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亭水城位于罗江县城纹江两岸,太平廊桥横跨汶水与之相连,北起升平桥、南至太平桥,全长约1.2公里。其名因罗江两汉时为涪县之潺亭,南北朝时设潺亭县而名。
沿江建筑主要是以清乾隆年间罗江才子李调元生活年代的罗江历史背景为参照,民居建筑与罗汶江融合一体,“文峰函海”巨型雕塑、码头、江湖、古桥、廊桥、古戏楼、古牌坊、文峰双塔等建筑与水体、园林互为呼应,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
潺亭水城的建筑主要包括:风雨长廊、码头、古戏台、牌坊、文峰双塔、太平廊桥等。
潺亭水城牌坊系仿晚清风格样式建造而成,整个牌坊古色古香,巍然壮丽。牌匾上“潺亭水城”四个大字,是四川书协主席何应辉先生所写。牌坊两侧柱头上的两幅楹联,系罗江才子,巴蜀文坛泰斗李调元所作:“红雨欲飞惊宿鸟,碧波不动待游船”;“不拘乎山云阵耶山月光耶水,有忘乎诗酒花酣也酒鸟笑也诗”。二百年前李调元老先生罢官归乡所撰的这两幅楹联恰如其分地诠释出潺亭水城的诗情画意,秀美怡然。
这块褐色的大石,刻写的是时任罗江县委书记的卢也先生题写的《潺亭记》:“潺亭皆水也,灅水泞水夺腔而出,细绘罗汶,故又名罗江是也.....”罗江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从先生的字里行间娓娓道来。
古戏台

古戏台是古时用于唱戏搭建的台子。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要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这里都会举行大型的文艺演出。戏楼匾额“川上曰”取自李调元手稿集。是由时任罗江县委书记的卢也先生题写的,右边的柱子上有“人生如戏,逝者如斯乎”的联,取自《四书》,而左边的柱子却空着,尚无下联,这是为何呢?2006年潺亭水城建成之时,当时征集下联,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未征得合适的下联。
古戏台房脊上的雕塑作品
远望太平廊桥
文峰双塔
文峰双塔(又名母子塔)的来历流传于罗江的一个典故,话说当年李调元在玉京山上读书习字,总能看到对岸的码头,心想我有朝一日一定进京赶考,果不其然时隔没几年李调元终从此码头乘船进京赴考,并高中进士,后人为纪念他始建文峰双塔。
文峰双塔,共有大小两座塔,其中大塔占地420平方米,高32.68米,共7层,采用宫廷里的旋子式彩绘,配有宫灯、石栏杆、石梯步,为中国古典式建筑的典型制式,翘檐透窗,登高眺望可见玉京湖全貌,并与对岸玉京山调元公园和“文峰函海”遥相呼应;小塔占地面积75平方米,高12.68米,位于码头边上,共有三层,若是登上七层高塔的塔顶,潺亭水城风光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南塔寺位于罗江城南的天台山,古时候这里有墨香泉、上天梯、钓鳌台、文笔峰、南塔等古迹,这里曾是明代罗江八景之一的“天台秀色”,卢雍有诗赞曰:“城南绣岭横,岚翠入江清。晴旭霞光烂,依稀是赤城”。
清乾隆五年,罗江县令王会嘉因感慨罗江已间隔80年无一人登贤书,乃修补天台山之文笔峰,翌年秋李化楠中进士;乾隆十七年,罗江知县孙法祖建南塔、文昌宫以培文风,并亲自撰联:“百代蒙麻棉甲第,六村赐福眺和平”,塔、庙建成,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相继中进士步入翰林。钱林虎、柴邦直、李本元等先后中举,于是罗江人文蔚起,士林光彩。


每天晚上,太平廊桥在古乐声中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此时,在码头上闲庭信步,丝丝凉风拂来,看波光粼粼的罗汶江水,品味卢雍“波静罗汶细,偏宜夜月明,应是江妃织,不闻机杼声”的优美诗句,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以下两张照片出自罗江旅游商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