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文化中心-石景山历史文化展(2)
第二展厅的展陈是:贰,燕都仙境夏商周至汉(公元前21世纪-公元220年);叁山水灵聚魏晋至五代(公元220年-公元960年);肆,宫阁寺苑辽金元(公元916年-公元1368年);伍,京西门户明清(公元1368年-1911年);尾声百年圆梦现当代(公元1912年-今)等五个部分。
贰,燕都仙境,夏商周至汉(公元前21世纪-公元220年)。
“兹山怪石褨峨,崖壁千仞,幽谷岩洞,永定河水荡山麓蜿蜒流过,在苍松覆盖、梵刹交辉下,景色怡人”,这样一座“钟灵秀之气,郁万物之英”的“燕都仙山”,自古深受帝王权贵、骚客庶民的青睐。河水震荡、仙山矗立,山水之间、钟鸣声起,凝集着石景山灵气的历史之路缓缓延伸,回响着远古的声音。
叁,山水灵聚,魏晋至五代(公元220年-公元960年)。
魏晋至五代时期,北京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其辖地石景山地区毗邻西山永定河,有着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百姓在此聚居修建水利工程,王侯官宦在此择地修筑仙居,佛教在此建造寺庙。
老山汉墓沙盘。老山汉墓由墓道、甬道、椁室、题凑、内外回廊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侧正中,用夯土和大石块填实。
肆,宫阁寺苑,辽金元(公元916年-公元1368年)。“左临帝都,右绕长河”,山水挥映的自然风光,使得石景山区自古以来就是风景名胜独厚之区、林苑宫庙荟萃之所。辽金元定都北京,同时拉开了持续治理永定河的序幕。

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房陵堰和车箱渠。
三国魏嘉平二年(250年),为发展农业生产和解决军粮问题,镇北将军刘靖组织军士千余人在水(今永定河)上建戾陵堰,开车箱渠。戾陵堰和车箱渠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奠定了蓟城水源开发的基本格局。
石景山的古村落主要沿三条曲线分布。南线沿永定河东岸、北岸依靠永定河冲积的沃土良田,北线沿石景山北部山路,是历史上修建寺庙和王公贵族墓地的风水之地,中线沿交通要道分布。如:古城村、石槽村、鲁谷村、庞村等。
石景山古建筑群。孔雀洞与《佛本行集经》,金阁寺,八角魏晋壁画墓,魏晋隋唐青冢,三山八刹,西山八院。
伍,京西门户,明清(公元1368年-1911年)。
明清以来,石景山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成为集古河道、古商道、古道文化景观于一体的文化生态集群。大河汤汤,千百年来永定河给这里带来无限生机;驼铃声声,西北的物资经这里源源不断供抵京城;香道绵绵,石景山以其深厚的底蕴、宽厚的姿态滋养了精彩多元的民俗文化。
穿越石景山的京西古道。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主要分为古河道、古商道、古香道,是连接京城与西北,中外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其中,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北道从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经三家店、班璃渠到王平口;中道从模式口向西,经麻峪跨永定河过峰口庵到王平口;南道从庞村出发,中途与中道会合后直奔王平口。北、中、南三条古道在王平口聚合为一,继续延伸西去,因其形似“咽喉”号称“过山总路”。
古香道。 京西风景优美。古寺云集,人们踏青游览朝山进香的道路被称为“香道”。依托古刹名景,发展出独特的进山朝会庙会活动。
古河道。永定河流经石景山区,永定河古河道是北京城生命之源,关系着京城的兴衰和安危。历史上的戾陵堰、车箱渠、金口河遗址更是石景山作为永定河由山区到平原、由天然水系到人工水利转变的关键所在,见证了永定河这条母亲河孕育北京城市发展的悠久历史。
古商道。随着京西煤炭的开采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北京至西部山区,及内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明代时西山大路各通道交汇已形成完整体系。
模式口造景。模式口位于石景山区西部,一条约1500米长的龙形古道横贯模式口,是京西古道上的“咽喉地带”。
尾声百年圆梦现当代(公元1912年-今)。
1919年,永定河畔相继诞生了首钢集团的前身龙烟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炼厂,石景山发电厂的前身京师华商电灯有限公司,开启了近代中国实业报国、产业兴国的征程。新中国成立后,以首钢为代表的“京西八大厂”快速发展,书了波澜壮阔的现代工业史诗,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如今,石景山区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北京冬奥会筹办和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两大历史机遇,牢牢把握“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直居示范区”的“三区”定位,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
自有史以来,至中华民国时期,石景山区现辖地区(简称“石景山地区”)石景山区风光(20张)无独立建置,分别属于蓟国、燕国、广平县、幽都县、宛平县、北平特别市郊五区。1948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石景山地区划为“北平市第二十七区”,是为独立建置之始。后两次更名,于1952年8月27日,定名为“石景山区”。其后,区划几经变动。1967年8月7日,将石景山办事处改名为石景山区,此后,行政区域未再变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