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2023-05-16 07:55:51)
标签:

四川

梓潼

长卿山

汉文化人文集中地

摄影

分类: 美丽中国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长卿山沿潼江西岸展布,与县城隔江相望。状如织梭,修长纤细,为汉文化人文景观集中地。北眺七曲,东俯县城,清晰在目,从山脚至山巅四周,皆有自然人文景观。且背依青山,面对潼江,古柏苍松成林,郁郁葱葱,号称天然氧吧。
  山中唐宋石刻与始建于唐代寺庙永昌院——西岩寺相映成辉,山上刻有佛像等石雕百余尊,北麓陡峭绝壁,崖顶翠柏苍松,山下潼水潺湲,为梓潼八景之一的“西岩烟雨”,西麓山壪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现在红色旅游景区“两弹城”;东面山腰有司马相如读书石室,传为西汉司马相如读书之处,山体不高面积也不很大的长卿山,却因有西岩寺而极有名气和神韵,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佛教圣地。
  山脚下有大汗遗韵——李业阙,大汉建筑的活化石——贾公阙、无铭阙,明清孝治天下的——贞孝节烈总坊,还有以下的王爷廟、龙王廟、南桥、火神庙等。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王爷廟始建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迄今已有近200年历史了,初系梓潼县知县伍福昌,为方便南河两岸百姓洪水季节通行安全,领导修建南河大桥(原名天仙桥)时所剩材料,由继任知县韩一松,恳请龙王爷保佑梓潼的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倡议修建王爷廟并塑立王爷、玉皇、观音,其神成显应。
  庙宇巍巍壮观,神像栩栩如生。侧旁九曲水,背依长卿山,仰视崇文塔,拱卫白虎昂首,真乃府灵地也.....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贾公阙位于梓潼县书箱街附近的108国道边,属于绵阳市重点文物。两阙相距10多米,中间有一块文物保护牌。贾公阙颇为残损,在阙身上的修补痕迹明显。贾公阙的阙主是谁呢?有关专家推断是蜀汉大将邓芝。《梓潼县志》记载:“蜀汉邓芝阙,在县西南,有二阙,距离与贾公阙相符合。”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1914年5月20日,法国人色伽兰到访过梓潼县,考察了梓潼县诸阙,留下了历史影像,把贾公阙收录进他的《中国西部考古记》一书。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贾公阙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旧影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贾公阙,当地的民众又称“书箱石”,因为在马路边不显眼,咋看起来还以为是叠摞在一起的石块而已,并没有把它与文物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它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30余处汉阙之一。传说当年刘备入川,张飞挑着刘备的两箱书行至此地,因疲惫而撂下书箱后扬长而去,久而久之,书箱就化成两块大石。这虽说是传说,但在当地民众的心目中,书箱石是能通神的。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至今当地的百姓还在阙下立有牌位,每到良辰吉日烧香祭祀。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贾公阙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旧影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108国道穿行于此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梓潼无名阙,当地人俗称的“九块石”,坐落在梓潼县城文昌镇中和街西段街中央,为一单阙,原为南北双阙,现在仅存南阙,由于损毁严重,阙楼部分仿木结构尚能识别,斗拱、阙盖已无,从其外部也只能分别出叠摞的条石砌成的阙体了,阙基占地约2平方米。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梓潼老南桥原名南河天仙桥。据《梓潼县志》记载:“南桥在梓潼县南一里,久圯,冬春水落,砌石为桥,夏秋乃用渡。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县伍福昌兴修拱桥,系八礅九洞,道光十七年(1838年),知县周淑棠续修天仙桥,桥洞中空,高二丈八尺,桥面计长五十丈,横宽二丈,栏杆、梯石、月台、石狮俱全。”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站在南桥眺望长卿山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在长卿山上俯瞰梓潼县城与南桥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长卿山上隔潼江俯瞰梓潼县城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长卿山南麓上山蹬道

【四川·梓潼】长卿石室——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读书处

  长卿山原名蚕婆山,有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读书台。《寰宇记》卷84:长卿山“在县南五里。旧名神山。按《图经》云:唐玄宗幸蜀,遥见山上有窟,近臣奏此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敕改为长卿山”。
  司马相如读书台是一间面积5平方米的石窟,石窟距地面1.2米,长6米、宽5米。依山崖凿石室,石室之门洞,以青砖砌成,通高2.5米,宽2.1米,如一间宽敞的石室。后壁有隶书“长卿石室”四个大字。石室左右有两首诗,分别是:“书岩本是读书台,司马长卿锦城来。长门赋献身荣贵,前人已去今又开。”“七曲弯环九曲水,奔流暗锁青山嘴。虹桥一道通紫气,中有来脉润梓里。”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红军血战长卿山的历史记忆,红军鏖战长卿山的战壕,留存至今。建有红军战斗纪念碑。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两弹城位于四川省梓潼县,长卿山西路山壪,1965年8月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内迁梓潼,在此后的两年里相继完成“原子弹”、“氢弹”的设计方案,取得了中国国防工业的突破,九院旧址后被称为“两弹城”。
 1965年8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线建设和“要准备打仗” 的部署,决定从青海内迁梓潼。又根据 “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的原则,将院本部落户于梓潼长卿山,其余研究所,则分散设于龙门山和剑门山几个县的莽莽群山之中。
 当时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王淦昌、朱光亚、于敏、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恒武、郭永怀、邓稼先等,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怀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的愿望,又为实现“振我国威、扬我军威”的理想,云集到这里。
 如今的“两弹城”仍完整保存着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60年代建筑物及防空洞、国槐碑林等众多纪念实物。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李业由于不随王莽、公孙述同流合污,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嘉奖李业忠于汉室的高尚气节。特下诏书“表其閭”益部记载入史册,所以《后汉书·独行传》载有李业生平事迹。《华阳国志》称赞他“巨游玉碎,高風金振”,所谓“表其閭”就是在李业的家乡梓潼修建祠廟,塑李业的形象,春秋祭祀,门前建二石阙、二石表、二石马。后来为了褒奖对国家对民族也就是封建王朝有大贡献的人也以立阙的形式来表彰,李业阙即属此。石表的形状为四方立柱,顶部为宝塔状,四方为表文,记述李业功德爵位,表下端为花草座基。现存于南桥王爷廟附近(1000米),石表为为明代所立。
  公孙述在蜀称帝12年,李业祠墓、表阙的修建年代最早也在公元40年左右,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了。从古到今人们都十分注意这一历史精华。
  李业阙于2006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8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7月再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贞孝节烈总坊位于南桥长卿山东麓,高大雄伟,建于清光绪年间。石坊坐北朝南,古蜀道从中穿过。石牌坊呈四重檐、歇山顶、三开间、四柱建筑,高9.58米、宽8.12米,正门高3.3米、宽3.5米,两边侧门高3.5米、宽1.5米。四根石柱衝天而起,支撑万斤巨石横额。石额阳刻正楷“皇恩旌表”“贞孝节烈总坊”大字如椽。人们站在远处举头可见飞龙彩凤,鐡画银钩、笔划工整、沉健有力,系当代书法大家之笔。半镂空浮雕“二龙戏珠”攀脊攅顶、阳光投射爪麟片可见,每到暮春夏秋潼江水气蒸腾,紫气从贞孝节烈总坊上两条半镂空石龙白麟晃动,昂头摆尾;日射石珠,白光闪闪,成一奇观、、、、、、
  另外石坊额上还刻有139名贞烈女的姓名,告示后代她们是明清时期对国忠、对长辈孝、居家贞节对歹徒凌辱宁死不屈的烈女榜样,显示清王朝以孝治天下,立石坊让她们流芳百世。也是劝人孝顺父母,洁身自好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西岩寺位于梓潼县城西郊0.5公里的长卿山上,隔潼江与城区相望,占地面积50余亩。坐西向东,属于长卿镇潼江村,现有九块石大桥连接县城与西岩寺。
  始建于唐代永昌院的西岩寺毗邻长卿石室,在长卿山北段中腰,传说东汉教育学家、天文家边韶曾寄游于此。
  西岩寺摩崖造像与碑刻,在长卿山北,峭岩陡立,绵延500多米,保存较完好。现在尚遗留唐代龛窟四,民国龛窟一,唐代题刻一,宋代题刻五、明代题刻一,清代题刻一,民国题刻二,现代碑刻题记少许。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隔潼江眺望西岩寺

【四川梓潼】长卿山——汉文化与人文景观集中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