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神话故事之二

(2017-08-12 22:21:35)
标签:

故事妈妈

分类: 番茄爱学习

颛顼与天地分离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黄帝崩,葬桥山。其孙即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 颛顼,上古帝王,系轩辕黄帝的孙子,二十岁即帝位,初国于高阳,建都于高阳古城(今河北省高阳县,今旧城村,周围九里),故又称其为高阳氏。古志载“高阳,古顼帝墟,历代沿革”。自颛皇建号,四千多年来,高阳为郡国,为军镇,为关隘,其名不易。相传颛顼是轩辕黄帝的孙子,是九黎族的首领。昌意相传是轩辕黄帝与嫘祖的次子,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轩辕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

颛顼(zhuān xū)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颛顼、帝喾(帝喾(kù),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汉以前人相信轩辕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

《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孺(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包含其祖玄嚣即少昊)并列两系中最大的一系。颛顼是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颛顼儿子:

  颛顼有传世之子二十四人,名老童、伯服、中骗、驩头、淑士、三面、季禺、魍魉、虐鬼、小儿鬼、穷鬼、梼杌、穷蝉、苗民、苍舒、敳颓、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称等。

  传说中颛顼死后变成了一条鱼,在大风吹过的时候复活了,变成了鱼妇。颛顼在生前,教子不严,他们经常做出一些对人们不利的事情。

  颛顼其中一子叫梼杌,人面虎身,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经常胡作非为,无人能制止他。

颛顼还有一个女儿叫九头鸟,她昼伏夜出。披上羽毛她能在天空飞翔,不披羽毛她能化身为女人。她没有儿子,如果她看中了别人的儿子,便千方百计将孩子偷走,所以人们一直对她恨之入骨。所以民间,也用有九头鸟来恐吓不听话的孩子的做法。

  颛顼还有一个儿子叫穷蝉,后人称之为灶神。穷蝉在每家每户的灶台上都摆放了一只罐子,他就向罐子里投一只签,如果到了年底的时候,这只罐子已经装满的话就叫做“恶贯满盈”。他就将这个人的恶行报告天帝,这个人就会受到天帝的惩罚。所以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供奉灶王爷的习俗。

  在颛顼的后代子孙中最长寿要算彭祖了,他是颛顼的玄孙,一共活了八百多岁。

  颛顼的子孙后代非常繁盛,他们中的一支后来发展为南方的楚国,屈原就曾为自己是高阳氏颛顼的后代,而倍感自豪。

颛顼的孙子一个叫“重(zhòng)”、一个叫“黎(lì)”。

《国语·楚语下》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楚昭王问大臣观射父:“《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大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昭王所问之事,见于《尚书·周书·吕刑》,说帝颛顼因哀怜下界杀戮无辜,生灵涂炭,遂命重、黎二人,将天地之间的通道断绝了;重、黎二人,据司马迁《史记·大官书》说,是属于“昔之传天数者”之列。楚昭王的问题是:“使天地不通”到底是怎么回事!若没有此事,人难道能登天吗! 观射父于是就“御前进讲”,向昭王陈说了一大篇道理。他开定了昭王的推想——人真的能登天,而认为所谓天地之通,意指地上的人类借助于巫觋与天上神灵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在上古时代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当然都是在巫觋帮助之下),而颛顼命人“绝地天通”一事,只是将这种地人及天神间的交往手段垄断起来而已。

观射父的解释听起来虽然更圆通,楚昭王的推想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天地之间的精神交通(实即人神之间的交往)固然是古代文明高度发达后依旧长期保持着的信念,但天地之间物质上的通道,在上古神话中也确实存在。这种物质通道,比较常见的是山。这里举昆仑山为例。在古籍中,昆仑山不止一处,学者们对此有大量考证,发微探秘,极富趣味,不过此处我们只注意它作为上天通道的例证。《淮南子·地形训》谈到昆仑山以及其上的一系列神奇之所: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这里设计得非常齐整: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形成等比级数,俨然是一条“上天梯”。上昆仑的一倍高,为凉风之山,登上即可长生不死;再上凉风之山的一倍高度(如果不辞做数字游戏的话,此时已是昆仑的四倍高度,以下也可类推),则可达悬圃,此时已可臻于“灵”之境界,能呼风唤雨;再上一倍高度,则已登天,达到“神”的境界。那么这等比级数的第一项,昆仑山本身高多少呢?《淮南子·地形训》也有交代:“其高万一下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则大之高约为九万里。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这写显然都显得荒诞不经,但这确实是古人心目中的一种大地结构图像。

天地相通,人能缘某种神秘通道而登天的意象,长期存在于中国人的心目中。当然,能够登天的,比如从昆仑山上升几万里,必非寻常之人。明代歌谣有“神仙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又形容神通广大“有通天彻地之能”,形容走投无路,则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天地相通,人能登天的意象,只是古人天人合一宇宙观中的一个想法。却被颛顼叫孙子给切断了。据说颛顼是担心宇宙的秩序,才这么做的。大重神和大黎神让天和地相隔越来越远了.从此以后,神们还能偶尔私自下来地下一逛,比如织女,七仙女啥的(哈哈)。人却上不去天庭啦。从此神们也不大管人间的苦难了。只高高在云端俯视人间。

神和人的距离也影响了人和人的距离,从此以后,人和人要距离越来越远,爬上去的人变成了统治者,种种不幸降临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