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经典言论全编·伦理旨要·仁》(16--20)
1.16 [原
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三十五)
[译 文]
孔子说:“老百姓需要仁德比需要水火更迫切。我看见有人踩进水火死掉的,没有看见实践仁德而死掉的。”
[注 释]
蹈:踩,踏。
1.17 [原
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三十六)
[译
文] 孔子说:“面对必须坚守仁德的事情,对老师也不让步。”
1.18 [原 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爲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衆,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六)
[译
文]
子张问孔子怎样才叫做有仁德,孔子说:“能用五种品德对待天下的人和事,就是有仁德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信、勤勉、慈惠。庄重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能得到衆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上级的任用,勤勉做事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得心应手地指挥他人。”
[注 释]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详。爲人雍容大度,仪表极好,才貌过人,孔子认爲他有“辟”(偏激)的缺陷。因爲他好学深思,学业有成,《韩非子·显学》称他爲儒学八派之一。敏:勤勉,勉力。惠:仁爱,慈惠。衆:大家,衆人。人:古代“人”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指士大夫以上贵族阶层。此指贵族阶层。
1.19 [原
文] 孔子曰:“仁不可爲衆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孟子·离娄上》)
[译 文]
孔子说:“仁的巨大威力,不可以人数衆多来代替。如果国君爱好仁,就可以天下无敌。”
[注 释]
仁不可爲衆也:郑玄注:“言衆之不如德也。”朱熹注:“有仁者,则虽有十万之衆,不能当之。”
1.20 [原 文]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礼记·表记》)
[译
文]
孔子说:“没有私欲而喜好仁,没有畏惧而憎恨不仁,天下只要有(最高统治者)一个人能做到就可以了。所以国家最高统治者讨论施政,要从约束自己开始;而后才设置规章制度施用于民衆。”
[注 释]
好(hào耗):喜好。恶(wù误):厌恶,憎恨。君子:孔子言论中的君子,多指贤德人士,但有时也沿用当时的习惯称谓,把贵族统治阶层称爲君子,此指国家统治者。道:政治主张。议道:讨论施政。自己:从己,即从约束自己开始。而:副词,才。置:设立,设置。法:规章制度。以:用,施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