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参加青豆书坊的《如何说孩子才会说,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认证师培训班第二天,今天课堂内容还是周颖老师的课程,《如何说孩子才会说,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第三代替惩罚的方法,第四章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一上课,青豆书坊的王媛老师就跟请假的洋洋妈讲起补课的方式,我顺便表达了下我的看法,昨天笔记内容太多,没有细说周颖老师的开场白和破冰内容,周颖老师让大家分小组互相交流几分钟,然后让每个学员向大家介绍跟你交流的同学。一来可以大家迅速互相熟悉,二来也锻炼了大家倾听和总结整理表达能力。其中的如何说和如何听,甚至如何说都包含其中。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学习,抓住一切可以学习锻炼的机会,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王媛老师也跟大家分享了一个破冰游戏内容,一张大白纸,每个人按实际描画下自己的手掌,在手指上写出每个人的特点,找到和其他让相同的特别。非常有意思的游戏,存储起来,有机会可以用。周颖老师总结昨天的课堂内容,特别夸奖了三叶草的草籽们的行动力,非常开始,的确,这些年来,三叶草的伙伴们一起走过7年的风雨,变得气质都如此的相近,相处起来是那么的舒服自如,仿佛我们已经认识了一辈子。呵呵。周颖老师说,在学习新的篇章之前,通常要学员们分享前面的内容,温故而知新,学习之道也。一般来说,一周一次课程的频率,让大家有时间机会回家实践,然后再来分析总结,从不太纯熟的运用如何说的语言体系,到最后的熟练掌握运用,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的练习。但是,在开始运用之初,只要我们怀有真诚的心去表达,完全可以弥补我们的不熟练。《如何说孩子才会说,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语言体系有一个标准化的操作手册,但导师也一样可以有个人独特的风格。
第三章开始,大家一起看了一个片段《放牛班的春天》我想大家耳熟能详,没看过的同学们自动补课学习,正如周颖老师说的,无论看了多少次,都一样地感受震撼人心的力量。5*7=53又如何呢?不为国家集体荣誉,只为爱,从容地面对,真心地微笑,这样的生活多么美好。幸福有两种,一种是和爱的人在一起,一种是做喜欢的事情。(哈哈!怪不得三叶草的草籽如此强大,因为有两种幸福做强大后盾)爱是一种能力,幸福也是一种能力,我们有能力,再找到好的方法,这不就是最强大的爱和幸福吗?我特别喜欢周颖老师的一句话:“宽容需要自信,需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欣赏。”(很多时候和孩子们一起,看他们嬉笑闹腾,却宽容微笑,我想一定是真的发自内心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欣赏,继续修炼之途。)
回到惩罚,所有的惩罚是源于我们没有办法,无力,煎熬,才想及时见效,先解决眼前问题而不顾过程。你可以生气,但不能发脾气,你的感受不需要控制和掩饰,但你的行为需要克制。
周颖老师说到“生活的有意思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想起我家纵横同学曾经评论他不喝《不老泉》的泉水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如果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没有惊喜(就是不确定性)那活着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美好而特别不是么?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没有理由不发自内心地去鼓励和肯定他们,孩子们全心全意仰赖的爸爸妈妈的一个肯定,足以强大到让孩子可以去跟整个世界抗衡。如果孩子们被最爱的让惩罚,那将会是多么的沉重呀!而且惩罚的坏处在于伤人伤己,我想没有一个爸爸妈妈会因为惩罚了孩子而开心吧?!孩子们的叛逆是会累积的,我们相信没有一个人天生是坏人,如果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被真诚地尊重和欣赏,那一定会长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无论从财商的教育,到时间概念的教育......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当谈到底线问题的时候,叶子分享了在三叶草内广为大家接受的三个底线,不伤己,不伤人,不破坏环境。乐言爸提到了龚老师群的讨论,除了这三个条件之外,还有什么?积极向上的态度?其实谈到这点,我算是有发言权的,我家纵横同学在6岁左右入学之初,我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分享当年的经历给大家参考:
当年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我们所有的学习不为了别人,不为了比较,只为了我自身的成长需求。这样观念环境下长大的纵横同学在一年级第一次期末考试的时候,拒绝老师的提议,重新再去考一次把自己的四项成绩从太阳级提升到宇宙级。(当年他们的考试级别是星星级,月亮级,太阳级和宇宙级,老师认为纵横同学完全有能力可以考到宇宙级,希望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再努力一次把自己考成宇宙级)当老师告诉我的时候,我有询问他是否想再去考一次,他坚决不接受,理由是他觉得四个太阳他已经很满意了,为什么要去考成四个宇宙?为此我也纠结到处寻求答案,我们从小的教育是被要求,你必须跳起来去够到你能做到的最好。纵横同学觉得他自己舒服满意就好,何必跟人比较?胡萍老师当年觉得我和老师的做法全部都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的劝告纵横同学再考一次的时候,背后隐藏的潜台词就是,我们对你的成绩不满意,所以你需要再去考一次,来让我们满意。我曾经深度地剖析自己,虽然我主观没有想过,但事实似乎真的有这个意思。这跟我们最初的教育完全背离,难怪孩子不愿意接受,我们不是向来让孩子做自己就好么?学习不是为了比较,也不是为了老师和妈妈。但是这积极向上的态度又要怎么学习得来呢?源于什么动力呢?当年完全无解,没有人可以给我答案和建议。幸运的是我们后来通过运动--游泳的学习,纵横同学自己找到了解决之道,变得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我一直庆幸纵横同学是个有福气的孩子,找到了他自己的成长之路。
回过头去看他的成长之路,我们的智慧依然没有找到途径,解决之道在哪里?我也看到其他的家长孩子,依然在迷茫中探寻解决之道。回头我们可以再来探讨分享。说这个意思是,我们的底线到底在哪里?也许只有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家长孩子自己明白,我们要如何去设定和遵循。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各种能力的培养,我们有学习的能力,可以从各种渠道去学习到学习成长之道,然后把成功的经验固化,最后运用到其他任何地方的学习,这才是你自己永远的能力。
再回答惩罚替代的7个方法:1、请孩子帮忙
2、明确表达立场/感受(不攻击人格)3、表明期望 4、提供选择 5、指出具体补救的方法 6、采取行动 7、体验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
我必须要写一遍,这些方法太有效具体了,希望每位家长老师可以学习使用,而不是用惩罚去面对孩子。(面对这么好的孩子们,我们怎么忍心去惩罚他们呢?即便有时候他们像小恶魔那么折磨我们。我们也该温柔地坚持用7个方法代替惩罚。)
当周颖老师让大家分析惩罚和承担自然结果的区别时,大家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其中有没有预先告知规则是其中的一项区别,规则和界限一旦被确立,家长必须温柔地坚持。挫折是另一个成长的机会。(这点我特别认同)如果孩子被粗暴地惩罚,孩子经常会陷入情绪的怪圈,而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本身有所反省,甚至会想办法迎合家长。一旦孩子被宽容地对待,所有的问题也许迎刃而解。
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我也必须写一次,因为用多了你会发现,实在是非常高明好用的方法,希望大家都可以学会使用。1、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2、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3、一起讨论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4、把所有的方法写下来 5、找出那些建议付诸行动
孩子需要父母爱的保护,但孩子不需要父母认为他软弱施与过度的保护,孩子虽然敏感,但并不软弱。
我们要在平静的状态下让孩子们成为解决问题的参与者。放下自己的想法,真正地去体验孩子,用同理心倾听孩子,去接受孩子的情绪,用坚实的肩膀去支持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章的学习从短片开始,小女孩在智慧妈妈的示范下去学习,妈妈用心良苦鼓励孩子去观察,学习,实践。
后续的笔记容后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