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讲授有什么特点?
(2012-01-29 18:19:38)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感悟 |
《讲授学》读书笔记与心得(七)
根据讲授的定义可以明确讲授具有四个要素,即教师的二度消化、语言等传递手段、系统的学科知识、一定的教学要求。通过这四个要素可以归纳出讲授的三个特点。
一、讲授是师生共同思维的过程
讲授是教师和学生结合在一起共同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离开了学生而单独思维时,那是在备课;学生离开教师而进行单独思维时,那是在自习。
在讲授的过程中师生的思维活动互相影响对方。
一方面,在讲授中,教师课前对内容的二度消化,选择的角度和思路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在听讲时同时做着两件事:既要接收信息,又要加工信息。由讲授的前两个要素可以看出,讲授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然而,并非只要教师输出学生就能输入,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学生需要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进行复杂的思维加工。
学生听课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的思维过程,前后信息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也就是说,前面的如果没听懂,后面的就会“没听见”。学生在前面一步的加工上出了问题,就会导致逻辑链条中断,影响到后面一步的信息接受。
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在讲授时的思维活动,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讲授时也同时做着两件事:既要输出信息,又要接受反馈。在讲授时,教师的思维是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思路不是由他自己一个人决定的,学生反应好时,他就受到鼓励而加强;学生反应不好时,他原有的思路就要补充、修改,甚至变更。
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及时接受反馈信息,迅速地找到问题之所在,并立即能想到应该怎么办。或改变原有的思路,或换一个角度来讲,或补充几个例子,或把前面不懂的问题再讲解一下。
没经验的老师可能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可能会重讲一遍,但由于没有抓住问题所在,效果仍然不好;也可能临时想一些补救的办法,结果反而把主要线索弄乱。
有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上课只做一件事,就是只管输出而不接受反馈。学生反应不好时,不考虑原因所在,不对自己的讲法作适当调整、修改。这种教师只是一个人在“思维”,在“自言自语”,根本不能算做是讲授。
二、讲授需要课后的多次回顾
课堂讲授只是学习中思维过程的第一阶段。由于讲授的语言带有瞬时性,稍纵即逝,学生听课也主要靠暂时记忆,所以下课以后还要再进行回顾,仔细地思考、理解、消化、记忆、练习、应用。课后学生继续进行多次回顾的艰苦复杂的思维过程就是思维过程的第二阶段。
课堂上的讲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的再现可能,所谓“再现可能”即是学生听课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够回忆起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要点的可能性。“再现可能”的大小,会影响到思维过程第二阶段的效果。
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再现可能”。
由于人的暂时记忆是有限的,所以,要提高再现可能,就要充分注意“尖准性原则”。“尖”就是要突出和少,而“准”则是“少”的保证。“少”就容易记,再现的可能性就大;“突出”印象就深,记的时间就长,再现的图像也更清晰;“准”不但保证了“少”而又不出偏差,还会使人产生强烈的美感,再现有可能就强。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如果教师拿不准知识的关键和要害,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讲授的内容就“少”不下来。一个好的老师知道什么东西丢得,什么东西丢不得。
由于人的暂时记忆的牢固程度还和刺激的强弱有关,特别是和感情、心境有关。所以,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右脑思维,发展学生的非逻辑智力因素。注意在情感、美感、灵感、直觉等方面对他们进行熏陶和感染,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三、学习的内容要能灵活使用
从讲授的第四个要素可以看出,讲授是要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灵活地变化使用,要能对于所学的知识达到深、广、透、活的水平,能适应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