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爸爸带我看宇宙》说仪式

(2014-01-21 11:33:01)
从《爸爸带我看宇宙》说仪式

    看到《爸爸带我看宇宙》的封面,立刻被图片里的爸爸吸引了,这不是那位和儿子一起的叫焦尼的爸爸么?一看果然,画者就是艾瑞克松,她绘画的《我的爸爸叫焦尼》《爷爷变成了幽灵》等作品,感动了世界各地无数读者。想来这本和爸爸一起的看宇宙的书一定也不会让我们失望。满怀着期待,我开始读书,这个爸爸是一位牙医。秋天到了,傍晚,爸爸突发奇想,要带着儿子出去走走,理由是:走,我们去看看宇宙。一路上,爸爸买了旅行食品—嘿嘿,居然是口香糖,那味道既真实,又特别;一路上,爸爸抱着儿子跃过水沟,那感觉既真实,又虚幻;一路上,他们看见了小石头上的蜗牛,看见了夜空中闪亮的群星,看见了微风里摇动的千针草,既亲切,又奇妙……慢慢地,一次寻常的散步变成一段温暖的旅程,永远刻印在儿子心中。
    故事唯美,且充满了温暖和诗意。爸爸是个浪漫的人,而且是个非常讲究仪式的人。此乃所谓之仪式感。中国人原本喜欢仪式,因为它郑重又具有宣示意味,通过一个仪式,能让世人都知晓“我做了这事,而且,我是认真的。” 对于那些仪式的细节,很多时候让人佩服不已。弹古琴的,要穿汉服,用鳅耳的小铜炉,点上沉香,方才雅致;连琴桌也最好是专门制作的,高低合适,且不碍琴音;喝普洱茶,老段泥做的紫砂壶才是良配,水要铁壶炭火烧出来的二沸的泉水,水质才软,茶才出味……付出无数的精力和时间,都令他们乐此不疲,仿佛乐趣就在寻找、体验仪式感的过程之中。
    哲学家萨特说的,仪式感的获得要通过两种途径:表演和拜物。所谓表演,就是要有演给别人看的心态,才会认真细致地去做每个细节。所谓拜物,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工具。
    太过懒惰,没有仪式感,生活得比较乏味。生活方式少了一些情趣。要说中国人的闲情雅致,不是为了把时光去浪费,不是要大家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是要让大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寻找自我。
仪式给人的感觉是庄重的、繁琐的,有时过于复杂的仪式被人们称为“形式主义”。然而仪式往往象征一种承诺、宣誓、庆祝、结束、启程、改变甚至是升华。
    当人们倾向于需要一个标志性的举动来表示某件事的开始或结束,这就是所谓的“仪式感”。
一般来说,仪式感越强,人们的心灵成长就越快。有人说成人礼的仪式过程越复杂,那么孩子心智成熟的过程就会越快;葬礼的模式越繁琐越艰辛,生者对逝者的去世就越容易释怀。
有的人对过往的念念不舍无法释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进行过“分手仪式”。如果,与对方就分开一事摊开来谈,或与对方有过“再见,祝你幸福”这样平和的对话,那么这段伤感的分别就能很快的淡忘,当事人在过渡的期间也不会特别难受。倘若是因一些特别的原因,而后不再联系,那么那些需要仪式感的人就会容易耿耿于怀。也许哪一天,有一些含特殊意义的事情能够见证心灵的成长与治愈。有时仪式感是人们治愈内心伤痛的良药。人的一生是分离的过程,只有有能力分离的人,才有能力和他人建立关系。完成修复。
    仪式是关于重大性事务的形态,而不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平常形态。在有的人看来,“仪式就像一场令人心旷神怡的游戏”。有人认为“在仪式里面,世界是活生生的,同时世界又是想象的……然而,它展演的却是同一个世界。”
   很多孩子是很需要仪式的,我想我是个很偷懒的人,自己的仪式感并不强,起先遇到一个仪式感很强的孩子,有时会无法理解,但我的好处是,我会接受并且配合。有时候又不是我自己配合就可以完成的,也会无奈,写下这篇关于仪式的想法,希望所有和孩子打交道的成人,老师,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努力做一些有益孩子成长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未来,但我们有能力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来一场仪式,为孩子的成长。
    《爸爸带我看宇宙》书中的爸爸是个仪式感超强的人,他要带孩子去看宇宙,首先要保暖,宇宙的温度是-263℃,这是个什么温度呢?-273℃是个绝对零度,-263℃是个在真空状态下实验室可以到达的临界温度,仪式之一,就是要穿多一双袜子,虽然只穿多了一双袜子,但在孩子心里,是一场即将进入寒冷的太空的仪式。接着,他们走到了商店,买了旅行食品,虽然只是一包口香糖,但是表明我们有特别的食物可以和我们一起去旅行,而不是随意的散步。再来就是开始享受旅行食品,那个正式的仪式,仿佛吃的不是一片口香糖,而是一顿正式的太空大餐,生活里,不是只有圣诞大餐才需要仪式,我们的生活是否过得优雅,是否有情趣,都和仪式有关,谁说我们不能优雅地享受一顿口香糖大餐呢?
    爸爸和儿子一起,在宇宙里看到的,感受到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和孩子一起,能做的,能感受的也一样很多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