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始于隆兴十三年。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制瓷窑场。其早期作品为全身敷釉,多以支钉装烧,到晚期后,逐步为垫烧取代。其釉色月白、粉青、米黄等。
明初曹昭《格古论要》言:“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臃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有关南宋官窑的资料文述颇多,此不赘述。
今日展赏愚帐中所藏一件南宋官窑器。此其乃米黄釉色贯耳四方瓶,通体可见开片纹,自然开洒,如金丝铁线。上手展目,但见其釉肥厚,釉质如呈橘皮之状,釉色亚光温润,具酥油之质感。
本器两个特点,其一,器形乃四方,较之通常圆形制作难度更大,更为少见;其二,其瓶口和足圈分别以铜皮镶包,既以护沿口和底足,又增加瓷器的金属质感,此乃官窑精作之器方可如此为之。其镶铜边,已经不见铜色,莽莽绿锈锈鼓凸,僵土覆盖,由此可见其土中埋藏时间之长,耄耋之相昭然。
复观其底,可见其露胎质色乌黑,老态龙钟,正为古言之污泥窑,此其之胎色当可实证矣。显而易见,无论釉色釉质抑或是胎色,有此诸般品貌质地之特征,当无话可说,无疑可生,实为到代之南宋官窑器矣。
现在而今眼目下,这专那家,每每仅以己之眼界所见,动辄信口这个仅存世几件,那个只在哪儿,言下之意,不外乎显示其见多识广,其实恰恰相反,这种每每言某种类古器古物只有几件存世者,正是浅薄或者鼠目寸光这些词语最好的注释。因为,以公博和所见几藏为存世量判断之绝对标准,正是学研不精,井底蛙眼之最好的遮羞布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