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解开“其中味”的谜底(解奇“石”之谜13)
(2022-07-03 08:40:41)
标签:
曹雪芹教育历史石头记 |
分类: 石学 |
[解奇“石”之谜13]
标题是解开“其中味”的谜底
前一篇文章《〈红楼梦〉有“味”吗?》中写道:
真令人悲哀!竟然没有人敢说自己读懂了《红楼梦》,并对“其中味”作出正面而具体的阐释。
这句话针对的是所有“红学”专家。文中也说明了“红学家”不可能真正看懂曹雪芹著作的原因:“研究对象错了——《红楼梦》是一部对曹雪芹原著《石头记》的阉割、篡改本。”曹雪芹的原著《石头记》是一部如“风月宝鉴”那样,有正、反两面的“奇书”——正面是假语村言,背面是“真事隐”。《石头记》的“奇”,从形式上看,与其他图书相比,有两点明显的不同:
其一,《石头记》正文只有八十回,看似不完整,实则是作者有意所为。其正面小说,曹雪芹曾写完过,为一百一十回。乾隆十六年(1754年),曹家遭到第二次抄没后,便将这部一百一十回小说进行了改写,将一位名叫竺红玉的传记隐写进小说中,到第八十回其传记已写完,小说当然也就戛然截止,没有必要再继续写下去。第二回“智通寺”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便是隐指《石头记》的结构。
其二,《石头记》带有大量批语。其较早的几个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书名叫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从书名便可知,该书带有批语,而且将批书人的名字——“脂砚斋”,也写入书名中。较晚些的抄本,“蒙府本”和“戚序本”的书名将“脂砚斋重评”数字删除,只称作《石头记》,但书中的批语并未删除,而是做了整理及补充,其批书人仍应是“脂砚斋”无疑。
批书人“脂砚斋”是何人?
“石学”学者经考证,结论是:“脂砚斋”实是曹雪芹及他的第二任妻子柳蕙兰,第三任妻子许芳卿合用的批书笔名,其核心批语均出自曹雪芹之手。
脂批的作用是引导读者能从正面小说(假语村言),看到隐写在其后的历史(真事)。我们不妨以“满纸荒唐言”绝句作出说明。
满纸荒唐言:指《石头记》正面小说——《石头记》是用“假语村言”写成的。
一把辛酸泪:指作者的感情——作者在以假语村言撰写小说时,实际浮现在脑海中的却是隐写在小说背后的真事。作者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都痛不欲生,泪流满面。
都云作者痴:指作者周围的人对作者的看法——作者周围的人认为:所谓“小说”,也称“野史”,亦称“稗官野史”,甚至称为“无稽小说”,历来不被人看重。因而当作者说自己在写小说,却又边写边哭,也就很不理解,不免议论他、嘲笑他,说他情痴。
谁解其中味:指世人——有谁能理解作者的上述行为?或者说,谁能真正看懂《石头记》?了解书中的隐情隐事?
书中的隐情隐事,就是“其中味”的答案。下面我们从“石学”角度来进行解析。
《石头记》第一回写道:
(空空道人)……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针对“谁解其中味?”一句,“甲戌本”有批曰:
此是一首标题诗。
我们写有《哪位专家知道“满纸荒唐言”一诗的标题?》一文,该文已论述这首诗的标题之名,叫“金陵十二钗”。这也是《石头记》的书名之一。
“金陵十二钗”,在小说中,意:金陵的十二个女子,包括:林黛玉、薛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史湘云、秦可卿、李纨、妙玉、王熙凤、巧姐。然而小说中的“金陵十二钗”所隐写的是同一个历史人物——该女子名叫“红玉”。即“金陵十二钗”均是红玉的分身。此问题是通过“女娲石”来体现的。
第一回写道: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女娲石专指女娲氏炼石补天时,没有用完而剩余的那块。这块石头被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关于“女娲石”的颜色,《南康记》曰:
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彩绘,(山我)(山我)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
此典籍中,明确地说明了女娲石的颜色——“红丹”。
女娲石可以缩小至鹅卵石大小,石变为玉,红石变为红玉。
关于“女娲石”的大小,书中写明: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戚序本”《石头记》在“高经十二丈”处,有批语云:
照应十二钗。
在“方经二十四丈”处,有批语云:
照应副十二钗。
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才可“照应”。
女娲石是块石头,十二钗是人。为什么作者把石头和人连结在一起呢?很明显,这是在明告读者:女娲石是用来喻指人的。
女娲石可以变为玉,红丹的女娲石,变成玉后,便是一块“红玉”。
此时的“红玉”,可以是物,也可以喻人。当喻人时,便是指一个名叫“红玉”的女子——所有正十二钗、副十二钗,都是这位名叫“红玉”的女子的分身。
小结;
当读者认识到:曹雪芹每当撰写《石头记》时,都泪流不止,是由于在小说背后隐写着一位名叫“红玉”的女子的传记。读者只要明白了这点,便可以叫做解开了“其中味”。
(霍国玲、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