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经典言论全编·伦理旨要·礼义》(26-32)
2.26 [原
文]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子张复问。子曰:“师,尔以爲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爲必行缀兆,兴羽,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诸侯朝,万物服体,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礼之所兴,衆之所治也;礼之所废,衆之所乱也。目巧之室,则有奥阼 ;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 ;立,则有序;古之义也。室而无奥阼,则乱于堂室也;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上也;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也;行而无随,则乱于涂也 ;立而无序,则乱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诸侯,辨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 ,莫敢相越,皆由此涂出也。”三子者 ,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发蒙矣 。
(《礼记·仲尼燕居》)
[译
文]
子张问治理政事,孔子说:“颛孙师,前次我不是已告诉你了吗?君子懂得礼乐,治理政事不过是带头施行罢了。”子张又问了一遍。孔子说:“颛孙师,你以爲必须摆设宴席,宾主相互热烈敬酒,才叫做礼吗?你以爲必须排列舞队,跳起舞蹈,敲起钟鼓,才叫做乐吗?遵照礼规说到做到叫做礼,做到又感到愉快叫做乐。君子身居官位做到这两条,就可以实现天下太平。各国诸侯纷纷来朝,万事万物都中规中矩,百官不敢不恪守本职。礼乐兴盛,社会就大治;礼乐废败,社会就大乱。简单的房屋也设有奥位和阼阶。坐席要分上下;驾车,要分左右;行路,要前后跟从;站立,要有秩序。这些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房屋没有奥位和阼阶,厅堂和内室就会秩序混乱;席位不分上下,宴请入座就会混乱;驾车不分左右,行车就会混乱;行人不分前后跟随,途中行走就会混乱;站立没有秩序,位列就会错乱;从前圣帝、明君、诸侯都要严格区分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不敢有丝毫越界,都是出于这个大道理。”子张、子贡、子游三个人听了老师这番话,心里明亮得如同瞎子重见了光明。
[注
释]
子张:见1.18注。女:通“汝”,你。举:带动,率领。错:通“措”,置,施行。几:古人席地而座供作倚靠的器具。筵:坐席。古人坐席有多层,底层是筵,上层是席。铺几筵:摆设宴席。酌:斟酒劝饮。酬:古时酒宴礼节,又叫导饮,后通称劝酒敬酒。酢(zuò作):客者以酒回敬主人。缀兆: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羽:古代一种名叫“文舞”的舞蹈。南面:面向南。天子、诸侯、大夫坐堂听政都是面向南,故称王位、君位、大夫官位爲“南面”。体:准则,法式。目巧之室:单凭目测技巧未用规矩绳墨而建造的房屋,此指简单房屋。 奥:室内西南隅,此处平时安放尊者的坐位,祭祀时安放尊神的神位。阼(zuò做):阼阶,大门东边的台阶,主人迎接宾客,都是站在这个台阶上。 随:跟随,跟从。 涂:通“途,”道路。 辨:区别,分别。 三子者:孔子同子张交谈时,还有子贡、子游在场。 蒙:失明,瞎子。发蒙:瞎子恢复视力重见光明。
2.27 [原
文] 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爲之节文,以爲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
(《礼记·坊记》)
[译
文]
孔子说:“小人贫穷就窘迫,富贵就骄傲;窘迫就偷盗,骄傲就作乱。礼,是爲了顺应人们表达道德感情而制定的适度仪文,用来规范人们的品行。所以圣人决定富贵的法度是使民衆富有而不至于骄傲,贫穷而不至于窘迫,尊贵而不至于仇上。因而作乱之事就逐渐没有了。”
[注
释]
斯:副词,就。约:窘迫。乱:叛乱,作乱。节:适度。节文:适度礼仪。坊:通“防”,防范,规范。制:法度,制度。慊(qin浅):怨恨。益:副词,逐渐。亡(wú吴):无,没有。
2.28 [原
文]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爲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礼记·坊记》)
[译
文]
孔子说:“礼是用来释明疑惑,明辨细微,规范人们品行的。所以贵贱有等级,衣服有差别,朝廷有位次,这样人们才知道如何礼让。”
[注
释] 章:彰明,释明。别:明辨。坊:通“防”,防范,规范。
2.29 [原 文]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礼记·表记》)
[译
文]
孔子说过:“仁是天下效法的表率,义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法度,报是维护天下人的共同利益。”
[注
释]
表:仪范,表率。制:法制、制度。报:即孔子在第十篇第三十六章所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2.30 [原 文]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子亲耕,粢盛鬯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
(《礼记·表记》)
[译
文]
孔子说过:“君子所说的义,就是不论尊卑贵贱,都有自已应该做的事情。天子也要亲耕藉田,用粮谷美酒供奉上帝,诸侯也要勤勉辅佐天子。”
[注
释]
亲耕:古时天子每年要举行亲耕祭祀,象征性的从事耕作,以号召和带动全国上下勤于农稼。粢(z兹):稷,即谷子,粢盛:把谷子放在祭祀器皿里,(jù巨):黑黍。鬯(chàng唱):用黑黍制的酒。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君主。诸侯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要依礼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2.31 [原
文]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 。”
(《左传·成公二年》)
[译
文]
(卫国)新筑邑大夫仲叔于奚援救了卫国大夫孙桓子,孙桓子因而免于失败。事过之后,卫穆公赏给仲叔于奚一个城邑,仲叔于奚没有接受。仲叔于奚请求把诸侯所用的名叫“曲县”的乐器和名叫“繁缨”的马饰赐给他朝见国君,卫穆公应允了。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太可惜了,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城邑。唯独礼器和名位,不能随便给予人,因爲这些是国君所专用的。名位可以取信于人,取信于人可以保享器物,器物可以体现礼,礼可以推行义,推行义可以生利,生利可以治理人民。这些是爲政治国的重要准则。如果把这些给予他人,就等于把国家政权交给了他人。政权丧失,国家也就会跟着灭亡而不可阻挡了。”
[注
释]
新筑:卫国邑名(在今河北大名县内)。仲叔于奚:新筑的邑大夫。孙桓子:即孙良夫,卫国大夫。卫人:指卫国国君卫穆公。曲县(xuán玄):又名轩县,是诸侯国君专用的乐器。繁(pán盘)缨:又名樊缨,是诸侯国君专用的马饰,仲尼:即孔子.器:是指“曲县”“繁缨”之类的器物。名:指同上属器物相适应的名位。假:援,给予。司:主管,专管。藏:蕴含,体现。平:治,治理。节:准则,法度。 弗:不。
2.32 [原
文] 夫子言之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
(《左传·哀公十六年》)
[译
文] 孔子说:“礼法失当就会犯糊涂,名分失当就会做错事。”
[注
释] 昏:迷惑,糊涂。愆(qin千):过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