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经典言论全编·伦理旨要·孝弟》(36-40)
3.36 [原
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 ,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 ,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 ,
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 :‘淑人君子 ,其仪不忒 。’”
(《孝经·圣治》)
[译
文]
曾子说:“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德更重要的吗?”孔子说:“天地生灵之中,人最贵重,而人的品行,又以孝最重要。尽孝以严父爲大,而孝敬严父又以祭天之时用父祖配祭爲大,周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从前,周公在南郊祭天,以周族始祖后稷配祭;在明堂祭祖,以其父文王灵位与天同祭。所以天下的大小诸候都按其官职前来助祭。由此看来,圣人的德还有哪些能超过孝呢?所以亲情萌生于孩提时期的受到育养,经过教养对父母越加尊敬。圣人凭借这种对父母的敬爱来教育民衆普施敬爱之德。圣人这种教化,即使不严格也能成功;圣人这样施政,即使不严厉也能致治。因爲他们所凭借的是爲孝这个根本。父子亲情是天然形成的,这同君臣重义是一个道理。父母生子,是传宗接代最大的事情;君王治国,是对臣民最重的厚爱。不爱父母而爱他人的,叫做违背仁德;不尊敬父母而尊敬他人,叫做违背大礼。如果让顺正的去效法逆反的,民衆就会无所适从。不立足于行善而乐于逆德恶行,虽能得逞一时,君子绝对看不重这些。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说话是想到给人以正确引导,做事是想到让人们满意,立德行义可以受到尊敬,待人处事可以让人效法,仪容举止可以让人看到得体,礼让进退可以中规适度。君子像这样治理民衆,所以民衆对之尊敬而爱戴,当作楷模而认真效法。正因爲这样,君子就能成功地实施德教而保证政令畅行无阻。《诗经》说:‘君子品行极善良,楷模始终不变样。’”
[注
释]
曾子:见2.8注。加:超过。周公:见3.17注。郊祀:祭名。见2.23注。后稷:周的始祖,名,舜的农官,封于邰,别姓姬氏,被后世尊爲谷神。明堂:古代天子举行大典之所。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王朝奠基者。曾被商纣王封爲西伯,故又称伯昌。少时参加农牧,关心民间疾苦,任西伯之后,爲崇候虎所谮,被商纣王囚于里(今河南汤阴北)因重赂得免。在任五十年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国。晚年东进伐商先后灭黎(今山西长治市西南)邗(今河南沁阳西北)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建立了新的前进基地丰邑(今陕西西安市西南),爲日后灭商奠定了基础。膝下:指幼年儿童常依于父母膝旁。严:尊敬,尊重。肃:严峻,严格。因:凭借。续:继承,此爲传宗接代。 临:治理,统治。 悖(biè贝):违逆,违背。 则:效法。 道:通“导”。 畏:敬重,心服。 象:效,效法。 《诗》:指《诗经·曹风·鸠》篇。 淑:善良。 仪:表率,楷模。忒(tè特):变更。
3.37 [原
文]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爲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爲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爲不孝也。”
(《孝经·纪孝行》)
[译
文]
孔子说:“孝子事奉双亲,平时要做到尊重恭敬,赡养要和顔悦色给予欢乐,爲之治病要极尽忧劳,爲之服丧要无限悲哀,爲之祭奠要极尽尊重,这五方面都做到了,才是真诚事奉双亲。事奉双亲还要做到居高位而不骄横,在下位而不逆乱,在大衆面前不挑起纷争。居高位而骄横就会败亡,在下位而逆乱就会受到惩罚,在衆人面前挑起纷争就会引来兵器伤害。这三种毛病不除掉,即使每天用美味佳肴去赡养父母,还是一个不孝之子。”
[注
释]
居:平时。严:尊敬,尊重。丑:衆。三牲:古时以牛羊豕爲大三牲,以鸡鱼猪爲小三牲。此指美味佳肴。
3.38 [原
文]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孝经·五刑》)
[译
文]
孔子说:“受到五刑惩办的罪行有三千种,其中最大的罪行要算不孝。要挟君王的人目无尊长,非议圣人的人目无礼法,蔑夷孝行的人目无双亲,这些都是招致重大危害的祸根。”
[注
释]
五刑:古代用以惩办犯罪的五种刑罚,墨(在脸上刺字)、劓(割掉鼻子)、(又叫刖,砍去双足)、宫(男子去势,女子幽闭)、大辟(处死)。要(yo
腰):要挟,逼迫。乱:危害,祸害。
3.39 [原
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衆,此之谓要道也。”
(《孝经·广要道》)
[译
文]
孔子说:“教育民衆相亲相爱没有比提倡孝行更好的了;教育民衆遵守礼序,没有比倡导悌德更好的了;弘扬伦理文明移风易俗,没有比普及音乐更好的了;安定国家上层,治理广大民衆,没有比礼治办法更好的了。所谓礼治,就是要人们互相恭敬尊重就是了。尊重他的父亲,作爲儿子的必然高兴;尊重他的兄长,作爲弟弟的必然高兴;尊重他的国君,作爲臣子的必然高兴。尊重一个人而使千万人高兴,受到尊重的人少感到高兴的人多,这里所说就是一个极爲重要的爲人处世之道。”
[注
释] 悌:顺从和敬爱兄长。
3.40 [原
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孝经·广至德》)
[译
文]
孔子说:“君子用孝来教化人民,并不是每天挨家挨户去说教。他用孝德教育人民,就是表明他要敬重天下所有做父母的人;他用悌德教育人民,就是表明他要敬重天下所有做兄长的人;他用臣德教育人民,就是表明他要敬重天下所有做君王的人。《诗经》说:‘和易近人的君子,如同人民好父母。’如果不具备完美的品德,他教育人民怎麽能有这麽大的效果呢?”
[注
释]
家至:挨家挨户走到。日见:每天当面施教。悌:顺从和敬爱兄长。《诗》:指《诗经·大雅·酌》篇。恺悌:和易近人。孰:疑问代词,怎麽。顺:通“训”,训导,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