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红玉”都姓什么?
(2022-05-20 10:00:35)
标签:
曹雪芹教育历史文化石头记 |
分类: 石学 |
[解奇“石”之谜7]
两个“红玉”都姓什么?
《石头记》中有两个“红玉”:一个是小说中的“红玉”,另一个是曹雪芹为之作传的“红玉”。两个“红玉”虽然名字相同,其人却一人为假——小说中的“红玉”是作者所编写的故事中的虚构的人物;另一人却为真——实有其人,这才有可能为她作传。
关于小说中的“红玉”,《石头记》第二十四回写道:
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
这里所说的“红玉”,是个小说人物。“红玉”是小名。她姓“林”。在此处“戚序本”有夹批云:
又是个林。
其意指除此林红玉外,还有另一个“林”——很明显是指林黛玉。这条脂批是将红玉与黛玉两人,通过同姓“林”将两人绾系在一起——两人同是现实人物“红玉”的分身。
关于同名同姓的问题,书中曾多次做出说明。
《石头记》第五十六回,趁写江南甄家四女人进贾府请安时谈到甄家宝玉之机,引出了湘云与宝玉的一场争论:
宝玉道:“那里的谎话,你也信了?偏又有个宝玉了?”湘云道:“怎么列国有个蔺相如,汉朝又有个司马相如呢?”
第五十四回中,作者令说书女先所说故事中的男主角名叫王熙凤,与荣国府实际上的女当家——尊贵骄横的王熙风同名同姓。女先儿知道后,忙道歉:“我们该死了,不知是奶奶的讳。”凤姐笑道:“怕什么,你说罢,重名重姓的多呢。” 在本系列文章之五《“绛珠草”为何选在“三生石”畔生长?》一文中已论证曹雪芹为之作传的女子名“红玉”。此名恰好同宝玉房中丫鬟林红玉,同名。但是其姓并不姓林,而姓“竺”。霍国玲曾写有《红玉姓竺不姓林》。下面作些简介。
林黛玉的原型,姓“竺”,谐音“竹”。这使林黛玉几乎成为“竹”的化身。
先看林黛玉的生活环境。她所居住的潇湘馆,不仅用竹子包围起来,竹子还与她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
第十七回写道:
第二十三回写道:
宝玉便问道:“你住在哪一处好?”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
第二十六回写到潇湘馆的环境:
第三十五回将竹与黛玉的情感融合一起:
(黛玉)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吃毕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由于窗外那轻轻摇曳的竹影,使此时的潇湘馆,越加显得凄清冷淡,从而更增加了黛玉内心的寂寞和惆怅。
第四十五回,写道:
这里黛玉吃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这种将写天气与写竹揉合在一起的笔法,更衬托出了黛玉内心的悲苦和哀怨。
其次,作者以竹喻人,使竹成为林黛玉的化身。
第二十七回写宝玉要出去逛,探春让他代买些东西,说道:
“……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儿,竹子根儿挖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子儿,就好了。……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作者多替我带几件来。”
单看这段,似乎无甚可究之处,但在“朴而不俗、直而不作者”处,有脂批曰:
是论物,是论人,看官着眼。
当然是论人。既论人,“竹子根儿挖的香盒儿”,比喻“竺”姓者是:“朴而不俗、直而不作者”。
第三十七回,一日探春偶感无聊,便起了建立诗社的念头,并发了笺子专邀请宝哥哥及众姐妹。甚至宝玉的寡嫂李纨也帮助作起兴来。人都齐后黛玉说:
“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姑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
李纨自己选定了“稻香老农”作别号,探春选“蕉下客”。黛玉笑道:
“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么?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探春因笑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做‘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也不言语……。
探春给黛玉取了“潇湘妃子”的雅号,大家听了拍手叫妙,黛玉听了却低了头,也不言语。由此看来,“潇湘妃子”,岂不就是竹妃吗?竹妃恰谐音竺妃。
最后,在第五十回的《芦雪庵即景联句》中,宝钗的“淋竹醉堪调(diào)”。从正面小说来看,此诗句应读成“淋竹醉堪调(tiáo)”,但我们仅取其背面之意。“淋竹醉堪调(diào)”中“淋”可谐音成“林”。“林”的篆字写法,恰恰是一正一反的两个“竹”字组成。正是这个原因,当人们饮醉时,便会将“林”字,看成两相对的“竹”字,由此可说明:曹雪芹为之所传的女子“红玉”不是姓“林”,而是姓“竺”,全名叫做“竺红玉”。
(霍国玲、紫军010-8259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