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材”非“无才”

(2022-05-13 10:34:56)
标签:

曹雪芹

教育

历史

文化

石头记

分类: 石学

[解奇“石”之谜6]

“无材”非“无才”

石头记》第一回写道: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首诗原是“一大石上”的“偈”。所谓“偈”是指佛经中的唱词,系梵语“偈佗”的省文,多以四句为一偈。

《红楼梦》中也有这首诗歌。红学家是怎样理解的呢?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写道:

它以顽石的自怨自叹,表明小说创作的缘起和用意。作者生于封建社会末世,他透过家族的衰败看到封建社会之“天”已经“残破”,无法修补,因而借顽石之口,说自己没有匡世济世之才以挽救这个社会的趋势,枉自来到人间一场,只好将自己对“身前身后”社会历史、现实的全部感受,敷演成这部小说。所谓“无材可去补苍天”,表面看是作者的自惭语,实际是愤慨之言

这里关键是对“无材”的理解。《大辞典》将其理解成“没有匡世济世之才”,“没有……”即“无才”。“无才”指没有“才能”。既然自己是个“无才”“补天”之人,有什么必要让人了解自己的“身前身后”事?其中又有什么“传奇”值得流传?

我们查看了有关红学家们对此“偈”的理解,均与《大辞典》一致。而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下面我们来看《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研究者对无材可去补苍天的解析:

“补苍天”必须有“材”,即“五色石”。

《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女娲氏“补苍天”之前,先要炼出三万六千五百块“五色石”。后来“补苍天”便成为一个典故。如,宋·辛弃疾《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袖里珍奇生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又如,清·黄遵宪《续怀人诗》:“只恨书空作唐字,独无炼石补天词。”从上述实例可知,所谓“补苍天”、“炼五色石”多用来比喻一种匡补社会的抱负。

现在我们来看石上之“偈”中无材可去补苍天的含义和比喻。

空空道人青埂峰下一大石上看到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的一大篇故事这故事的内容就是《石头记》开篇时作者“自云”中所说明的本书的写作目的:为一位名叫竺红玉的女子和作者本人作传。而这首“偈”则点出了这部传记的核心内容。

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作者一生惭恨”之事,便是“无材补天”。其意即:曹雪芹曾干过“补天”的大事,但是由于没有炼好“补天”所用的“五色石”,就慌忙地去补天,结果因“无材”——未准备好“五色石”,而未达到预想的目的。

我们须先了解作者的“补天”经历:

竺香玉做皇贵妃一年后生子弘曕,被晋为皇后。在弘曕三岁时,曹雪芹得知雍正在密诏中已定他为皇太子,便密谋搞一次宫廷政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曹雪芹说服竺香玉与他合作,计划以毒丹杀死雍正,立弘曕为皇帝,由于他年纪尚小,暂由他人(包括雪芹在内)辅政。然而,雍正虽死,皇位却被乾隆篡夺。乾隆虽未追究其父皇死因,香玉却受到排挤而出家带发修行。见霍国玲、紫军《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第841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这段“补天”经历,概括地说,便是曹雪芹成功地毒杀了雍正帝,然而皇权却落入弘历(乾隆)之手!(详见《曹雪芹毒杀雍正帝》)

曹雪芹毒杀了雍正帝的当天晚上,与亲友们一起通宵达旦地欢庆,以为皇族和大臣们第二天必然到乾清宫,从正大光明匾后面当众取下雍正皇帝的密诏——由弘即皇帝位。然而传来的消息却是:皇权已落到弘的兄长弘历(乾隆)的手中。原来弘历让自己的老师鄂尔泰、张廷玉帮助他篡夺皇位。张廷玉当即伪造了雍正的“密旨”:“命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为皇太子,即皇帝位”张廷玉说:雍正的密旨除皇宫有一份外,在圆明园还有一份,此事只有他和鄂尔泰知道。于是便让圆明园的总管太监找出,张廷玉宣读,接着乾隆传达父皇雍正的最后一道御旨:著庄亲王、果亲王、鄂尔泰、张廷玉辅政。之后便行使皇权:安排如何将父皇的灵柩护送皇宫,自己则先带一伙人飞马入宫,伪造另一份“密旨”,确保成功篡权。

对于“密旨”系属伪造,人们稍加思索,便能揭破。弘历等人一再申明:雍正于元年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的密诏一直没有变动,而张廷玉宣读的“密旨”谈及“皇太子”时,写的却是“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封亲王”是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然而乾隆采取的是突然袭击,使人们措手不及,被其摆布。曹雪芹终于明白:若欲“补天”,即将来辅佐新皇,首先就要有备好“材料”——有保证新皇继位的措施,严防有倾险之计奸人的篡权。后来曹雪芹曾试图夺回皇权,却未成功,造成他“一生惭恨”。

                                         (霍国玲、紫军010—825981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