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议《曹雪芹和红楼梦》(三)——补天顽石不是贾宝玉的前身

(2021-12-26 15:48:51)
标签:

曹雪芹

教育

历史

文化

分类: 石学

漫议《曹雪芹和红楼梦》(三)——补天顽石不是贾宝玉的前身

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各集的片头,都印有一句醒目的话:

补天顽石,既是贾宝玉的前身,又是曹雪芹的自喻。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制作者如此重视这句话,将其放在每一集的片头部分,以便以此作为该“纪录片”的总纲——通过该纪录片,不仅要评介《红楼梦》,而且还大量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及其家世。然而纪录片的制作者对“补天顽石”的理解竟出现严重偏差——“补天顽石”所隐喻的不是贾宝玉、曹雪芹,而是林黛玉及其原型红玉。这样就使得在片头突出的“总纲”与各集的内容完全脱节,而且混乱无序,有时甚至使观者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不知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意图是什么?

一、补天顽石,并非“贾宝玉的前身”,而是林黛玉的前身

关于补天顽石与贾宝玉的关系,集中体现在贾宝玉出生时,出现的奇事中。曹雪芹著作的第二回写道:

这政老爷的夫人王氏,头胎生得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一子,一病死了。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日,就奇了;不想后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即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我们从上述这段话得知:贾宝玉是贾政和王夫人的第三个孩子:老大贾珠已病死,老二贾元春,后来进宫做了元妃,宝玉是老三。宝玉是贾珠的弟弟,因而后来被人称作“二爷”。

上面引文中的最后两句话,十分耐人寻味。即:“……不想后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即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纪录片的制作者一看到:一落胎胞这句话之后,接着的是就取名叫作宝玉”——大概就认为:此“五彩晶莹的玉”即取名“宝玉”者。——于是便有了片头的“补天顽石”“是贾宝玉的前身”的话。

然而将“补天顽石”看作“贾宝玉的前身”是一种误解。正确的观点是:这块“五彩晶莹的玉”为红色,是块“红玉”。此“红玉”是物,又隐喻着名叫“林红玉”之。她是贾宝玉的一个丫鬟,因与林黛玉同姓,两者又相互绾系。

因而,关于补天顽石”的喻义,应是林黛玉的前身,隐喻着红玉。除此之外,“补天顽石”还隐喻着一种重要的写作秘法——分身法。

二、“补天顽石”隐写着分身法

《石头记》第一回写道: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在上引文的“高经十二丈”处,戚序有夹批曰:照应十二钗”。

方经二十四丈”处,戚序又有夹批曰:“照应副十二钗”。显然,方经二十四丈,还包括照应又副十二钗。因为副十二钗加又副十二钗才是二十四钗。

照应,意配合、呼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必须是相同的事物。唯此才可能做到彼此照应,相互照应。因而这里的“女娲石”已被拟人化。“女娲石”已成为三十六钗的总体。换句话说就是:三十六钗中的任何一钗,均为女娲石的一部分。曹雪芹依据这种逻辑,创造出来了一种神奇的写作秘法——分身法。

所谓分身法,就是将被隐写人物的身姿、容貌、才华、性格、年龄、籍贯、不同时期的身份、地位以及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分别写在一群小说人物身上,并用各种手段将这群分身相互勾挂绾系,从而建立起他们之间某种内在的联系。具体到黛玉的生活原型红玉,就是被作者分成了三十六钗(乃至三副、四副十二钗,合计六十钗)隐写进《石头记书中的。例如:作者将玉之美,通过可卿、香菱进行隐写,将她的端雅,通过李纨、宝钗进行隐写,将她的风流通过湘云、黛玉进行隐写,将她的贤德借助于袭人、平儿进行隐写,将她的刚烈豪侠借助于尤三姐、晴雯进行隐写,将她的才干与精明,通过探春进行隐写。……当读者借助于脂批的启发、诱导看懂了这些隐写后,便可自行将这些被分散了的特点集中起来。那么,这个被隐写的历史人物,就会以他特有的身姿、容貌、才华、性格跃然纸上。这个历史人物被切割分散了的经历,便可被集中、衔接、组合起来。那么,被湮没了的历史,又会一幕幕在读者面前重演。这就是《石头记》中的分身法及其在隐写历史、隐写历史人物时的妙用。

女娲石——亦即补天顽石”——既隐喻着林黛玉、红玉,又隐喻着一种曹雪芹独创的写作法。如此来看女娲石的作用,才可称全面。

    (紫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