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晋祠游览,无不想去晋祠三大国宝级建筑中艺术与历史价值最高的圣母殿看看,其珍贵之处主要体现在大殿建筑本身和殿内泥塑的各式人物造像,充分反映了宋代工匠的建筑水平和泥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前临鱼沼,后倚悬瓮山麓。据考证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不可多得的艺术遗珍。
圣母殿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殿高19米,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瓦剪边,整个殿宇富丽庄重、雄伟壮观。
令人称奇的是圣母殿内竟没有一根柱子。只是殿身四周设以廊柱与檐柱一围承托着巨大的殿顶屋架重量,这在建筑学上叫做“减柱营造法”,为唐宋所独有。纵观整个大殿,殿内共减少16根柱子,从而使前廊和内殿十分的敞亮,为设置神龛和泥塑造像创造了足够的空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范例。

殿内的43尊彩塑更是现存晋祠遗留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现有泥塑造像皆为北宋原物,历史艺术价值可想而知,算起来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42尊侍女宦官分立在主殿、东西侧殿中,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形象逼真地反映出宋代宫廷侍女、宦官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
其中有穿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5尊,侍女33尊,共计42尊。

这些侍女群像的肢体身材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线条明快流畅,真实地反映了宋代社会宫廷的妇女着装衣饰趋势。她们的年龄或大或小,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的形象赫然浮现在每位游人的面前。
郭沫若先生曾在1959年游历晋祠时,在参观圣母殿后,对侍女像惊叹不已,他这样形容和评价侍女像:“其年幼殆十五六,长者亦无过四十,中各有所奉,姿态生动,如笑如语。祠寺中塑像似采取现实主义手法而饶有艺术价值者,殊所罕见。近人多夸称米克郎杰罗或罗丹,可谓数典而忘祖。”

42尊彩塑侍女群像,在雕塑的技巧上,充分显示了宋代工匠高超技术水平,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各比例和解剖的关系,有着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大殿主像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有锋头的木靠椅上,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帔珠璎,凝神端坐于中央,一副主人贵妇的仪表气质。
但此尊彩塑的神情变化略逊色于侍女彩塑。。。

上面的站在圣母右侧的侍女,是众多塑像比较有特点的一位,身为圣母的贴身侍女,立于大殿之上,悄悄地斜着眼偷看圣母的尊容,身子又不敢过于扭转,真是一幅很难拿捏的姿势。

瞧瞧这宦官皆戴幞头,身穿大袖衣的神情,不能正视圣母,但要仔细的聆听圣母的指示。据导游讲宦官靠内的那侧耳朵大,靠外侧的耳朵小。

这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侍女群像被誉为晋祠的“三绝”之一。
瞧瞧这位,显然属于老于世故,又温文尔雅、楚楚动人的那种。。。
圣母北侧面北有5尊唱戏的侍女,自东而西分别扮演着生、旦、净、末、丑的角色。
其中最出色的便是第二位头扎红花饰演唱花旦的宫女,她不仅眉清目秀,身段苗条,而且含羞带笑,美丽而恬静,含蓄而大方,头微微低垂,正面看,也许是刚刚为圣母唱罢一曲,受到了圣母的夸赞,一副感激与满足的神情,可是如果我们从侧面看去,则是另一番表情。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一副悲苦的样子,我们可以想象出她内心世界的惆怅与苦楚,很显然是强压心中的心酸在圣母面前尽可能地表现出欢颜些。
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对此尊雕塑颇感兴趣,曾评价道:“一笑一颦,似诉平生”。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还能到殿内参观,可现在只能是远观而不能近瞧了,由于殿内不开放的原因,只能是透过栅栏的空隙窥视到侍女朝外的面部表情,而侍女面部的另一侧很难看到了,而这也正是这尊侍女像最为精彩之处。。。

面南的右一的这位,是个小宫女,十六七岁的样子,属于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那种,充满了顽皮与稚气,也许是刚刚进宫不久,也许是犯了什么错误与批评,表现出很不服气的神情。。。

站在中间的这位,身材纤弱,风姿绰约,双手捧心,神情落莫,好像有满腹心事,幽恨怨怅,匠人塑造了一位自尊心极强,不会讨好,不肯随和,连别人的同情都会拒绝的姑娘。从正面面部表情来看,似乎属于心高气傲、孤芳自赏,不同流合污的那种。。。

这组位列神龛中的塑像,真实地反映了被禁锢在深宫里受尽役使的侍女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


“灵源惠泽”匾额。

“永锡难老”牌匾,出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祁县渠本翘所书。
“永锡难老”匾额,原来是弧形贴金大阴字,由于制作工艺高超,在阳光反射下,映入人们视觉的却是时凹时凸的字体,故有着“活字匾”之称誉。
晋水的源头“难老泉”的泉水正是从亭下的石洞中滚滚流出,,故北齐时期取自《诗经·鲁颂》中的“永锡难老”一句为名,史称“难老泉”。

“泽被河汾”匾额。
圣母殿东侧墙壁上的壁画,虽然彩绘颜色有些斑驳消退,但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细致传神的描绘。
在圣母殿前廊正中悬挂的匾额“显灵昭济圣母”,是北宋的原物。

大殿前廊柱上有木雕龙八条,也为宋代遗物,雕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
雕饰的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豪放健美,神采飞扬。

每条龙各怀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感。虽距今已近千年,但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怎不叫人赞叹北宋匠人的工艺精湛。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快,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法和雕刻手法皆为上乘之作。
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前廊正中所悬匾额,别看它衬底蓝色,边框金色几乎完全退掉,那可是慈禧老佛爷的御笔“三晋遗封”四字。

圣母殿前廊两边有站殿将军两尊,皆是宋代原物。高约4米,分立左右。铠甲戎装,威武异常。上图右侧的是《封神演义》传说中周武王姬发的得力卫士方粥(手执斧钺)。


位于右侧的那位是周武王姬发的另一位得力卫士方相(手执金钩)。



蓝天白云下的圣母殿琉璃脊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