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有“味”吗?(解奇“石”之谜12)

(2022-06-27 11:54:46)
标签:

曹雪芹

文化

教育

历史

石头记

分类: 石学

[解奇“石”之谜12]

《红楼梦》有“味”吗?

无论哪种曹雪芹著作的版本,都有着这段话:

空空道人)……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谁解其中味”成为一些喜读曹雪芹著作者的追求,而这种追求逐渐形成一门“学问”。

在清代,社会上流行的只有“程高本”《红楼梦》。至清末时,出现第一批“解味”人群。《绘境轩读画记》写道:“(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小说,称古今平话第一。”在这两句之下,有一条小注,曰:“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可见光绪初年已有“红学”一词。

1917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出版。认为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在此著之前,1915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出版。书中写道:“吾闻之京师故老云:‘是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诸名王奇女也。’”

1921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出版。这部书的基本主张是:“《红楼梦》是写曹家的事,是老老实实地描写他家由盛而衰,‘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趋势’”。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胡适亦在书中对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提出批评。其后,蔡元培也给予了反驳。

在这次胡、蔡之争后,人们便将称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为“旧红学”,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自传说”为“新红学”。

在这场争论中俞平伯支持胡适的观点。他于1923年出版《红楼梦辨》。1954年开展了批判俞平伯学术思想的政治运动。在这场政治运动中,对“新红学”和“旧红学”都给予了批评和否定——认为:“红学”根本构不成一门“学”、“学术”。至于当时趁势而兴起的“小说评论派”,更与“学”不沾边了。

以前面曹雪芹提出的问题“谁解其中味?”来说,其意即:谁能看懂这部书呢?——这是“学”、“学术”中最浅显的问题。但是由于《红楼梦》研究非“学”,因而问题再浅显,也会回答不出。

我们首先来看:红楼梦研究所编纂的《红楼梦大辞典》是怎样来解“其中味”的吧!书中写道:

对于作者这种复杂用心,世人却难以理解,甚至误解,以为其中不过写“儿女私情”,是作者痴情的表现,故而作者要特别标出“谁解其中味”,以诉说其难以明言的隐衷。

蔡义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写道: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这里,作者诉说的是他难以直言而又深怕不能被理解的衷曲。

林冠夫在《红楼诗话》中写道:

……他人读此书后,可能会说,作者写这部书是痴呆,是不通世务。可是结尾句说,谁能够理解领会书中的真味呢?

这当然只是诗句的字面含义,而全书的实际内容,或者说,诗中蕴含着千言万语,写一篇万字的大文章,也未必能说得清楚。

梁归智在《红楼赏诗》中写道:

……曹雪芹所字字滴血而苦心孤诣写出的《红楼梦》,又有多少人能领会其真谛呢?所以他深深地感叹:“谁解其中味!”

王士超、李永田在《红楼梦诗词鉴赏》中首先将“谁解其中味”翻译为:“可又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并阐述道:

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他唯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故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刘耕路在《红楼梦诗词解析》中写道:

果然不出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写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黛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鲁迅先生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二百多年来,许许多多人都是“瞎子摸象”式理解《红楼梦》。作者生前感叹“谁解其中味?”是预料得不错的。(第4页)

“红学家”中专门研究《红楼梦》诗词的顶级专家大约就是上面所提及的几位作者了。他们中间有谁真正看懂了曹雪芹著作,解开了“其中味”吗?

真令人悲哀!竟然没有敢说自己读懂了《红楼梦》其中味作出正面而具体的阐释。

为什么“红楼梦研究所”和“中国《红楼梦》学会”中的顶尖红学家竟然看不懂曹雪芹著作呢?看来,根本的原因是:研究对象错了——《红楼梦》是一部对曹雪芹原著《石头记》的阉割、篡改本。不论你有多大的学问,如果研究的是伪著,却想取得“真经”,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甚至是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原处,将问题原封不动地又推给了读者,“谁解其中味”只是其中一例。

(霍国玲、紫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