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反思十一:《纸》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课通过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多认识一些纸,了解不同纸的用途,让学生体会到纸的丰富类型和多种用途,从而开始产生认识纸、研究纸的兴趣,最后通过研究不同纸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两方面的性质,选择出适合折不渗水小船的纸。
【学情分析】
1.学生前概念情况分析
在教材设置上,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这一单元中对纸的认识有所涉及但并不具体。而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确经常会与各种各样的纸打交道,而且在很多的阅读书籍中也对造纸的历史及发展有着诸多介绍,因此学生对纸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课前在三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12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在以下情境中,你会选择哪种纸。(宣纸、打印纸、纸巾、手工纸、图画纸)
人 纸品 |
折纸 |
画画 |
擦手 |
打印卷纸 |
||
宣纸 |
|
12人 |
|
|
||
打印纸 |
1人 |
|
|
12人 |
||
纸巾 |
|
|
12人 |
|
||
手工纸 |
11人 |
1人 |
|
|
||
图画纸 |
|
12人 |
|
|
从抽样调查的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比较了解生活中常见、常用纸张的一些基本特点。虽然他们没有进入教材体系中的学习,但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基本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适合的选择。
另外,在询问这12名学生“选择酸奶时你主要考虑哪些方面”时,6人主要考虑酸奶的生产日期,4人从生产日期和品牌或容量两方面考虑,1人主要考虑酸奶的口味和价格,1人只考虑价格。由此可以看出,大半的学生面对选择考虑的因素非常单一,少部分的学生具有一点多方面考量进行选择的意识,但也并不全面,可以说学生虽然能够进行选择,但并不会进行择优选择。
2.教学措施
本课在教学设计方面采用了“非良构问题”的模式进行教学,从研究纸的不同特性,最后选择纸的特性,折一艘不渗水的小船。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意识到面对选择的时候应该多方面考虑问题,从而进行择优选择,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通常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大多也是“非良构问题”,这样设计,希望学生在生活中面对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想到运用择优选择的方法,选到物美价廉又更适合自己的物品,这样对学生来说更具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纸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不同。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纸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后,能够比较,择优选择出适合折不渗水纸船的纸。
科学态度:活动中能够相互配合,学会合作;交流时,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并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将生活中无意识的选择变成有意识的选择,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择优选择。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纸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后,择优选择出适合折不渗水纸船的纸。
【教学过程】
一、探讨纸的用途
1.提问:今天我们要研究关于纸的问题,你们都认识什么纸,它们分别有什么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让学生归纳出纸的多种类型和用途,让学生知道纸设计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商业活动等各个方面,并将纸的用途和特性建立起联系,为下面的活动打好基础。
二、追寻纸的历史
1.谈话:你们知道吗,在纸没有出现之前,人们把字刻在竹简、龟壳、青铜器上面,非常不方便。后来,谁发明了纸呢?
播放蔡伦造纸的视频。
【设计意图】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木片、丝绸等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丝绸价格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推动了造纸术的发明。后来,我国的造纸术又流传到世界各地。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看到蔡伦造纸的过程,体会到蔡伦造纸所用的原材料是常见、廉价的。这样比教师或学生讲故事,更加生动、直观。
2.今天我们就选择打印纸、宣纸、铜版纸、蜡纸进行学习研究。(相应的纸贴到黑板上)
3.观察:用手摸一摸托盘里的四张纸,小组交流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这四张纸?(吸水性、结实程度、透明等)
三、探究纸的特性
吸水性。
1.提问: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它们的吸水性是好还是差?你有什么好办法?
2.根据学生想出的办法引出研究不同纸吸水性的方法:用小滴瓶在纸上滴一滴水,通过观察水在不同纸上扩散出的印迹,来判断不同纸吸水性的强弱,并进行排序。
3.学生上台演示。
4.调整黑板上的四种纸的顺序。(按照纸吸水性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序)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在这个环节,铜版纸和打印纸吸水性谁好谁差?在短时间内无法判断。使用白板展台的拍照功能,保留一开始铜版纸和打印纸的吸水情况图片,等15分钟以后,再使用拍照功能,拍下现在铜版纸和打印纸的吸水情况图片,使用展台图片对比功能,让学生清晰的比较出铜版纸和打印纸吸水性的好差。
结实性。
1.谈话:关于四张纸的结实程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2.介绍研究不同纸结实程度实验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法。
3.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想到实验的注意事项:纸条长短宽窄要一样;纸条只能用一次;对抗赛的比赛顺序的排列等。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实验记录单的结果,在黑板上展示四种纸结实程度的顺序。
【设计意图】对于纸的结实程度如何研究,学生大多会想到用手撕,感受撕纸时所用的力度,但这样的方法非常的不科学也不准确。所以在这里直接告诉学生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探究,但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这些要由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进行实验,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准确的结果。初步形成对比类型的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的意识。
对于不同纸条对抗赛的比赛顺序,如何安排能够让每种纸条在不重复、不漏掉的基础上进行比赛,这样一个看起来有些复杂不太好理解的问题,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在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搭配的学问》,在三年级下册的本科中,教师合理引导,学生是完全能够合理安排好,不同纸条的比赛顺序的。
四、交流纸的话题
1.谈话:纸的特性还有很多。教师介绍比较纸的透明程度的方法。
2.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纸。比如,我们要折一艘不渗水的纸船,应该选择哪张纸?
3.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使学生从开始的单一选择,逐渐过渡到多重选择。如何选、怎么选,能够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对事物的无意识的或单一的选择,逐渐转化为有意识的择优选择,进而能够在生活进行运用。
4.谈话:今天我们在课上因为实验需要,开展了比较纸结实程度等活动,拉坏了很多纸,我们还会进一步折一艘不渗水的小船进行研究。那么在平时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可以随意撕纸、折纸玩呢?
5.提问: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节约用纸?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回到节约用纸上。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从纸的角度谈环保和爱惜资源,倡导节约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