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略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四大战略》(25)

(2013-04-24 07:57:35)
标签:

军事

分类: 战略史论著

 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

与晚清帝国的生存战略具有可比性的是同时期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这样说而不是拿中国1898年的百日维新与日本明治维新作比较,是因为前者虽然借鉴于后者但却只是一次昙花一现的失败的变革,名称上的相近并不能作为比较的依据。纵观19世纪后半期的大部分时段,或许有必要将考察的期限延长到20世纪末头十年,因为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过程横跨两个世纪,真正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较的也只能是晚清帝国的整个近代化过程。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条件在于:变革派的真正掌权;最高统治者变革的坚定决心,以及一批乐于接受西方先进制度、技术文明且能够在日本政坛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学者、官僚群体;团结一致的民族意识,日本民族单一、人口规模较小容易形成团结意识,相反,中国人口众多,过于复杂化难以在当时的状况下形成团结意识;还有一点虽不是主要的但确曾产生过微妙影响的是,日本较之于中国有利的国际环境,这部分地是由于中国过于庞大的市场、资源等对于西方列强更具吸引力,还有一点证明是,英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产生形成的联日制俄的远东政策。

而对日本巨烈的维新运动,中国最初的反应是显露出钦佩的情感,随后就开始感到疑虑甚至有些恐惧和不安,因为日本的全盘西化的做法将有可能会促使它倒向西方列强一边从而对中国不利。当李鸿章在1875的试图对来到北京的日本代表森有礼发起共同的传统文化加快并且警示日本过分西洋化的危险性时,后者答道:“如果我们的祖先还活着的话,他们无疑会做我们全部做过的事-----

缺乏持久的内在动力,导致帝国的政策断断续续敷衍了事,帝国缺乏变革的决心,而最高统治者则只将变革的目标设定为维护既得的统治地位,而这些无疑限制甚至是明显背离了帝国复兴的整体战略目标。日本生存战略的成功在于其国民一雪国耻的决心与奋发精神,而明治新政权的形成则成为这种决心与奋发精神的良好载体。

与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宣告以自强标榜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的情形刚好相反,日本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向世界展示了其“明治维新”的初步成功,当日本于1905年接着战胜俄国后,则可以确实地说明“明治维新”已经成功地挽救了日本败亡的命运并使它得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从此在远东地区发挥着巨大影响力。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明显带有军事导向型的变革特征,这一点对清末宪政有着重大影响,因为其中有提倡国民尚武的政策主张,而事实上,中国留日学生以及那些支持宪政的一部分有识之士是感触最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