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鳖”苏格兰印象(顺便谈谈各国英语)

(2014-09-19 20:02:30)
标签:

苏格兰

英语

分类: 杂文
首先热烈祝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人民终于保住了“大英帝国”。本人还真不太舍得苏格兰独立,因为英国如果一下子变得很小的话,我还真不习惯呢。不过这会儿我才突然发现英国的国名起得有问题,难怪苏格兰人不干呢。敢情大不列颠里面包括苏格兰和威尔士啊,干嘛把北爱尔兰单独列出来?那样显得苏格兰和威尔士多没面子啊。

苏格兰为什么让我感觉“土”?

前几年在英国旅行时,曾打算去爱丁堡看看,后来因为怕冷就放弃了。所以我对苏格兰始终没什么印象。如果说多少有一点儿的话,那就是“土”。

千万别跟我提苏格兰人发明了马桶等二十多种广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物件。之所以一直觉得苏格兰很“土”,除了因为电影里总看见穿花裙的苏格兰男人之外,主要源于一次工作上的经历。

30年前我还在煤炭部选煤设计研究院工作,有段时间我被“借调”到中国煤炭进出口公司工作过大约一年。所谓“借调”就是人事关系不变,到中央部委工作。 说白了,就是白给上级部门干活儿。
我是翻译,中煤公司借我去自然是跟外国人打交道。在那里工作期间我见到了此生唯一认识的苏格兰人。说来也很奇怪,虽然我学用了一辈子英语,什么样讲英语的人都认识不少,唯独英国人认识得最少,英格兰人没几个,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更是少得可怜。究其原因我也不明白为什么。难道是英国人不太爱出远门?这不科学啊!
某日来了一个英国代表团,是来介绍他们的水煤浆技术的。说来可笑,30年前我们就研究过的水煤浆技术到现在也没在中国真正应用过。据说世界上也很少,好像俄罗斯有一个建成投产的项目。
代表团总共两个人。之所以对这个代表团印象特别深,就是因为这两个人在我看来很特别——讲话很特别。一位是团长,他操着标准的伦敦腔——QUEEN'S ENGLISH灵格风英语!但因为他声音很尖细,听着像个伦敦女人在讲话。可惜当时没带录音机,否则应该录下来当听力教材。另一位是工程师——我至今唯一令距离见过的苏格兰人。男的,当然没穿花裙子。好像苏格兰男人也不是随便穿花裙子的,一般要在苏格兰人举行的庆典上才能见到。
如果说团长的伦敦腔让我又惊又喜的话,苏格兰工程师却令人沮丧——他满口跑舌头(卷舌音)的英语让我很震惊。原来英语还可以这么说?!
那天双方技术人员交流,也可以看作一次技术谈判。我方除了设计院几位工程师之外,还有我和中煤进出口公司的一位翻译。
那天是苏格兰工程是主讲,看来他是水煤浆技术大拿。一开始由中煤公司的同事做翻译。他可能才进中煤公司不久,跟外国人交道打得不多,肯定听不清楚苏格兰人的“卷舌”英语,另一方面,他对选煤技术也不太熟悉。结果他几乎无法翻译苏格兰人的讲话,害得苏格兰人反复解释仍然不得要领。眼看就要耽误工作了,我只好请中煤公司的同事休息,说让我来试试。幸亏我对选煤技术比较熟悉,同时也因为工作了一段时间,跟各种讲英语的人打过交道,对“卷舌”英语多少已经有点儿适应了。其实早先我也遭遇过一次“滑铁卢”。一次平顶山市政府借我去帮助他们接待一个澳大利亚代表团。代表团里有一位俄罗斯移民,他的舌头比苏格兰人还卷多少倍。再加上当时我刚参加工作,挺标准英语还有困难,更别说乱七八糟的英语了。当时我不得不请随团的中间商帮忙翻译。中间商是美籍华裔,他们自然见多识广了。
言归正传,接下来我很顺利地翻译了苏格兰工程师的讲话,解了大家的围。会谈结束后苏格兰工程师特地过来跟我握手致谢。他问我是不是学选煤的,我说是学英语的。刚到设计院时,为了尽快熟悉科技英语我自学了几乎全部与选煤有关的科技知识,包括土建、机械、电子电力、选煤、采煤,我还翻译了一本《COBAL语言》。我这个文科生竟然在30多年前翻译过一本计算机语言的专业书,想想我都佩服自己!现在让我翻我都不一定敢翻。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那个苏格兰工程师的“卷舌”英语给我的感觉真是很“土”。当时我就想,为什么苏格兰人不会讲标准英语呢?这个问题直到许多年后我才找到答案。原来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英语”,许多“英语国家”的人都讲他们“本土”的英语,全世界讲“伦敦音”或“女王英语”的其实很少。

顺便谈谈各国的英语

一、美国英语
美国人强盛了一百多年,美国英语或“美音”也像口香糖、可口可乐一样随着美国大兵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这么说或许有些夸张,但在我看来基本上如此。上大学和读研究生时,我的老师除少数英国人之外,自然是以美国人为主,所以我对美音是最熟悉的。但由于受学习英语的不同时期不同老师和教材的影响,我的发音早先接近英音,后来转向美音。现在是多半美音,夹杂一些英音。
美音跟英音的最大区别在于:
1、“儿化”,美国人主要由欧洲各国移民组成,他们逐步形成了一种以英语为基础、以欧洲其他语言为辅的美式英语。英国英语是绝对没有“儿化”音的,那会让女王的臣民们感到很土。不过美国佬无所谓,他们觉得“儿化”音很酷。后来美国成了世界老大,连英国青年都跟着讲美国化了。看当代英国电影就会发现,英国人讲的英语更接近美国“普通话”——加州英语。
2、书写。关于这一点要讲起来容易扯得太远,就不多说了。随便举个例子吧,英语单词里有OUR的,到了美语单词里就剩OR了。比如LABOUR与LABOR。
3、发音。除了儿化之外,美语里许多元音的发音有所改变。关于这个就不多讲了。
4、用不同的字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不多解释了。
二、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新西兰英语
之所以把这几个国家的英语放在一起并非因为他们完全相同,而是因为他们与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别虽然不大,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地理上相对孤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用的英语实际上跟英国英语还更近一些。 单词和发音都是这样。但澳大利亚新西兰英语受当地土著影响很大,有许多特有的单词。最典型的就是动物类,如KANGAROO。一看就知道不是英语。
三、印度英语(南亚英语)
因为在孟加拉国工作过两年,所以我对包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英语有了许多感性认识。简单讲,我把它们统称为“印度英语”。印度英语主要是发音受当地人母语干扰严重,外人不太听得懂,同时里面也夹杂着大量当地语言。我在孟加拉国工作时,偶尔也会不小心把当地“英语”写进稿子里。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特意注释出来,以免其他国家的英语读者产生歧义。比如孟加拉英语里的HARTAL(罢工),当地英文报纸用得很普遍,我写成新华社的稿子自然还是要解释的,否则谁能明白这个词的准确含义?
四、洋泾浜英语
小时候我父母有个同事早年在上海租界工作过,他回忆起那个年代总会将一串“洋泾浜”英语。比如说“死迪”——STICK,指“文明棍”——拐杖。“水门汀”——水泥地——CEMENTING。上海话、苏州话里至今还有不少“洋泾浜”英语,最常见的比如“菲斯”——FACE——面孔(脸)。
仔细研究起来,“洋泾浜”英语与印度英语的最大不同是:印度英语基本上是英语,其中绝大多数词汇还是英语单词。但“洋泾浜”就是基本上以“土语”为主,但因为主要单词或者关键单词是英语,往往外国人凑合着也能听个八九不离十。
去年遇见几位巴布亚新几内亚人。跟他们一起玩儿了两天,让我熟悉了传说中的“皮金英语”——PIDGINS。这几位PNG土人英语讲得很溜,可惜几乎只有我一个人能听得懂。感谢孟加拉人民给我的锻炼!所以我不得不给一群懂英语的同胞当翻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