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兰科(John Cranko)(下)
(2011-06-18 22:12:26)
标签:
杂谈芭蕾人物 |
分类: 芭蕾人物 |
克兰科还带领该团赴国外进行了大量的巡回演出:1963年,该团参加了爱丁堡舞蹈节,1967年赴南美巡回演出,1969年在纽约的林肯中心演出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年底赴美国巡回演出,人们普遍的认为,从1969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展演开始,他用极其细腻清晰戏剧结构和特殊的方式讲诉着他的故事,人们从而喜欢他以及他的双人舞的编导艺术,并控制征服了纽约的观公。1972年在俄罗斯的巡演。克兰科长期受训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这使他懂得舞校和延续古典风格的重要性,1971年,他创建了斯图加特芭蕾舞学校。他的这些蕾舞学校的学生,有得进入符腾堡国家剧院(Württembergi national theatres),有得成为今天国家高级芭蕾舞技术学院(Technical High School and national ballet academy)的学生。
1968-1971年,他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担任首席编导。1968年,克兰科执掌了慕尼黑芭蕾舞团(隶属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团长职务,1970年放弃此职。
克兰科的作品一直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演出剧目的主线,但他并不想让自己的作品在舞团的演出中一统天下。他先后邀请来一些著名的编舞家为舞团创作新作品,同时也上演享誉世界的编舞大师,如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费雷德里克·阿什顿(Frederick Ashton)、约翰·塔拉斯(John Taras)等人的作品。就像他提挈青年舞蹈家一样,克兰科也热衷于为青年编舞家提供机会。他提出并实施了一项“青年编舞家”计划,让一些青年艺术家在斯图加特的舞台上施展他们的才华。在克兰科的帮助下,当时的年轻人现在已成长为世界各地芭蕾舞团的艺术人才,如:威廉•福西斯(William Forsythe),乌维·舒茲(Uwe Scholz)、雷纳托·扎纳拉(Renato Zanella)、约翰·纽迈耶(John Neumeier)以及荷兰舞剧院艺术总监里吉里·基利安(JiriKylian),他说:“克兰科给予人们机会,培养他们成长,他有着塑造人的巨大能力。”这个传统依然被继承至尽,现在的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仍旧是青年编舞家走向成功的舞台。
1973年6月26日,克兰科率领该团从纽约演出季载誉返回德国,在飞行在都柏林上空的飞机上,因服用安眠药过敏反应用导致心脏病发作在痛苦中去世。他被安葬在斯图加特的一个叫洛克索利图德(Lock Solitude)小公墓。克兰科英才早逝震惊了国际芭蕾舞界,虽然这是悲剧性的损失,但是斯图加特这个芭蕾舞团仍然继续繁荣,在短短的12年间,他为舞团创作了44部作品,其中他最具代表性的、至今享有国际声誉的三部大型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和《驯悍记》,都在被世界各地的芭蕾舞团在上演,其它的作品很多也一直活跃在斯图加特的舞台上。斯图加特的舞蹈学校以他的姓名命名,萨德勒斯之泉芭蕾舞团的一个排练厅里还标着他的名字。这就足以衡量他所建立的芭蕾舞团及芭蕾舞团对他及其作品的巨大忠诚。克兰科伟大的天赋,伟大的博爱,他的幽默感和他感染每一个认识他的人的那份爱,已经变成了今日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将继续为剧团增光添彩,以示后人。
2007年8月,为了庆祝他诞辰80周年,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在斯图加特举行了“2007年克兰科艺术节”。
附:
主要作品一览
作品名称(中文) |
作品名称(外文) |
创作年代 |
作曲家 |
士兵的故事 |
Soldier's Tale, The |
1942 |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
闲聊波尔卡 |
Tritsch-Tratsch - Polka |
1946 |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 |
儿童乐园 |
Corner Fo Children |
1947 |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
美女与野兽(美女与魔鬼) |
Beautr And The Beast(Beautr And devil) |
1949 |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h Ravel) |
大海之变 |
Variation of The Sea |
1949 |
克里斯蒂安·西贝柳斯(Christian Sibelius) |
女巫 |
Witch, The |
1950 |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h Ravel) |
仙女皇后 |
Fairy Queen, The |
1951 |
|
多彩的四月 |
Harlequin In April |
1951 |
理查德·阿内尔 (Richard Arnell) |
凤梨波尔(剪菠萝树梢的人;派因爱普尔·波尔;菠萝头) |
Pineapple Poll |
1951 |
作曲;亚瑟·萨利文 (Arthur Sullivan) 配器:查尔斯·麦克拉斯(Charles Mackerras) |
秀色可餐(女佣的嘴唇;令人满意的入口) |
Bonne-Bouche |
1952 |
亚瑟·奥尔德汉姆(Arthur Oldham) |
影子 |
Shadow, The |
1953 |
厄恩斯特·冯·多纳尼(Ernst von Dohnanyi) |
夫人与傻瓜 |
Lady and the Fool, The |
1954 |
作曲:朱塞佩·威尔弟(Giuseppe Verdi) 配器:查尔斯·麦克拉斯(Charles Mackerras) |
主题变奏曲 |
Variations on a Theme |
1954 |
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 |
狂热者 |
Cranks |
1955 |
|
美丽的海伦 |
Belle Hélène, La |
1955 |
作曲:雅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 配器:罗森塔尔(Rosenthal) |
宝塔王子 |
Prince of The Pagodas, The |
1957 |
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Romeo and Juliet |
1958 |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ff) |
雷加 |
Reja, La |
1959 |
斯卡拉蒂朱塞佩·多梅尼科·斯卡拉蒂(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 |
4幅肖像 |
Quatre images |
1967-8 |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h Ravel) |
安提格涅 |
Antigone |
1960 |
西奥多拉基斯(Theodorakis) |
新狂热者 |
New Cranks |
1960 |
|
仲夏夜之梦(歌剧) |
Midsummer Night's Dream, A |
1961 |
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 |
催化剂 |
Catalyst, The |
1961 |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imitri Shostakovich) |
达夫尼斯与克洛埃 |
Daphnis et Chloé |
1962 |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h Ravel)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Romeo and Juliet (Romeo og Giulietta) |
1962 |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ff) |
和谐的灵感 |
Estro armonico, L' |
1963 |
安东尼奥·维瓦尔迪(Antonio Vivaldi) |
天鹅湖 |
Swan Lake |
1963 |
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
火鸟 |
Firebird, The |
1964 |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
扑克游戏 |
Card Game(Jeu de cartes) |
1965 |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
叶里盖里·奥涅金 |
Eugene Onegin |
1965 |
作曲: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配器:库尔特-海因茨·施托尔茨Kurt-Heinz Stolze 舞美和服装:约尔根·罗哲 |
作品第1号 |
Opus 1 |
1965 |
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 |
莫扎特协奏曲 |
Mozart Concerto |
1966 |
|
胡桃夹子 |
Nutcracker, The |
1966 |
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
审讯 |
Interrogation, The |
1967 |
伯恩德·阿洛伊斯·齐默尔曼(Bernd Alois Zimmermann) |
前奏曲 |
Présence |
1968 |
伯恩德·阿洛伊斯·齐默尔曼(Bernd Alois Zimmermann) |
驯悍记 |
Taming of The Shrew, The(The Widerspenstigen Zähmung) |
1969 |
作曲;朱塞佩·多梅尼科·斯卡拉蒂(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 配器:库尔特-海因茨·施托尔茨根(Scarlatti-Stolze) |
雾 |
Brouillards |
1970 |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
乌木协奏曲 |
Ebony Concerto |
1970 |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
狂热的诗篇 |
Poème de l'extase |
1970 |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evich Scriabin) |
卡门 |
Carmen |
1971 |
作曲: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 配器:沃尔夫冈·福特纳(Wolfgang Fortner)和威尔弗里德·斯泰布雷恩(Wilfried Steinbrenner) |
大写的字母R.B.M.E |
Initials R.B.M.E |
1972 |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
足迹 |
Traces |
1973 |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