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兰科(John Cranko)(上)
(2011-06-17 19:54:52)
标签:
杂谈芭蕾人物 |
分类: 芭蕾人物 |
1927年8月15日生于南非德兰士瓦省(Transvaal)的勒斯滕堡(Rustenburg)一个演艺世家。是南非舞蹈家、世界著名编导之一;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创始人。
克兰科的律师父亲赫伯特(Herbert)是一个芭蕾舞迷,曾帮助他成立了约翰内斯堡的舞蹈剧院。是他的父母从小培养了他对木偶戏乃至后来芭蕾的兴趣,他早年在开普顿南部非洲人芭蕾舞团的教师和编导哪里接受教育,然后就读于开普顿大学芭蕾舞学校(University of Cape Town Ballet School),随从杜希埃·霍维斯(Dulcie Howes)学习。1942年,克兰科在开普顿大学芭蕾舞学校根据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士兵的故事》的音乐,为开普敦俱乐部创作了第一部芭蕾舞作品,故事情节则是他自己编写的;当时还编导了两部小型作品。
1946年,克兰科离开了开普顿来到了英国,在萨德勒之泉剧院芭蕾舞学校(Sadler's Wells Theatre of Ballet School)继续学习。此后,他再也没有回到南非工作过。
1947年,克兰科跟随萨德勒之泉芭蕾舞团(Sadler's Wells Ballet)一起在科文特花园剧场演出,但他很快发现自已作为一个编舞者的聪明才智,他的编导才华受到尼内特·德瓦卢娃女爵(Dame Ninette de Valois)(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创始人)的首肯,在她的亲自培养下,在皇家芭蕾舞团开始进行编导工作(23岁时就停止了跳舞,专职从事编导工作),1947年,根据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闲聊波尔卡》编导的舞蹈,被该团作为保留剧目,自此之后,就长期的成为了精品晚会中的保留剧目。同年为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创作了《儿童乐园》,并在伦敦的新剧院公演。由于该剧在观众中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1948年4月6日又被萨德勒之泉剧院芭蕾舞团作为保留剧目。
让他首次获得巨大成功的是1949年,根据拉威尔的音乐而编导的满想象力的浪漫作品《美女与野兽》双人舞,这部作品中展示出的克兰科在双人舞方面的才华和成就将成为他日后编导长篇芭蕾作品的成功地根本因素。1951年编导的《凤梨波尔》这是根据W. S.吉伯(W. S. Gilbert)的叙事民谣《女人的小贩船》(The Bumboat Woman)的故事,为英国人的节日而作的喜剧芭蕾。接着是编导了具有诗意的《多彩的四月》(1951)。为来访的纽约市芭蕾舞团编导《女巫》(1950)(这是克兰科在伦敦科文特花园上演的第一部作品,是作为舞团1950年在伦敦策划的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部份)。在他进团4年后,于1950-1951年,被任命为芭蕾舞团的驻团编导。从1952年开始克兰科开始有选择地为到访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和萨德勒斯之泉剧院的其他舞团编导芭蕾作品,比较有名的有:为兰伯特芭蕾舞团(Ballet Rambert)编导了《主题与变奏》(1954)和《雷加》(1959)、为巴黎歌剧院编导了《美丽的海伦》(1955)、为威尼斯的米兰斯卡拉芭蕾舞团编导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958)、在阿尔德堡导演了布里顿的歌剧《仲夏夜之梦》(第1版,1961)、为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排演《罗密欧与朱丽叶》(1964)。
在科文特花园剧场,他为萨德勒斯之泉芭蕾舞团编导了《大海之变》(1949)、喜剧芭蕾《秀色可餐》(1952)、《影子》(1953)、《夫人与傻瓜》(1954)等。1957年,第一次和全部来自英国的艺术家们合作,为英国芭蕾舞团编导全剧芭蕾《宝塔王子》,由本杰明·布里顿作曲,这也是布里顿唯一一部专门为芭蕾编创的音乐作品。
1955年,克兰科在伦敦因编导时事讽刺剧《狂热者》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此后,由于他在科文特花园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编导的芭蕾舞《安提格涅》(1959)受到观众的冷淡反应,《新狂热者》(1960)的相对失败和编导了具有灾难性的音乐剧《理顺您的头发》(Keep Your Hair On)使他在伦敦的名声大大降低,加上事业上和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之事,却使他有点心灰意冷。
1960年,克兰科应当时的斯图加特芭蕾舞团(Stuttgart Balletts)团长,也是克兰科创作《宝塔王子》时共事过的女演员斯维特拉娜·贝瑞奥索娃(Svetlana Beriosova)的父亲尼古拉斯·贝瑞奥佐夫(Nicolas Beriozoff)的邀请为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重排了此部作品。作品的成功导致了舞团邀请克兰科继任贝瑞奥佐夫的职位担任舞团团长,他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1961年,他离开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赴该团担任团长,这使他的才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发挥。虽然当时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很小,他立志要建立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芭蕾舞团。他首先着眼于培养和吸收能掌握高度芭蕾舞技艺的主要演员,因为这是衡量一个剧团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他吸收了如:玛丽娅·海蒂(Marcia Haydée)-她是克兰科作品最优秀的诠释者,在她出色的戏剧性舞蹈天赋、韵律感和美丽的感染下,克兰科所有的主要作品都是为海蒂——他的缪斯女神所量身创作的,她成长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芭蕾舞女演员之一。他还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男演员,其中包括:雷·巴拉、海因茨·克拉斯、埃格内·马德森(Egon Madsen)、理查德·艾伦·克拉冈(Richard Allan Cragun)等等一批现在已成为芭蕾大师的舞者。更重要的是,克兰科创立的这个传统被保留了下来,在今天,它已成为保证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
舞团的这些演员们的纯朴天赋,个人特殊的技术、能力和缺陷都给克兰科以灵感,他再对他们加以锤炼和挑战,将他们提升到了自己从来没有想象过的高度。克兰科曾经说过:“你看到一个演员的第一眼就能注意到他的特质——毕竟每一个演员的身体都有着他自身的特点——然后你就尝试着将这些特质激发出来,并帮助演员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有克兰科在,不可能的事情总是能变成可能。克兰科创作的芭蕾不只是为了炫耀他的演员有多么优秀,更是为了对观众有更直接和有效的吸引力。他有一种舞台的触觉和给观众带来娱乐的真挚愿望,同时还有一丝敏锐的幽默感。
克兰科更重要的功绩则体现在舞团的剧目建设方面。他创作的领域相当广泛,从古典、无情节芭蕾到喜剧和一系列大型作品。他的芭蕾经常来源于文学作品,但会经过翻译和彻底的修改,以便达到可以用舞蹈来表达的目的。如1962年,根据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情景和人物还能依稀可辨,而事件的发展却会经常出新。在这个过程中,克兰科保证了作品人物性格少有的深度和鲜活,以及故事叙述上非比寻常的可读性。克兰科的作品都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舞蹈思想,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创作了众多的版本,但克兰科创作的一版却极富个性,赋予了角色以不同于一般的性格特征。1965年,根据亚历山大·普希金(Alexander Puschkin)的长诗创作的《奥涅金》,是一部极具原创性的芭蕾舞剧,被称为本世纪最动人的芭蕾之一。1965年,创作的《扑克游戏》,这部舞剧的音乐本是斯特拉文斯基为巴兰欣而写的,但克兰科的编舞却比巴兰欣的处理更加具有戏剧性和音乐性。;1969年,根据莎士比亚作品创作的《驯悍记》,他对莎士比亚的喜剧进行了适合现代观众趣味的改编,使其在非常充满活力的喜剧氛围之中,含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温情与人性。1970年的《雾》;1971年的《卡门》(Carmen)。这些作品充分显示出了克兰科的伟大才华,他每创作一部舞剧,都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他的故事,同时能够在创作中挖掘出角色的深层内涵。然而,作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克兰科在现代舞蹈编导中可以说是无出其二,他所编排无情节芭蕾依然出色,比如他根据维瓦尔第和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芭蕾。这类作品中最出色的当属1972年创作的《大写字母R.B.M.E》,在其中他加入了非常富有人性的感觉。1973年的绝笔之作《足迹》。
在以上这些一系列剧目中,他十分尊重和珍视古典芭蕾舞传统,并有选择地把传统中的优秀部分作为自己的创作基础。同时,他又善于从生活和现代艺术中吸取新的手法,而不拘泥于对古典程式的机械模仿,所以,他总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的创作思想受到让 -乔治·诺维尔(Jean-Georges Noverre)的深刻影响,倾向于现实主义。
克兰科的很多创作灵感来自于1956年莫斯科大剧院在伦敦的访问演出。他对俄罗斯男演员们将女演员高高举过他们头顶的舞蹈动作惊叹不已。在他主要作品的所有双人舞段中——《驯悍记》、《奥涅金》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双人舞都是完美的范例——克兰科以这些托举为依托设计了一系列的舞蹈动作,给人一种自由和飞翔的轻灵感。在男演员变奏中,他也融入了一些俄罗斯演员大开大合充满力量的舞蹈动作。
克兰科既精通俄罗斯芭蕾,又得益于英国皇家芭蕾的传统。他融汇贯通,大胆实践.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既富有高度戏剧性。而又不陷进哑剧的泥坑,具有高度舞蹈性;既有大写意的手法,又不失对人性细腻深入的刻划;既有历史的真实感又不乏现代气息。而他那充满情感和诗意、流畅新颖的双人舞尤令世人叫绝,给我们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他还重编了《天鹅湖》,《吉赛尔》引起斯图加特和全世界广大观众的注意。创造了“斯图加特芭蕾奇迹”,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成功再一次验证了创作才是生命力的艺术规则。虽然克兰科的编舞创作才华出众,但他为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所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来到斯图加特之初,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改变当时观众的一些观念,即每个演出季都要不停地推出新人新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