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本研究课堂提问策略的好书
(2012-01-26 21:26: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感悟 |
《课堂提问的艺术》读书笔记(一)
课堂提问,每个老师和学生都不陌生,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学者探究的问题。
巴西著名教学学者费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他指出,只有在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提问又是教学对话的关键。只有能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发地反思自己回答的提问,才能推动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1912年,美国学者Rommiett Steverns对教师课堂提问现状的观察报告表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数量格外惊人,平均每天提问395次。其中,约占三分之二的提问都与死记硬背的记忆问题直接相关。今天,研究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文献并没有显示出课堂发生了多大的改变,一些低水平、以记忆为导向的问题仍然充斥课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们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自己则扮演着演讲者、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记住”的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懂了吗”,其目的只是为了追求唯一正确答案。
《课堂提问的艺术》一书的作者Dantonio和Beisenherz曾经分别是中学的语文和科学任课教师,现任教于美国西南州立大学,具有丰富的中学教学实践经验。针对一些课堂提问的弊端,二人分析和研究了大量关于课堂提问、理解性教学以及儿童如何学习的文献,以建构主义理论与塔巴的教学策略为基础,提出了独到的教学策略——Qu:Est教学策略。
Qu:Est是Questioning for Understanding;Empowering Student Thinking的缩写,含义是为理解而教学;让学生开动脑筋。黑尔达·塔巴是美国著名的女课程论家,她是归纳思维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极力反对教师把现成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提倡学生通过自己处理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结论。
Qu:Est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概念思考和学生回答在组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旨在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与自身经验合二为一,生成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的、有意义的理解。教师利用该教学策略可以发现学生在想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生成自己的想法或观点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机械地记忆教材或教师界定的内容,而必须结合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及其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两位作者的教学成长经历与反思;深入研究了为思考而教学和理解性教学的相关文献;阐述了教师应如何学习利用Qu:Est教学策略提问;探讨了关于应用Qu:Est教学策略促成教学对话的各种细节问题;分享了一位教师学习有效提问的成长历程和一个提问的才能发展模型。
作者通过丰富的实例,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提示了教师应如何学习提问、如何在课堂中应用有效提问的全貌,栩栩如生地阐述了提问与学习的具体过程,以及可能会遭遇的挑战和应对之计,是一本实用的关于教师提问技能发展的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