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湾的月亮》第四十九章:中国人商机无限
(2011-09-07 14:36: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纪实 |
中国最受当地欢迎的是自行车,物美价廉。我在的时候如此,现在不知是否有变化。我当时了解到“凤凰牌”在孟卖得最火,但也存在某些不规范行为,甚至有老孟生产假冒的“凤凰”在当地“飞”。于是,就写了篇内参,希望厂家引起关注,进一步加强售后服务,加大销售力度。
我在的时候孟加拉国没有水泥厂。前几年得知,法国拉法基已在当地建立了一家产能很大的水泥厂,估计赢利不少。
水泥是一种很特殊的产品,易受潮变质,有严格的运输半径。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水泥产销老大,国内产能过剩,已有许多企业到海外投资建厂。孟加拉国的水泥还不算贵的,如果到了非洲,许多内陆国家的水泥价格是中国的5-6倍,甚至更多。
我去了不久后,有几位河南医生在达卡开办了一家针灸门诊。他们租了个四层小楼,办了个照就开业了。为了弥补开业资金不足,他们去的时候买了一集装箱当时国内无人问津的小型半导体收音机。当时国内一个小收音机的价格不过几元钱,但到了孟加拉国身价顿时翻了几番,他们加价批发立即销售一空。河南医生们没想到他们的第一桶金竟然是卖半导体收音机挖到的。
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常有企业倒闭或出售“尾货”。此时是一些高手出手的时刻。前几年,我有一位东北的朋友,为了支持夫人去南非创业,他用30万元把家乡一家破产百货公司剩余的日用百货全包了,装了十几个集装箱。到南非后,这些货很轻松卖出了20-30倍的好价钱,太太的创业基金就有了。
河南诊所的主持人是一个男医生,他很聪明,想出了许多赚钱的办法。其中之一是,他们给当地人或外国人扎针灸时不仅收取每次针灸费100塔卡(20多元人民币),而且连针灸也卖给了病人。他们解释说:针灸最好本人专用,所以最好把针灸买下来。结果,许多人又花100塔卡把针灸买了下来。这种做法要是放在国内肯定是个笑话。针灸的成本是透明的,无论如何也卖不出这么高的价钱啊。不过从健康安全的角度上看,卖掉针灸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当然最好是一次性的,虽然貌似浪费,但更安全。
不过这所“中孟友谊医院”的确太小了,遇到稍微大一些的病痛,即便是中国人也只好去正规医院看。
他告诉我说:孟加拉国1.25亿人,只有40万门电话,其中只有1万门阿尔卡特赠送试用的程控电话。
当时国内电信业正处于起飞前夕,孟加拉国的电信水平更是低得令人恐怖。出了首都,长途电话全靠人工转接。我离开前那次出去旅行,就因为长途打不通导致跟首席发生误会,被他告到上面说我可能想叛逃。
杜拉特请我回国立即找一家大型电信国企来孟加拉国建设电话网络。“肯定发大财!”他告诉我。
于是,我抱着“报国+发大财”的伟大理想回到祖国,立即找到中国最大的电信建设企业——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这家国企好像早已消失,估计是跟其他电信公司重组了),当时唯一的电信建设企业,中国所有的电信干线包括光缆百分之百都是它建设的。1980-1995年期间,这家国企盈利1万亿人民币。我跟这家公司一位副总谈了孟加拉国的事情,他答应研究研究,结果再也没有答复。此事这么拖了不知多久,突然有一天新闻报道说:上海贝尔中标建设孟加拉国电信网络,造价2.5亿美元。不久后,又中了第二期,2.5亿美元,又有第三期,同样是2.5亿美元。
我想起杜拉特告诉我的一句话,如果中国公司做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永远都是中国公司的。
孟加拉国科技和工业都不发达,自然没有自己的工业标准。这样老孟做起事情来反而简单——直接采用国际标准。我们中国一些公司一开始去的时候尽拿些什么“省优”\“部优”\“国优”的来忽悠。老孟直接就给打回去了:不好使!(借句东北话啊)
同时,正因为老孟自己不懂,只要你第一次给他做好了,他就认定你了。以后有这类项目全是你的。他也不想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