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研究城市风道吹雾霾,但也应防范灾难性“城市风”


标签:
北京雾霾风道城市风 |
今闻北京市有关部门着手研究打通“城市风道”,利用“城市风”来阻止雾霾形成。本人以为这件事早该做了。不该等到雾霾成灾的今天才想起来做。当然,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现在做总比不做好,等死了人再做就更被动了。
然而,在研究打通“城市风道”驱散雾霾的同时,也应同时研究如何防范“城市风道”造成灾难性“城市风”。防患于未然。不能“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城市风”是高楼大厦集中的大都市的通病。纽约严重的“城市风”灾可谓典型。
本人1985年秋冬之交第一次访问美国时,在纽约被“城市风”来了个“下马威”。走在纽约大街上,7-8级的大风常常骤然而来,刮得人几乎站不住,十分影响情绪。须知当时我们出去都是当时中央政府和国企“出国人员”的“标准打扮”——外穿风衣(红叶牌?),里面是“红都牌”西装。这种妆扮无形中加重了对纽约“城市风”不良感受和印象。
一开始我以为是气候问题,后来才听当地人解释说这是“城市风”,源于纽约的高楼大厦。多少年后,尽管我去了国内外许多城市,包括再度访问纽约,迄今为止从未在另一座城市遭遇纽约那样严重的“城市风”。仔细想来,纽约的城市布局多少有些问题,很可能跟这座国际大都市当年高速发展、来不及做更好的规划有关。去过纽约的人都知道,那里的街道完全呈井字形布局,摩天大楼整齐地排列着,形成了一堵堵巨大的“高墙”,“高墙”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风道”,“虹吸现象”不断加剧“城市风”的形成和壮大,最终形成一定的灾难。因为本人在气象方面不专业,后来也没再深究这个问题。至今我也不知道纽约是如何对付“城市风”的。但我相信一定有解决办法。我想,美国的另一座国际大都市芝加哥似乎已经解决了“城市风”问题,或许可以为对此感兴趣的人提供一定的参考。
某年我在芝加哥待过一个多星期,发现那座城市街区虽然也呈井字形布局,高楼大厦也排列得很整齐。为了感受一下那种整齐划一的感觉,我特意把芝加哥市中心大多数街道几乎逛了个遍。在此期间,我还注意到,芝加哥似乎不存在严重的“城市风”问题。不知是自己“运气”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在芝加哥并未感受到“城市风”。
我推测,芝加哥的城市规划者认真考虑了防范“城市风”的问题,在街区布局和高层建筑的审批过程中,成功地从源头控制了“城市风”的发生,避免了纽约的风灾。大家知道,芝加哥当年因为一把大火而毁灭,却也因祸得福,招徕了全世界的建筑师在芝加哥重建过程中大显身手、各显神通,为人类贡献了一座完美的“城市建筑博物馆”。
对比纽约和芝加哥的街区布局,我发现有个很大的区别,即纽约的摩天大楼都是一座紧挨着一座地排列着,形成了密不透风的“高墙”和“完美”的“风道”,最终导致灾难性风灾。芝加哥却有所不同。那里的高层建筑似乎在高度和规模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控制。芝加哥市中心虽然有许多高楼,但却很少有纽约那样成排的摩天大楼,而是高矮错落地排列着。像101层的“希尔斯大厦”(世贸中心双子座在恐怖袭击中被毁灭后曾一度成为全美最高建筑)那样高度的建筑不仅数量罕见,而且似乎被有意安排在了市中心“边缘”的位置。
总之,芝加哥似乎在规划和建设上成功地解决了纽约的“城市风”问题。
北京的“风道”如何打开?
回过头来再谈咱们的“霾都”北京。去过国内几乎所有大城市,像北京这样“摊大饼”的大城市不在少数。所以雾霾问题绝非伟大首都独享。研究解决北京的雾霾问题对国内其他已经或即将遭遇同样问题的国内大城市具有普遍意义。据报道,不仅是北京,近年来,上海、杭州、武汉、南京、株洲、贵阳、绍兴、福州等多个城市也纷纷传出类似声音,将进行城市风道规划,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手段之一。
那么,北京的“风道”在哪里?如何打开北京的“风道”?
其实北京原来的问题不是没有风,而是风太大。所以说,北京原来的“城市风道”不仅有,而且太多了。北京之所以现在“雾霾围城”正是因为这些年的高速扩张和楼层越建越高,“摊大饼”式的建设与扩张在北京四周形成了一道道密不透风的“围墙”。这才是灰尘出不去、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当然,雾霾形成的另外一些原因也不能忽视。比如“垃圾围城”,比如汽车数量剧增,比如汽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说白了就是“两桶油”垄断,内部工作人员掺假谋取私利,私营加油站为在不平等位置上与垄断企业竞争被迫买卖劣质产品,等等。另据媒体报道,根据2011年遥感结果分析,北京城市热岛加剧,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地区空气污染。中心城集中热岛主要连片区分布在三个区域,包括分钟寺至十八里店地区,该地区绿地少,建设密度大;南苑机场和首都机场区域,该区域受建筑材料等因素影响,热岛强度大,另外,前门至大栅栏地区也较为严重。
我看还少了极为重要的一项。前几天我乘高铁经停邯郸东站时,遭遇了一场出乎意料的“灾难”。大概是被“APEC黄金周”憋得太久了,当地污染企业不仅恢复了生产,而且还加班加点,誓将APEC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于是,当地一些排放大户,比如邯钢,开始大肆排污。地方政府出于“亏欠企业”的考虑,不敢多管。导致污染排放“报复性增长”。当地人怎么想我不清楚,但我们这些过路的人可就倒霉了。就在短短的一两分钟的停靠站时间里,一股股浓烈的污染空气冲进了车厢。高铁启动后情况更加严重了。由于高铁车厢非常密封,即刻成为灾难性的“毒气罐”。一时间车厢里传来了阵阵咳嗽声,令人想起了电影《地道战》里鬼子往地道里灌毒气的情景。我当时就预计,北京周边城市的污染空气很快就将包围并侵入首都,对北京人民展开猛烈的报复。APEC设计师们你们考虑到这种情况了吗?
言归正传。据报道,官方的研究报告建议,对主通风廊道区域严格规划控制,打通障碍点,提升环境品质并减少污染物排放。在6条风道上,还有4处区域被重点提及,包括北辰路—鼓楼大街一带、CBD东扩区、十里河区域、前三门护城河等。如针对前三门护城河,建议恢复前三门暗河为明河;针对北辰路—鼓楼大街一带则建议控制建设高度和密度。
在我看来,打通“风道”并不难,多建几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道路,恢复几条河流,规划建设高层建筑时对避免形成“风道”问题加以考虑。北京“城市风道”估计用不了几年就能恢复或形成。但是,其他相关问题呢?比如,城市垃圾问题怎么解决?汽油质量怎么改善?热岛效应怎么降低?这样看来,要解决“雾霾围城”问题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解决,从规划到资金,都需要统筹安排。单单恢复“城市风道”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拿出一个解决雾霾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使这个威胁首都安全的大问题得到彻底的根治。
附:北京研究6条城市风道吹雾霾打通风道障碍点
新京报讯(记者邓琦)记者昨日获悉,北京正研究6条主要的通风廊道,以增强通风潜力、缓解热岛效应。相关研究建议,对主通风廊道区域严格规划控制,包括控制建设高度和密度等,同时打通障碍点。
研究建议恢复前三门暗河为明河
昨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根据目前北京中心城区的通风潜力和热岛分析结果,结合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实施情况,以及北京的主导风向和清洁空气来源等,目前正研究6条主要的通风廊道,如植物园—昆明湖—昆玉河—玉渊潭—前三门大街走向等。
至于为何会研究城市风道,该人士介绍,根据2011年遥感结果分析,北京城市热岛加剧,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地区空气污染。中心城集中热岛主要连片区分布在三个区域,包括分钟寺至十八里店地区,该地区绿地少,建设密度大;南苑机场和首都机场区域,该区域受建筑材料等因素影响,热岛强度大,另外,前门至大栅栏地区也较为严重。
该研究建议,对主通风廊道区域严格规划控制,打通障碍点,提升环境品质并减少污染物排放。在6条风道上,还有4处区域被重点提及,包括北辰路—鼓楼大街一带、CBD东扩区、十里河区域、前三门护城河等。如针对前三门护城河,建议恢复前三门暗河为明河;针对北辰路—鼓楼大街一带则建议控制建设高度和密度。
该人士表示,目前6条风道仅为初步研究建议,主要做潜力分析,为北京正在修订的总规划提供初步参考。相关建议下一步还将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并跟气象等专家进行探讨。
多城市提出研究风道
从去年开始,在城市建立风道“借风”除霾屡被提起。
今年7月,北京市环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城市风道,包括哪些地区是北京主导风向的通道、通道应该如何维持等。北京正在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或有专门章节阐述城市通道相关内容,这也是北京首次系统性和全规模地进行相关研究,相关研究结果预计今年年底发布。
不仅是北京,近年来,上海、杭州、武汉、南京、株洲、贵阳、绍兴、福州等多个城市也纷纷传出类似声音,将进行城市风道规划,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手段之一。
追问
规划城市风道有何作用?
据了解,城市通风廊道又叫做城市风道,在静稳无风、大气扩散条件差的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容易堆积。因此,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将霾等污染物吹走成为了备选除霾方式之一。
北京市环科院相关专家此前表示,总体而言,在北京主导风向上,应对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控制留出空间,这对污染物、城市内部热量和废弃物疏散等都有作用。
环保专家彭应登说,城市风道不是建立的,而是在规划中先行落实的,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先期规划中都有风道的考虑,例如上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中,四环至五环区域为连贯的绿化隔离地区,但保留情况不太好。
他认为,城市风道能保留一个城市的绿地、水面等生态红线,保留安全的绿色空间和生态格局。
风道除霾的效果有多大?
把风道让出来,是否真能引风吹走雾霾?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认为,北京每次遇到重污染过程基本处于无风的静稳状态,有风道但没风解决不了问题,治理大气污染,根本还是要治理污染源。
一位气象专家表示,大气层中接近地面的为摩擦层,摩擦层中的建筑物等,对大气运动的改变作用非常小。风道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有多大需要科学论证。
彭应登表示,北京目前的雾霾,大于2级的风才可以吹动,如果有较强冷空气入京,雾霾可以被吹干净,但此时跟有无风道关系不会特别大。
打通风道应该如何操作?
彭应登表示,目前正在研究的6条风道中,有几条存在“障碍点”。“这不是一个点或者一条线的问题,是一个区域的问题。”彭应登认为,6条风道中,部分建立在北京此前规划的生态廊道基础上,这部分风道重新规划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有一些廊道穿越中心城区,目前该区域已建成,重新优化的可能性较小。
他介绍,原来北京规划了绿化隔离带,目前一部分隔离带被蚕食得不连贯、不完整。在操作中,廊道的恢复不会大拆大建,而是在现有建设规模上尽可能的完善,例如控制建筑密度和高度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认为,目前北京城区已经发展到了五六环,现在把风道空出来也很困难。
风道有规划为何难保留?
不止是北京,很多城市在最初的规划中,都留有通风廊道,在专家看来,很多城市的最初规划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问题主要出在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变形了,生态红线更多让步于经济发展。”彭应登说,很多城市不断修规,就是为了应对城市的无序扩张和开发。
他表示,城市规划应该注意大范围的互相协调和衔接,例如在区域生态走廊、区域水环境上下游等方面,要打破现在因行政边界所带来的“城市群病”。例如北京,就应从京津冀大区域来考虑通风廊道等生态规划问题。
链接
武汉
武汉为了降温,一度在城市内外广泛布绿,建成六条生态绿色走廊。依靠这六条最窄二三公里、最宽十几公里的“风道”,以达到使武汉夏季最高温度平均下降1℃至2℃的目标。
杭州
去年11月,媒体报道称杭州市规划、环保等部门正在研究,希望建一个“城市风道”,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把空气中的霾等污染物“吹”走,同时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
南京
针对雾霾污染,今年初通过的《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打造南京“清洁空气廊道”被首次提出,江南、江北各规划3条生态通风走廊。根据《计划》,南京市将于今年年底前划定城市“清洁空气廊道”。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