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经典言论全编·伦理旨要·孝弟》(41-43)
3.41 [原 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孝经·广扬名》)
[译
文]
孔子说:“君子事奉双亲竭尽孝道,所以他可以把这种尽孝忠诚用来事奉君王;事奉兄长竭尽悌道,所以他可以把这种和顺用来事奉年长者;处理家务井然有序,所以他可以把这种治事才能用来爲官治政。所以说孝行表现在家庭内,而美名就会扬于后世了。”
[注
释] 悌:顺从和敬爱兄长。理:家务有条有理。
3.42[原 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候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
(《孝经·谏诤》)
[译
文]
曾子说:“诸如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道理,我已听到老师很多教诲了。请问儿子顺从父亲的命令,就可以称之爲尽孝了吗?”孔子说:“这是什麽话!这是什麽话!从前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的大臣,即使有不当政举,也不会丧失天下;诸候有五位直言谏诤的臣僚,即使有不当政举,也不会丧失封国;大夫有三位直言谏诤的家臣,即使有不当政举,也不会丧失采邑;士有直言谏诤的朋友,就不会丢失美好的名声;父亲有直言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任何错误之中。所以面对错误,做儿子的不能不向父亲谏诤,做臣子的不能不向君王谏诤。所以说,面对错误就应该谏诤。不分善恶盲从父亲之命,怎麽能称之爲尽孝呢?”
[注
释]
曾子:见2.8注。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家:由卿大夫管理的封地,又叫采邑。
3.43 [原 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孝经·感应》)
[译
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帝王事奉父亲竭力尽孝,所以祭天就很尊敬;事奉母亲竭力尽孝,所以祭地就很周密。尊老爱幼长幼有序,所以社会上下安定。尊敬祭天,周密祭地。天地神灵对于人们的影响作用就显著了。所以天子必定有所尊敬,这是说他必定尊敬父亲;天子必定礼先敬长,这是说他必定礼敬兄长。到宗庙祭敬祖先,表明不忘宗亲;修养身心谨慎行事,是爲了不致羞辱祖先。通过宗庙祭祀,鬼魂对于人们精神的影响作用就显著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达到最好程度,就会心通神灵,行染四海,没有什麽事情办不成功。《诗经》说:‘从那西边走到东,从那南边走到北,没有那个不服从。’”
[注
释]
明:尊崇,尊敬。察:苛察,苛求。此指严密周到。治:社会安定,太平。彰:明显,显著。恐:担心,恐怕。着:明显,显著。通:施行,实行。《诗》:指《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