。写出来我们人类有生生命的共同苦难。
[本质特色]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从本质上来看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他那锐敏的、深沉的、真挚的一份心灵和感情的投注。
“了”——“林花谢了春红”了字表现了沉重的哀悼;“晚妆初了明肌雪”了字表现了一个欣快的美好的完成。
【堂外人】读嘉莹先生关于“凤箫吹断”和“笙箫声断”用哪个更好的判断理由,觉得对于用词的判断,要看词是不是能体现“美”。如“凤”字从形象上给人更精美的感觉,是形象上的美;“吹”字有一个努力在里边,更有力量,是力量上的美;平仄的交替,音调的抑扬,是韵律上的美。而这种美的感受是靠感觉去体会的。
李后主这个人,不管是对于悲哀,不管是对于享乐,是个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因为诗词是注重感动和感发的,所以他的那种真情的投注,带给我们强大的感发,这是他的长处。但是,作为一个在人群之间的伦理之中的社会人,这是他的缺点。
凤箫要“吹断”,霓裳要“重按”。享乐没有节制。
“遍彻”二字有双重作用,多义可以互相补足。一是霓裳大曲的曲调里边的名目;一是这两个字本身的本义给读者直接的感觉。即没有一点漏。
眼睛的享受——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耳朵的享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鼻子的享受——临风谁更飘香屑?
口中的享受——醉拍阑干情味切。(切者,真切,深切,内心最深处的一种享受。不只是你口中体会到的滋味,是你内心之中体会到的那种滋味。)
自然的享受——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李后主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因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有感发的力量。他是最能声情合一的作者,就是把词的抑扬顿挫的节奏的声音跟它内容的感情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声情合一。
[三度对比]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宇宙的永恒无尽
人事的短暂无常
春花秋月何时了
花会再开,月会再圆,没有终了的日子。可是,那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消逝,有多少往事都消逝了。我们消逝的年华,永远不会来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是年年吹来,是永恒的。我不能忍受这种回想,因为我太痛苦了,太悲哀了,在明月的月光之中。李后主小楼昨夜的悲哀。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是无知的,是无生的。没有生命的,相对而言它也是属于比较永恒不变的。这正是无生之物的长存。回忆遐想它应该还在吧?他李后主今天已经这样的憔悴衰老,不再是当年醉拍栏干的时代。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滔滔滚滚,无尽无休,永远不能停止,永远不能够阻挡的,正是无尽的愁。
这是李后主词的感发力量,把我们所有的人类,是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种种悲哀都包括在里边了。以他一个人的破国亡家的悲哀包括了我们古今人类共同的悲哀。
[承继南唐]
已讲过五位词人,这让我们看到词在发展的历史之中的第一个阶段——晚唐五代词的演进。
冯正中词是带着强大的感发力量的。这是南唐词的特色。虽是一首小词,却有丰富强大的一种感发的作用。他们所建立起来的词的风格的特色影响了北宋早期的两个很好的词人,一个是晏殊,一个是欧阳修。
[大晏特色]
从冯正中开始,他们所表现的特色,是以用小词传达出来作者心灵感情之中的一种意境。
“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是一个世界,不是我们现实的世界,是作品中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作者心灵或意识跟外在的现象接触所产生的一个带着感动的世界。词,尽管他只是写不是自己情志的爱情歌词,但不知不觉也流露了他自己本人的一份性格修养在其中了,所以就造成词里边的一种境界,就是词里边所表现作者心灵感情的真正本质的质素的一个世界(这种衡量也不是用之于所有的词都正确)。
如果我们说,他们(冯、晏、欧)走的是同一条发展路线,他们发展的路线都是表现这个作者心灵感情之中的一种意境的境界,可是因为冯正中、晏殊、欧阳修他们毕竟不同。我个人认为——
冯正中所表现的感情本质的境界,是一种执著的热情。
晏殊的特色表现的是一种圆融的观照。(李后主是一个感性的诗人,没有思索,没有反省;晏殊是一个理性的诗人,对于自己的感情有一种节制,有一种反省,有一种掌握,有这样修养的能力)
每个人用情的态度是不同的,每个人感情的本质是不同的。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淡淡的引起,晏殊这么平淡的说法,而他那种伤感是蕴藏在里边的。他写得多么闲淡,那么悠然,那么不着力,不留痕迹的感染之中,传达了他的感发,这是晏殊的特色。晏殊词的风格实在是与他词集的名字《珠玉词》很配合的,真是珠圆玉润。他不用那些锋芒棱角来刺激你。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这是无常,是无可奈何的,是无法挽回的那消逝的年华。好像去年的燕子又飞回来了,这宇宙的循环,是宇宙的永恒。所以,他有圆融的观照。李后主是往而不返,扎进去就不回头了。而圆融者,就是有一个周遍的、对宇宙循环无尽的、圆满的、整体的认识,融是融合贯通,“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会,就是融会的看法,一方面虽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另一方面却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堂外人】这就是即能看到无常,又能看到永恒,所以显得很理性。
“小园香径独徘徊”我一个人徘徊在这个铺满落花的小路上,这是什么感情?他不像后主的结尾用激言烈响的言词去打动你,那样往而不返。他在这徘徊的动作之中,有一种思致的韵味,这正是晏殊的特色。这里边有感伤,也有思索;有哀悼,也有觉醒。他表现了一种思致的意思,但他没有直接说出来,说我这里有一种圆融的观照,我体悟了宇宙的永恒无尽的循环,我知道在无常之中也有循环,他没有真的用哲学的思想说出来。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晏殊就是跟李后主不同,他不是一往不返地沉溺在他的悲哀之中,他要找到一个安慰、排解的办法,掌握自己的办法。“酒筵歌席莫辞频”。
【堂外人】同样是掉在里边了,李后主就不再出来了;他却要出来,也能出来。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满目山河都是引起你怀远的,他说是白白的怀念远人,是没用的,这是反省。伤春也是空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他在悲苦中总隐然而一个解决的办法。人常常总是怀念过去,说“落花风雨更伤春”,又总是梦想将来,说“满目山河空念远”。但你所能掌握的,你真正要做的,实在是你眼前所能够努力的事情。
【堂外人】念过去,想将来,不如重现在。
【堂外人】嘉莹先生不但教给了我们如何解词,还教给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一个例外]
《山亭柳·赠歌者》(家住西秦)
晏殊词一向圆融平静,这首词却写得比较激动的。这首词有一个题目。加上题目,是假借别人的情事,写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感慨。
他用“赠歌者”的题目做了一个掩饰,把歌者推到前边去了,他藏在歌者的后面,这正是理性诗人的表现。他不愿像李后主那样把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都展示给人来观看,他是退后一步,才把自己的悲慨发泄出来的。所以,这首词虽是感慨激动之词,却仍不失理性诗人的特色。
[欧阳本质]
欧阳修所表现的特质是一份遣玩的意兴。
每一个作者他的心灵本质都是不同的,可是人生的遭遇这么多,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现。那么什么是他的特质,我们要找的是他的一个特质,而你要知道最能够见到一个人的特质,是什么时候?是当有一个大的考验,大的苦难来到你的面前的时候,你怎么样的反应,那个时候才看到你的真正的本质是什么。
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欧阳修的遣玩的意兴,是在他的苦难之中表现和完成的。他懂得在苦难之中,用种种美好的事物来自我遣玩,宇宙之间有丑陋的,也有美好的。他能够用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来排遣他的哀伤,来排遣他的忧愁,有一种遣玩的意兴。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