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经典言论全编·伦理旨要·仁》(6--10)
1.6 [原
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衆,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三十)
[译
文]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施惠于百姓,又能周济生活困难的民衆,怎麽样?可以算作行仁吗?”孔子说:“怎麽仅是行仁!一定是圣人了!尧舜恐怕还担心做不到吧!仁德之人,自己想要取得成就,也会让别人取得成就;自己想要通达,也会让别人通达。像这样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注
释]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详。能言善辩,以口才著称。《史记·仲尼弟子传》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堪称外交能人。孔子死后,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他又善于经商,是春秋末期著名富商之一。博施于民:广泛施惠于百姓。济衆:周济生活困难的民衆。事:从事,实践。尧:传说中陶唐氏部落长,曾任炎黄联盟首领。名放勋,史称唐尧。陶唐部落原居冀方(今河北唐县一带),后迁晋阳(今山西太原)。他任联盟首领后迁至平阳(今山西临汾)。曾设天文官掌管历象,常向四方部落征询意见,注重文明治理,深受各部落拥戴。年迈后让位于舜,被后世称爲远古圣明帝王。舜:传说中有虞氏部落长,继尧之后任部落联盟首领,姓姚,一说姓妫,名重华,史称虞舜。继任后选用各部落人才,增加官职,注重文明治理,尤其使禹治水有成,深受各部落拥戴。年迈后让位于禹,亦被后世称爲远古圣明帝王。其:副词,大概。犹:副词,仍,还。病:担忧。诸:之乎的合音。立:建树,成就。能近取譬:待人处事能够以自身作比方,即推己及人。方:方法,方略。
1.7 [原
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三十)
[译
文]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得很吗?我想要实行仁,这个仁就达到了。”
[注
释]欲:想要,希望。斯:代词,这,这个。
1.8 [原 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七)
[译
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抱负远大而意志坚强。因爲他们的责任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行仁德作爲自己的责任,不是责任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不是路程遥远吗?”
[注
释]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5年。注重修身,以孝道出名。相传《大学》、《孝经》是他所着,传统说法是他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而司马迁《史记》认定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是孔子学说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士:古代对品德好、有学识之人的美称,有时亦指仅次于大夫的低级官吏。弘毅:宽宏坚毅,谓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仁以爲己任:即以仁爲己任。已:止,停止。
1.9 [原
文]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论语·子罕》三十一)
[译
文]“唐棣开花多妖妍,随风摇摆舞翩翩,难道我不想念你,只因你住地太远。”孔子说:“是不想念啊!真要想念还嫌远吗?”
[注
释]唐棣:又名棠棣,常棣,树名。华:通“花”。偏:通“翩”,随风摇摆貌。室:房屋,住宅,此指住地。此四句《诗经》中没有记载,是逸诗。未之思也:是“未思之也”的倒装。从全文语意分析,孔子言之所指与1.7相同。
1.10 [原
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顔渊》二)
[译 文]
仲弓问怎样行仁,孔子说:“外出办事就象接待贵宾一样恭敬,役使百姓就象承办重大祭祀一样谨慎。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施加于别人。在诸候国家里办事不让人有怨恨,在卿大夫封地里办事,也不让人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遵照你讲的这些话去实行吧。”
[注
释]
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2年,卒年不详。曾任鲁国季氏宰,以德行著称,人们认爲他有仁德而不善辨。《荀子·儒效》把他同孔子一道并列爲大儒。邦:由诸候统治的国家。家:由卿大夫管辖的封地,又叫采邑。敏:聪慧,聪明。事:实践,从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