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廊桥旧时曾被称为“川西第一石拱桥”。元明至清乾隆初年为川陕官道罗江古渡,乾隆十八年(1753年),首建启运桥。又曾先后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和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上游四百米处和现桥基上先后建造过大桥,都因设计施工的瑕疵,而先后毁于洪水的袭击。后来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乡绅的倡导和民众的支持下,时任县令陈启泰主持施工,于嘉庆七年(1802年)夏天建成,改为太平桥,2006年太平桥上增建廊坊亭阁,改名太平廊桥。
太平廊桥宏伟壮观,即为二百余年川陕要桥,更是秦蜀官道桥梁之最,在整个川西地区实属罕见。整个廊桥总长五十四丈,宽二丈四尺,高二丈六尺,共十一洞,桥两侧石柱石板镶栏,规模宏大。廊桥建成之年,适逢清朝廷平息白莲教教乱,故命名为“太平桥”,祈愿从此天下太平之意。
上世纪三十年代川陕公路通车后,作为川陕公路要道上的太平桥,更是经受住了来来往往重型车辆的检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太平廊桥先后被德阳市及罗江县宣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罗江县政府对太平廊桥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为了缓解太平廊桥交通压力,美化城市环境,实施了拓宽设闸改造工程,在原有桥旁下方再建造一座与古桥平行、走向一致、同孔等高的新桥,与古桥合为一体,桥下设闸,蓄水成湖。
廊桥为错落有致的阁楼、廊坊连接组成,东西两端各建有一座牌坊,门楣上均刻有当地知名书家手书的“太平廊桥”四个大字,匾额下嵌有多幅对联,如“大江流碧海,一塔指青天”;“南横天台秀岭,北屏云盖仙峰,罗汶江清濯流远,岫虹叠韵瑞彩空明;东峙乐宫阙,西衔潺亭琼楼,玉京波光蓬莱近,水墨成趣画境文心”,十分生动传神。
廊桥与江西水城文澜塔、听月亭、古戏台、古街肆,太平闸上纹江玉京湖,江东玉京山巨大的“文峰函海”雕塑,构成恢宏的山水桥城壮丽景观,入夜灯光璀璨,纹江夜月。
“文峰函海傲四宇,塔笔飞虹锁双江”。历经两百多年风雨的太平廊桥,依然气韵十足,神采奕奕。
“横游太平廊桥,竖观潺亭水城;西达庞统祠墓,东道玉京文山。”罗江风景秀丽,有着游不尽的旅游景点,看不完的调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