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纪念馆位于罗江县城东外玉京山,占地20余亩。现遗存始建于唐中宗神龙年间的古寺,原名宝明寺,相传为十三尊者游戏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又更名为景乐宫,作为道教寺院,一直延续到建国之后。现存三重殿堂和东西两廊,均是清代乾隆年间建筑,有残碑记载乾隆年间道士谭至正、刘虚静师徒修缮景乐宫事宜。
李调元与其父李化楠、与其堂弟李鼎元、李骥元连中进士,李氏兄弟同入翰林院,为罗江留下了“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嘉誉。这一时期,罗江人文蔚起,竞美祠垣,其成就在清代四川文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李调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中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藏书家、诗人。字羹堂,号雨村,别名童山蠢翁。
李调元,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考中癸未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主事、广东乡试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提督广东学政等职,清嘉庆七年(1803年)病逝。李调元是继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升庵之后,巴蜀又一文坛巨匠,与彭瑞淑(四川丹棱人,文学家、诗人)、张问陶(四川遂宁人、著名诗人、书画家)齐名,号称“蜀中三杰”。
李化楠塑像
李调元之父李化楠,字让斋。是乾隆壬戌(1742年)进士,官至保安同知(知府副职),其诗作《万善堂诗》清婉雍容,名震一时。喜藏书,著有醒园,藏书万卷,为川西第一。
李鼎元塑像
李调元之堂弟李鼎元,字味堂,号墨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进士,官至兵部主事。曾奉使赴琉球。工诗文,与兄及弟称“绵州三李”。有《师竹斋集》。
李骥元塑像
李调元之堂弟李骥元,字凫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进士,授编修,历官右中充。入直上书房。有《李中充集》《云栈诗稿》。
在纪念馆的正大门有贺敬之题写的“李调元纪念馆”馆名。大门对联为:“北斗人宗黄门常纳三千履,西川物望舍此安论十二州”。
听琴处
清乾隆年间玉京山景乐宫道士刘虚静(传为进士出身)不仅文学功底深厚,且琴棋书画惧精,李调元乐于与之交往,结为挚友,常到玉京山与刘虚静谈诗论文,更喜欢听刘虚静抚琴。李调元有诗多首,记其听刘虚静抚琴之雅事。李调元的不朽诗章与刘道士的友情,更为玉京山平添风采。
藏龙卧虎碑
川主石龛
玉京山景乐宫梵钟,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1010年)铸造,其声噌吰,音传数里,为明代罗江八景之一。御史卢雍有提《景乐梵钟》诗:“苍鲸何处吼?绀宇翠微杪。余音渡空江,下界知昏晓。”
原景乐梵钟毁于1959年。2004年庆祝罗江置县1700周年暨纪念李调元诞辰270周年之际,县人民政府重铸景乐梵钟。
景福宫前的“启运桥”遗物:龙头石
景福宫房脊上的装饰物
展馆内描绘李调元的绘画作品
李调元侧脸雕像与右侧远处的“母子塔”
从玉京山眺望“母子塔”
环翠轩
有一副对联:东山千岭月间露,门外平流百顷宽。
李调元故里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