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起源于中国,是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风筝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从五代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做风筝了。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四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四是李邺说。前几种不提,第四说,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所见文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史中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
为何把风筝的来由和史书记载写得如此清楚呢?因为这些和宫廷密切相关。
《公主的风筝》就是和风筝和宫廷和阴谋有关的图画书。1968年的凯迪克银奖书(那时候都还没有大家吧,哈哈。)
故事讲述一位小个子不起眼的公主,并不受皇帝的宠爱,但在发生宫廷政变的时候,靠风筝给皇帝送饭菜,并搭救了皇帝,最后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做了继承人。
小小个子的公主,开始的时候,在光芒四射的哥哥姐姐们面前毫不起眼,古老的中国的皇帝眼中,几乎都不记得这个孩子。在小公主孤独寂寞的岁月里,风筝陪伴着她。还和一位和尚有了交集,和尚能做的也不多,仅此而已。后来,宫廷政变,皇帝被关在高塔上。其他王子公主逃亡去了别国,只能以泪洗面,什么也没有做。只有小小的公主跟踪坏人来到塔下,用树枝搭了棚屋,寻求解救父亲之道。每天放风筝送饭,因为和尚的一番话,公主想到了解救皇帝的办法,顺利救回了皇帝,后面的故事皆大欢喜。
风筝是个特别之物,从中国的古老故事中也看到了,它还和作者简·约伦也有些关系,作者的父亲是世界风筝大赛的冠军,连续放飞179小时吉尼斯世界纪录(我算了下大约7天半小时,这是怎么做到的?不睡觉,不上洗手间么?嘿嘿),有一次居然放风筝掉进海里,幸亏作者想办法救回了父亲。哈哈,和书里小小公主一样呢。
作者也是受邀写下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灵感也来着中国古代的故事,画家杨志成当然更熟悉中国风格,他用了剪纸艺术来画书,这种艺术表现方式特别适合本书风格,简直是绝配。
当我们和孩子们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可以聊的话题就太多了,从风筝,到剪纸艺术,从小小公主的大作为到其他更有能力的公主王子的行为......做父母的,我想从皇帝对小小公主的态度的变化,可以有更多的启发,其实我也特别想聊一聊书里的和尚,嘿嘿,好吧,我想大家都会找到适合的话题。
我喜欢这本《公主的风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