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经典言论全编·伦理旨要·礼义》(21-25)

(2023-09-05 09:34:37)
标签:

文化

《孔子经典言论全编·伦理旨要·礼义》(21-25)

 

2.21 [原  文]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记·经解》)

[译  文] 孔子说:“要安定国家上层,治理社会广大民衆,没有比礼治更好的办法。”


2.22 [原  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 君曰:“否!吾子言之也。”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爲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爲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算,备其鼎俎,设其豕腊,修其宗庙。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其安居。节丑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几 ,器不刻镂,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行之也 ?”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实无厌 ,淫德不倦 , 荒怠傲慢 ,固民是尽 ,午其衆以伐有道 ,求得当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 ,今之用民者由后。今之君子,莫爲礼也。

(《礼记·哀公问》)

[译  文] 鲁哀公询问孔子说:“大礼是什麽样子的?君子谈论礼爲什麽总是说得那麽重要?” 孔子说;“我是个卑微之人,不深知大礼。” 哀公说:“不要客气,请先生谈谈吧。” 孔子说:“我听说,人类能够生存发展,礼的作用最重要。没有礼,就无法依照制度祭祀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分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无法分清男女、父子、兄弟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姻亲、朋友的远近亲疏;君子正是因此而把礼看得极爲重要。然后以他们所能实行的大礼教导百姓,不致贻误行礼之节期。礼教有了成效,然后采用规定的顔色和花纹制作礼服装饰礼器,使大礼得以世代延续。待大衆习惯遵循大礼之后,再告诉他们有关丧祭的礼仪筹备,使他们遵循礼制,筹备鼎俎祭器,陈设牲体干肉祭品,修缮宗庙。每年按时以恭敬之心举行祭祀。依长幼之序,完备宗族礼仪,使全族上下都能各安其居。都穿最简朴的衣服,住低矮的房屋,车马不加装饰,器具不雕花纹,吃简单的饭食,朝廷官吏与民衆同甘共苦。从前的君子遵守大礼就是这样。”哀公说:“现在的君子爲什麽不这样做呢?” 孔子说:“现在的君子贪得无厌,放荡不倦,虚惰傲慢,残害民衆无恶不作,违背民意侵伐有道,追求私欲不择手段。从前治理民衆的君子,遵照前面说的办法,现在治理民衆的君子,遵照后面说的办法,现在的君子都不实行大礼了。”

[注  释] 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蒋,鲁定公之子,继定公而即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年至466年)。“哀” 是谥号。尊:重要。节:适度,昏:通“婚” 。疏:疏远。数(shuò硕):亲近,亲密。爲尊敬然:“敬然”二字是衍文,故不译。废:偏离,此指贻误。会节:行礼之节期。雕:通“彫”用彩画装饰。镂(lòu漏):雕金爲饰。文章:错杂的色彩或花纹,以青与赤相配合爲文,以赤与白相配合爲章。黼(f府):古代礼服礼器上绣刻的黑白相间的“斧” 形花纹。黻(fù伏):古代礼服礼器上绣刻的黑青相间的“”形花纹。治其雕镂文章黼黻:采用规定的顔色和花纹制作礼服和装饰礼器。嗣:续,延续。算,谋画,筹划。鼎:古代炊器皿,又是盛熟食的器皿,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圆鼎是圆腹两耳三足,方鼎是两耳四足。此是礼器。俎(z祖):古代祭祀、宴飨时盛放牲体或其他食物的器皿。豕:猪。腊:干肉。 丑:指事物不好。 卑:低劣,矮小。 几(qì奇):“凸”形花纹。 胡: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麽,怎麽。 实:财富。 淫德:放荡。 荒:空虚。固:废,破坏。固民:残害民衆。 午:通“忤”,违逆,触犯。 用:主宰,治理。由:遵从。遵照。

2.23 [原  文] 子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 子曰:“然。” “然则何如?” 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尝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 。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 ,故戎事闲也 。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 ,量鼎得其象 ,味得其时 ,乐得其节,车得其式 ,鬼神得其飨 ,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 ,官得其体  , 政事得其施, 加于身而错于前_,凡衆之动得其宜。”  

(《礼记·仲尼燕居》)

 [译  文] 子游接着说:“请问,礼就是要人们除掉恶习而保全善美品德的吗?” 孔子说:“是的。” 子游又问道;“礼是怎样使人们除掉恶习保全善美品德的呢?” 孔子说;“郊社祭祀之礼是对鬼神的仁爱,尝祭祀之礼是对祖先的仁爱,馈奠祭祀之礼是对死亡亲人的仁爱,乡饮酒之礼是对乡亲父老的仁爱,食飨之礼是对宾客的仁爱。” 孔子又说:“通晓郊社尝之礼,那麽治理一个国家就如同用手指在手掌上指画那样容易了!所以居处有礼,长辈晚辈就分得清了;家门有礼,三代亲族就和睦了;朝廷有礼,百官爵位就有秩序了;狩猎有礼,军队作战武艺就娴熟了;军旅内部有礼,战争攻守任务就可以完成了。也正由于有了礼,所以建造宫室符合法定模式,铸造量具鼎器符合应有形状,五味调和适其时,演奏音乐合节拍,不同车辆各有其形制,鬼神各得其祭飨,丧葬得到应有哀悼,辨论的观点得到大衆的赞同,百官各依准则执事,政事顺利推行。把礼加在身上而又带头在前面执行,衆人的动作都能正确适当。”

[注  释] 子游:见2.19注。 领:治理。恶(è饿):坏。领恶:除去恶习。郊社:祭名。郊:郊祭,古时帝王祭祀天地,冬至祭天于南郊,夏至祭地于北郊。社:社祭,祭祀土地神。尝:尝礼与礼的并称,西周天子诸侯祭祀天帝祖先,夏祭曰,秋祭曰尝。后来“祭”成爲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祭名,“尝祭”则是秋季以新谷祭祀祖先。昭穆:供奉祖先的牌位秩序,始祖居中,二、四、六世祖居左,称爲昭;三、五、七世祖居右,称爲穆。此处指称祖先。馈奠:丧事中的各种祭奠之礼。射:射礼。乡:乡饮酒礼。食飨:以隆重礼仪晏请宾客。辨:分别,区别。闺门:宫苑内室的门,一般借指宫廷,家庭。 三族:祖、父、子三代亲族。 田猎:狩猎。 戎:军队,士兵。戎事:军队动作,武艺。闲:通“娴”,娴熟。 度:常规。 量:计量物品容积的量具。鼎:鼎器(见2.22注),象:状貌,形状。 味得其时:古时生活习性,五味食品分别适应于春夏秋冬四季。 式:规格,式样。 飨:通“享”,神鬼享用祭品。 : 通“辩”。党:类,同类。此指赞同者。 体:准则,法式。得其体:各依准则执事。_错:通“措”,放置。


2.24 [原  文]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知,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 ;官,失其体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 ,凡衆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衆也 

(《礼记·仲尼燕居》)

[译  文] 孔子说:“礼是什麽?礼是使一切事物都能得到有条不紊的治理。君子有要做的事情,必然会有治理的办法。治理国家如果没有礼,就好比盲人没有向导,眼前一片迷茫该到哪里?又好比整夜在暗室里摸索,没有烛灯怎能看见东西?如果没有礼,手脚就不知道如何放置,耳目就不知道如何视听,进退揖让也全无准则。所以不依礼居处,长辈和晚辈就分不清,家庭之内三代族亲就不能和睦,朝廷百官爵位就没有秩序,狩猎的军事动作就没有章法,军旅作战就没有战斗力,宫室就不会符合规定的模式,量鼎器具就不会符合形状,食品五味就不会各应其时,演奏音乐就不会符合节拍,车辆就不会符合形制,鬼神就得不到应有的祭享,丧葬就得不到应有的哀悼,辩论就得不到大衆的支援,百官就会职责不清,政事就会因爲无章可循而荒废。非礼举止显现在自已身上而又放在前面做个坏样子,衆人的动作都不会适度。果真这样,就无法团结协调广大民衆了。”

[注  释] 治:整治、治理。瞽:盲人、瞎子。相:向导,此指扶牵盲人之人。伥(cháng昌)伥:迷茫不知何往。闺门,宫苑内室的门,一般借指宫廷、家庭。三族:祖、父、子三代亲族。田猎:狩猎。戎:军队。戎事:军队动作,武艺。量:量具。鼎:鼎器(见2.22注)象:状貌,形状。飨:通“享”,鬼神享用祭品。 党:类,同类,此指赞同者。 体:准则、法式。 错:通“措”,放置。 祖洽:倡导、和协。


2.25 [原  文]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子曰:“制度在礼,文爲在礼,行之,其在人乎?”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夔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古之人也。

(《礼记·仲尼燕居》)

[译  文] 孔子说:“礼就是事理,乐就是节拍,君子不做无理无节的事。不懂《诗》,行礼就容易出错;不懂乐,行礼就很呆板;德行浅薄,行礼就会虚僞。”。孔子又说:“行爲规范在于体现礼,道德行爲在于合乎礼,而具体行动还不是在人吗?”这时,子贡离开坐位站起来问道:“请问。夔这个人礼的知识很贫乏吧?”孔子说:“你问的是那个古代人吗?古时的人,精于礼而不懂得乐,叫做呆板;精于乐而不懂得礼,叫做不平正。那个夔,精于乐而不懂得礼,所以给他起了个夔(一脚不平正)这个名字,他毕竟是个古人。”

[注  释] 《诗》;指《诗经》。缪:通“谬”,错误。素:不加任何装饰的过分质朴,有些单调和呆板。文爲:经过道德文采修饰过的行爲。子贡:见1.6注。越:离。席:坐席。夔(kuí奎):传说是仅有一脚的怪兽,又是尧舜时代乐官的人名。穷:贫乏,指对礼的知识贫乏。偏:顷斜,不平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