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笑着盖的房子,才是好房子--记《泥水师傅》故事会

(2016-01-11 08:58:50)
标签:

绘本

教育

育儿

故事妈妈

分类: 故事妈妈成长路

 

        笑着盖的房子,才是好房子

                        --记《泥水师傅》故事会

 

    365   ---- 讲读方案

 

  2016年第1                                         总第   

 

  活动时间:2016110

  讲述绘本:《泥水师傅》 

  讲述人:张红 (我绝对不吃番茄)

  协助:  

笑着盖的房子,才是好房子--记《泥水师傅》故事会

 

 一、作品解读:

    《泥水师傅》述说一个小徒弟的故事。小徒弟的师父盖房子很讲究,一砖一瓦都有一定的规矩:墙有一定的高度、窗有一定的尺寸、门有一定的比例、房子有一定的方向,不管盖什么都得到大家的称赞。

    小徒弟很认真地跟着师父学习,每天搬砖、挑沙,毫无怨言!后来师父因病回乡休养,正好小徒弟的村庄面临土匪的威胁。只会搬砖、提水和挑沙的小徒弟为了保护家园,只好自己动脑筋盖了一座围墙。

    围墙不直、不平、不方也不正,却坚固地抵挡了土匪的攻击。从此以后,小徒弟变成了大师父,他用不同的材料筑墙、用不一样的方式砌砖,盖了许多特别的房子。 

    作者刘伯乐自己这么说:从小我在家教很严格的家庭里长大。每一举一动都要遵守规定,连穿衣、吃饭、睡觉、走路,都有一定的方法:内衣不可以外露、吃要有吃相、睡要有睡相、走路也要有走路的样子。我乐于遵守长辈的教训并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看似繁文缛节的规矩却让我一辈子受用无穷。即使现在已经为人父母,我还是要说:“听长辈的话一定不会错。”

    不过,我也常觉得许多方法和规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什么帽缘一定要朝着正前方呢?为什么画图时不能用黑色、白色颜料呢?为什么游泳时一定要穿“游泳裤”呢?

    换了空间、换个角度,让想法稍微转个弯,任何事情都可以因时地而制宜的。一旦我们兴起了一些离经叛道的想法时,或许柳暗花明,刚好也正是海阔天空,扬帆待发的时候呢!

刘伯乐的书,有着细致的自然观察和浓郁的中国味道,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乡情。书以白底为主,人物线条刻画细腻形象,整个画面的色彩淡墨适宜,以黄色为基调自然温馨,非常有中国味道。

泥水师傅是个现代孩子们很少能接触到的工匠了,他们其实是设计师和工程师的结合体,承担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工程师的工作。在现代来说是两项不同的工作,设计要求天马行空,有创意和想象力,有更多的创新能力。建筑施工部分,要求的是严谨,科学,安全地操作。这个部分不能有马虎和随性,房子盖不好是会有后患的,后果严重。

小徒弟作为设计师部分的工作完成得很不错,究其原因,也许有这几个方面:1、跟随师傅学习时间不长,受师傅的传统思想禁锢的少;2、土匪突然来袭击,保卫家园迫在眉睫;3、长期的搬砖、挑沙已经熟练掌握各种材料的性能用途;4、长期的工地生活了解建筑的特点结构等。所以小徒弟具备了创新的各种条件,比如:环境、动机、性格、兴趣等等。所以当师傅不在身边、没有依赖的情况下,修建起了坚固且造型奇怪的围墙。

作为建筑工程师和施工者的部分,小徒弟开始的时候做得并不特别好,围墙不直、不平、不方也不正。幸好这个围墙只是用来抵挡土匪袭击的,虽然不方正却坚固地抵挡了土匪的攻击。在这个用途上,坚固是第一首选的功能。

但如果作为装饰墙,这样的墙明显是不合用的,后来小徒弟想来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才得以盖出各种许多特别的房子。因地制宜,因材施工,以目标为导向才是盖房子的根本。小徒弟跟师傅学习的本领是他后来所有作为的基础,没有跟师傅的学习过程,他无从了解材料,盖房子的方法......最基本的建筑房子的方法。所以,创意和基本功的学习缺一不可。

 

 二、活动过程:

(活动时间为50分钟,请将每一个步骤详细撰写,并注明每一步所需时间。)

1、先预热,让孩子们聊一下,他们所知道的泥水师傅是干什么工作的。5分钟。

2、引入作品,看看曾经有一个泥水小师傅,他到底干了些什么。故事讲述10分钟。

3、听完故事大家都知道泥水师傅都是干什么工作的吧,古代的泥水师傅和现在的建设设计师和工程师工作一样,作为设计师的工作,小徒弟工作成果如何?作为工程师部分,小徒弟开始的时候如何?后来如何?如果没师傅带领,没有实践练习小徒弟能改好房子么?(创意和基本功缺一不可)10分钟。

4、古代的时候,泥水师傅是怎么学习的呢?师傅教徒弟,师傅的师傅是谁呢?引出祖师爷的概念,泥水师傅的祖师爷是谁?张鲁二班。展示图片。5分钟。

5、鲁班祖师爷还有个教徒弟的小故事--有眼不识泰山的故事。泰山的故事同样表明徒弟通过创新一样可以有所作为的。10分钟

6、还有一个三个泥水匠的故事,做泥水匠也要良好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人心底洒满阳光,踏踏实实享受生活工作的每一个过程,快快乐乐接近幸福的目标。10分钟。

 

三、作者及其作品介绍:

 作者刘伯乐,生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曾任台湾教育厅儿童读物出版部美术编辑,并从事插画工作。担任“中华儿童百科全书”美术编辑期间,有机会接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进入野鸟世界以后,更想要以画笔描绘生动的野鸟图像,并开始从事自然文学写作。 擅长以水彩作画,颜色与线条独树一格。

作品:《我看见一只鸟》《黑白村庄》《泥水师傅》《奉茶》《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野地食堂》......

 

 

四、读书会后心得

《笑着盖的房子,才是好房子》

    故事会是在浪花的每日一书介绍后开始的,大部分孩子都是资深听众,了解故事会的规则,自己早早来排队,并且把自己的鞋子整齐地拍在鞋架上。图书馆的规则,听故事的规则对孩子们来说,会有仪式感,也会对规则有清晰的认识,规则下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故事会前准备了45页,5000多字,和很多图片,经过筛选,在PPT后面加了7页图片(现场放PPT的时候出现了6张图片,最后一张没出现,正好最后一张是印度三个泥瓦匠的故事,哈哈)。

    故事会是从“你知道泥水师傅是做什么的吗?”开始,因为听众小朋友们年龄大多在3-6岁,所以对泥水师傅也不太认识,开始只有2个孩子犹豫地举手,一个说盖房子的,一个说玩泥巴的,哈哈哈,玩泥巴,说得没错!后来孩子开始脑洞大开,每个人都积极回应说,泥水师傅是盖地铁站,火车站,高楼,天桥,隧道,学校,篱笆,围墙,长城(长城上还有枪眼,抵御敌人的攻击),排水系统,水库,堤坝......总之,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孩子们想到的真不少,后来我在检讨的时候,发现我其实少加了一句,我们现在听故事的少儿图书馆是谁建造的呢?我想效果会更好。以后再讲的时候,一定记得加上,让孩子们有一个更直观的联系我们的生活。

    经过一轮的回答,孩子们从自己的答案中已经了解了泥水师傅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也知道了泥水师傅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今天呢,我们要来分享一个小泥水师傅的故事,看看他是怎么学习做泥水师傅和盖房子的。

    故事讲到小徒弟拜师的时候,说师傅也是跟他的师傅学的,然后有师傅的师傅的师傅......那师傅的师傅的师傅的师傅.....是谁呢?有个孩子指着画面说,是后面的佛像,有个孩子说是老爷爷,对,是个老爷爷。那谁知道老爷爷叫啥名字呢?有个孩子去妈妈身边转了一圈回来说,是鲁班。没错没错,就是鲁班,鲁班老爷爷的故事我们等下再讲,我们先继续来听小徒弟的故事。

    故事讲到了,小徒弟的师傅回老家以后一直没有回来,这时候,土匪来袭,怎么办?小徒弟还没出师,没学会怎么做防御围墙。孩子们开始出主意,请别的师傅来帮忙,去邻村请......主意不错,看看书里的村长怎么办?为了保护家园,小徒弟只能挺身上阵,结果用了他所知道的材料,砖头,石头,木头,稻草,树枝,瓦片,建筑了一堵奇怪的墙。奇怪到让土匪看到了都大笑不已,这种也叫墙呀?!进攻!别小看我们貌不惊人不直不平不方不正的墙,居然抵挡住了土匪的进攻,土匪们只能撤退啦!

    小徒弟慢慢地研究不同的方法排列砖块,用不同的材料造墙。最后建造出来的房子,墙,窗都特别有创意。

    因为孩子的年龄比较小,所以在讲述的时候,没有像我预设的那样和孩子们分享泥水师傅关于设计师和建筑工程师的部分,而是让孩子们去发现图片里哪些不一样的门窗墙......孩子们积极参与,对飞檐,屋脊走兽(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兽件的统称,正脊上的叫望兽或吻兽,垂脊上的叫垂兽,戗脊上的叫戗兽,而屋檐边缘处的叫仙人走兽,也叫坐兽,民间更俗称“小跑”这个部分没有跟孩子们分享,因为孩子们年龄稍小,如果是大孩子,就可以聊一聊)月洞门,各种屋顶,不同的窗户很感兴趣。

    《泥水师傅》的故事讲完了,那接下来,我们来讲讲师傅的师傅的师傅的师傅的故事吧,这师傅的师傅的师傅的师傅,我们叫做“祖师爷”,泥水师傅的祖师爷呢,叫做鲁班,也有地方说是“张鲁二班”的,张班是鲁班的师兄,展示图片给孩子们看。鲁班原来叫公输般(音同班),春秋时鲁国人,所以叫鲁班啦。现场有个孩子说,我知道,鲁班是发明家,发明了机械鸟,孩子你真的很棒,有孩子问什么是机械鸟,就是没有动力靠机械能飞的鸟呀!(鲁班创造过云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制飞乌等)关于鲁班的故事,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有眼不识泰山”呢?“泰山”讲的是谁?一个孩子答是“五岳泰山”一个孩子答是“岳父”称泰山。说得不错,这里的泰山哪,不是刚才说的意思,是鲁班的一个徒弟,叫做“泰山”。

    据说,泰山是华山人,他从小就很聪明伶俐,老是喜欢用竹子和泥巴做各种各样的小玩意。没准华山的“太平叫叫”也是他最先做出来的。泰山十岁的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亲见他爱学手艺,就叫他拜鲁班为师傅,学做木匠。泰山初学木工,总是围着师傅,问长问短。鲁班见他有上进心,倒也很中意,常常亲自手把手地指点他。过了一段时间,鲁班发现泰山做生活心不在焉,一有空,总是钻进附近的竹林里去玩,一去就是老半天。鲁班最恨徒弟不上进,慢慢地就对泰山疏远了,连手艺也不经常教他。这年年底,鲁班召集徒弟们来考试,要每一个人做一张桌子,与泰山一同学艺的师兄弟,都做得很好,唯独泰山做的桌子东倒西歪,不像样子。鲁班见了很生气,问泰山道:“你学艺已经一年了,怎么连桌子也不会做?”泰山脸“唰”地红了,低着头闷声不响。这下子鲁班更光火了,说:“我教过不少徒弟,哪有像你这样的?从今天起,你就回家去吧,我再也不认你这个徒弟了。”泰山连忙求情,可鲁班很干脆,一口回绝了。日子过得飞快,一晃过去了十几年。有一天,鲁班到镇江游玩,路过五条街的一条街口,忽见有爿店铺门口挤满了人。鲁班很好奇,也挤了进去。一看,店内摆着各种各样的竹制品。有筲箕篮子、板凳桌椅,箱笼橱柜,甚至还有竹床和竹子制作的碗筷。这些竹制品都精巧玲珑,新颖美观,比木制品精致,引得许多人争相购买。鲁班心想:“我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名望的木匠,想不到这店铺里的师傅竟能以竹代木,技艺巧夺天工,比我还高。他打算拜访这位师傅,以便当面请教。店里的伙计问明情况以后,便入内请出了师傅。这位师傅年纪才三十多岁,他和鲁班一照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喊出声来:“咦!”你道这是为什么?原来,这位师傅正是鲁班过去的徒弟泰山。泰山一见师傅,喜出望外,连忙请师傅进屋子里叙谈。鲁班坐定后,一边喝着香茶,一边奇怪地问:“你是跟谁学到竹编技艺的?”泰山告诉师傅说:“我还是十几年前跟您学徒时学的。”原来,泰山跟鲁班学艺时,他感到竹蔑比木头的柔韧性还要好,就偷偷抽空到山间的竹园里去练习劈蔑,后来又偷偷地学习编织,因为开始没掌握好,又怕鲁班不同意,就没有敢跟师傅说。自从师傅将自己赶回家后,他就一门心思琢磨这门手艺。鲁班一听很后悔,连忙说:“我错怪了你,不应该把你赶走!”泰山感慨地说:“不,师傅,我今天能够有这种技术,全部是您当年指点的,您永远都是我的师傅!”这时,鲁班内心感慨万分,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从此,这句话就在民间流传开了。而泰山也成为篾匠的创始人啦。

    说完泰山的故事,没有和孩子们说道理,我想孩子们自己会去思考。我们听的都是中国泥水师傅的故事,接下来,我们要分享的是外国泥水师傅的故事,想听么?肯定想,这是三个印度泥水师傅的故事。

    印度国王哈里什和儿子打猎途经一个城镇,空地上有三个泥瓦匠正在工作。哈里什国王问那几个匠人在做什么。 

第一个人粗暴地说:“我在垒砖头。” 

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我在砌一堵墙。” 

但是第三个泥瓦匠热情洋溢、充满自豪地回答说:“我在建一座宏伟的寺庙。” 

哈里什国王回到皇宫后,立刻召见了第三个泥瓦匠,并给了他一个总督的职位。国王的儿子问:“父王,我不明白,为什么您那么欣赏第三个工匠呢?” 

“一个人有多成功,最终是由他做事时的态度决定的,”哈里什国王回答说:“有智慧的人可以看到事业最后的结果,而不是手头的任务,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动力。”

    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没有讲后面的部分,只是讲了前面的部分,然后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哪个泥水师傅呢?

    孩子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个孩子说,我喜欢第二个,他和我有点像,喜欢睡懒觉,哈哈,孩子觉得他有气无力是因为没睡醒。也有人喜欢第一个泥水师傅的,因为他觉得垒砖很有意思的。

    大部分的孩子喜欢第三个,原因嘛,是因为他笑着说我在建造宏伟的寺庙,笑着建造出来的房子是最好的房子!孩子,你太厉害了,我也非常赞同你,而且我今天学会了一句话,笑着讲的故事才是好故事(蔡老师名言)。

    是的,国王说的话,我并没有告诉孩子们,良好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人心底洒满阳光,踏踏实实享受生活工作的每一个过程,快快乐乐接近幸福的目标。孩子们自己的思考,就告诉了我们这些,我们完全不需要画蛇添足去讲这些,只需要告诉孩子们故事就好,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小哲学家,他们自己总结得多好,笑着盖的房子,才是最好的房子。这就是孩子们给我上的一课。

    谁说故事会是成年人带着孩子学习?孩子们同样教会了我们很多,感谢孩子们给我们机会,让我们一起成长。

我会永远记得今天,记得这个故事,以后继续笑着给孩子们讲最好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