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约旦土耳其旅行——D8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皇宫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旅游 |
1月26日 周日
伊斯坦布尔是个大城市,街道两边商铺林立,行人不少。
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君士坦丁堡竞技场建于公元2世纪,由罗马皇帝塞维鲁大帝所建,以前是罗马帝国迁都至君士坦丁堡后修建的赛马场,用于战车比赛和举办其他娱乐项目,一直是这个城市社会活动的中心。中轴线上的3座建筑:君士坦丁方尖碑、和青铜蛇形柱、西奥多休斯方尖碑。
君士坦丁方尖碑后侧的蓝色清真寺在树荫下隐隐约约。
君士坦丁方尖碑又称墙柱,
高32米,石块建造,由君士坦丁七世于公元10世纪修复后得名。君士坦丁方尖碑被修复时四周镶满镀金青铜浮雕,描绘了他的祖父巴西尔一世的胜利,但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这些镀金铜牌全部被偷走并融化,仅存核心石柱。


远处是西奥多休斯方尖碑又名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埃及方尖碑,由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于公元前1455年在幼发拉底河对米坦尼的胜利而建造,原本矗立在埃及卢克索卡纳克神庙门前,距今已经超过3500年历史。四个面雕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描述了那场战争。图特摩斯三世是古埃及第18王朝最尚武的法老,这也是狄奥多西一世选择这块方尖碑的原因。公元390年,狄奥多西一世执政时期,国力强盛,这位皇帝决定给赛马场增加更加华丽的装饰品来超越自己的前任——君士坦丁一世,就从埃及买了一块方尖碑。因运输上遭遇困境,中途还被迫截去12米长,最终成为今天看到的20米高度。
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基座四面都刻有浮雕,描绘了狄奥多西的四个场景:观看赛马,给获胜者奖赏,主持竖碑仪式,接受他国朝贡。基座上的铭文记录了立碑的原因。

两座方尖碑之间是青铜蛇形柱又称德尔斐三角祭坛/普拉提亚三角祭坛,是个古希腊祭坛,最初位于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公元前479年希腊城邦联军在普拉提亚战役中击败了入侵的波斯军队,希腊人把所有缴获的头盔等武器融成了一座三头蛇的柱子放在阿波罗神庙前,感谢阿波罗给他们的庇护。这座祭坛意味着文明的西方战胜了野蛮的东方,公元32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下令把这座文明世界胜利的标志从希腊移到君士坦丁堡赛马场中央。
迄今超过2500年的蛇柱主体大约有8米高,主要为青铜铸造,顶部有三个蛇头顶着一只金碗。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威尼斯总督丹多洛的军队攻破了君士坦丁堡,刀光剑影的三天血流成河……这次东征他们打不过奥斯曼帝国军队,就转而进攻同样信奉基督教、却教派不同的拜占庭,掠夺战利品作为军费,严重破坏了君士坦丁堡。不仅掠走了大部分赛马场的文物,在竞技场北端曾经有四座镀金的铜马雕像,十字军将其运往威尼斯,安装在了圣马可大教堂的正门上方直至今天。蛇柱顶部的金碗就是在此期间被盗,下落不明。祭坛顶部的蛇头大约在17世纪末被毁坏,如今仅存的一个蛇头存放于伊斯坦布尔的考古博物馆中,但也只剩下上颌部分。


再往前广场一侧是圣索菲亚大教堂联票参观的展览馆。

站在西奥多休斯方尖碑回望蛇柱和君士坦丁方尖碑。

来到伊斯坦布尔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

进入蓝色清真寺大门,一只猫咪趴在垃圾桶上晒太阳一动不动。儿子觉得有趣上去又摸又抱,还拉上我一起去摸。儿子见猫咪懒洋洋地一动不动就开始越肆无忌惮起来,摸得用力,把猫惹急了,伸出爪子,我正在摸猫咪脑袋,正好抓在了我的手上,抓出了一个小伤口来。之后儿子学乖了,再也没对野猫有如此亲昵的动作了。

1609年的奥斯曼帝国皇帝苏丹艾哈迈德一世,才刚满14岁便继承了皇位。继位后他让帝国首席建筑师米马尔·希南的学生迈哈迈德·阿加在原来的王宫上修建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清真寺。他想建造一座与对面的圣索菲亚教堂相比美的清真寺,便对设计师下达了建造成“黄金的”的命令,没承想“黄金的”和“6根的”音相似。这座完工于1617年的大清真寺,有了6根尖塔。当时世界上唯一拥有6根宣礼塔的清真寺在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艾哈迈德一世的僭越,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引发轩然大波。不可一世的小皇帝不愿拆去其中任何一根,而破坏了这座伟大建筑的完美性。于是他才又出资给麦加的大清真寺,多添加了一根宣礼塔。

主塔分三层,圆顶层层升高,向中央圆顶聚拢是伊斯坦布尔最大的圆顶建筑。环院回廊上方也覆盖着一连串的30座小穹顶,衬托出大穹顶统领三军的气势。
蓝色清真寺的名字来源于装饰其内部的
2万多块蓝色伊兹尼克瓷砖。清真寺内壁1/3以上的瓷砖,都使用了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Izhik烧制的瓷砖。瓷砖的设计花纹超过五十种,低处的瓷砖按传统的纹样设计,高处的瓷砖则绘以各种华丽的花朵、水果、柏树图案。虽然由于材质和年代的缘故,许多瓷砖已失去了最初的色泽和光彩,但现存的繁复装饰却依然美得超乎想象,透过正中央圆顶的260扇窗户的阳光照射,金蓝交灿,美得令人屏息。
街头有售卖烤玉米/栗子和水煮玉米的摊贩,给儿子买了个烤玉米,甜甜糯糯的是儿子喜欢的口味。
帝王之门/苏丹之门于1478年落成,在十九世纪又以大理石覆盖其表面。中间的拱门是高大呈圆顶的通道,顶部刻有金箔的奥斯曼文字,包含穆罕默德二世及阿布杜勒阿齐兹两位苏丹的图拉及古兰经的经文。
帝王之门前是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喷泉,是苏丹艾哈迈德三世根据达马特·易卜拉欣·帕夏的建议委托修建的。反映了土耳其的洛可可式建筑风格。
首先看到的是圣艾琳教堂Hagia Irene,我们凭museum pass可进入参观。
圣艾琳教堂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最早建于公元330年,由君士坦丁大帝修建,作为一座木质结构的教堂,建立在一座更古老的庙宇之上。由主殿、前廊和中庭三部分组成,是现存拜占庭教堂中唯一保留完整中庭的教堂。
圣艾琳教堂是君士坦丁堡最早使用的一座大教堂,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直到第一座圣索菲亚大教堂建成后被取代。教堂后殿上方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黑色十字架,没有任何圣像画,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留存的拜占庭时期教堂。由于圣像破坏运动的影响,君士坦丁五世修复教堂的时候没有使用任何人物形象,而专注于崇拜十字架,所以在后殿中,柱头上也有十字架雕刻,边缘石条则绘制着几何图案和树叶。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攻克以后,神圣和平教堂被划进皇宫的宫墙之内,改为军械库。19世纪这里成为土耳其第一座官方博物馆——帝国博物馆。

教堂内部不像其他的教堂,几乎没有装饰。
刽子手之泉是刽子手行斩首之刑后清洗只手及刑具的地方,对着崇敬门右侧。
第一庭院又称为禁卫军之庭或阅兵院,职员及禁卫军盛装列于路旁等候宾客。
崇敬门是第二庭院的入口,设有大炮的大门有两座八角形的尖塔。大门上半部刻有宗教碑文及苏丹的字押,门匾可兰经教义写着:“阿拉是惟一的真主,穆罕默德是阿拉的先知。”根据门上的刻文显示,崇敬门最迟在1542年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所建。
不论是帝国官员及外国使节都经由崇敬门入内,都须在崇敬门下马,只有苏丹才可骑马通过崇敬门。
回望崇敬门的背面。

第二庭院以往是遍布孔雀和瞪羚的公园,是聚集群臣的地方,是苏丹进行审判及会见的地方,亦用作娱宾。
第二庭院大约在1465年建成,在1525至1529年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才具现貌。北面的帝国医院、烘房、禁卫军驻扎地、马棚及南面的御膳房环绕着第二庭院,由连绵的大理石柱廊联系。

帝国议会议事厅是帝国大臣们举行会议的地方,位于第二庭院的西北角,邻近吉兆之门。首个议会议事厅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期间建造,现时的帝国议会议事厅则在苏莱曼时期落成。
自十八世纪开始,帝国议会的重要性下降,帝国行政权逐渐转移至大维奇尔主持的高门,1876年8月30日是宫内帝国议会最后一次举行会议的日期,当日的会议讨论穆拉德五世的近况,他在当时已有一段时间不能理事。

大门处布置了多个大理石及斑岩所制的柱子,点缀著华丽的植物,白木天花涂上金色,地面用大理石铺成。连接帝国议会及室外的出入口具有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以镀金的框架配合天然光线。柱子是早期奥斯曼的建筑风格,而墙壁的色彩及装饰则受洛可可式建筑风格影响。帝国议会合共有三个圆顶议事厅。

左侧的房间是主议事厅,右侧的房间是保存盘案的房间。

左侧的房间是主议事厅,右侧的房间是保存盘案的房间。
主议事厅砌上了屈塔希亚的瓷砖。厅内的三张长沙发是大臣们的坐位,中央有一个小炉灶,天花悬有一个小金球,象征地球,小金球在苏丹的窗前,象征苏丹为世界伸展正义,并表示维奇尔们的权力握在苏丹手中
。苏丹及太后可透过金框窗户跟进会议,而不用受到注视。当苏丹敲击窗框,或拉起红帷时,会议便暂停,苏丹遂传召维奇尔们逐一进入觐见大殿听取意见。

吉兆之门和右侧有高高烟冲的御膳房。


吉兆之门和右侧有高高烟冲的御膳房。

议政厅右侧是帝国宝库,现成武器及装甲的展馆。它是由石块及八块拱形砖块建成,每块拱形砖块长5米宽11.4米。
帝国宝库用以支持帝国的行政开支。苏丹及财政部赏赐给维奇尔、使节及皇室人员的土耳其长袍及其他贵重物品都储存在这里。禁卫军的季度给俸都是来自帝国宝库,后来大维奇尔在帝国印章的授权下关闭了宝库。
帝国宝库收藏了遗留在皇宫内的兵器,是世界上伊斯兰兵器收藏量最多的地方之一,涵盖了由七世纪至二十世纪约一千三百年间的兵器。宫内的兵器收藏包括奥斯曼帝国自行生产的、由征服所得的及作为贡品的。
狭长的宫廷御膳房是托普卡帕宫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仿照埃迪尔内苏丹皇宫而建,在苏莱曼时代得到扩建,但在1574年被焚毁。宫廷建筑师锡南将宫廷御膳房重建,他加建了两排二十座的烟囱。
宫廷御膳房由十座圆顶建筑物组成:帝国御膳房、恩德仑(宫廷学校)、比尔林(宫廷外部的机构)、后宫、饮料御膳房、糕点御膳房、乳制品御膳房、仓库及烹调用的房屋。这是奥斯曼帝国最大的厨房,供苏丹、后宫、恩德仑、比尔林享用的食品全部由这里制作,供应约四千人的饮食需求。整个宫廷御膳房的职工人员超过八百人,在宗教节日时,人手会增加至一千人,他们每日需要制作大约六千份膳食。宫廷御膳房附有员工的寐室、浴室及清真寺,大部分都已失落。

吉兆之门是第三庭院的入口,外宫的界限,第三庭院主要是皇宫的私人及住宅区,任何人在没有苏丹的准许下不得擅进。
吉兆之门可能是十五世纪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建造,在1774年穆斯塔法三世及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时修建成洛可可风格,后来又在入口及苏丹字押的上方写上古兰经经文。圆顶由大理石柱子支撑,天花被部分上色,天花中央悬挂著金球。墙身则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主,并画上风景缩画。
吉兆之门及底万广场用作举行特别庆典。在宗教、庆典节日及新官上任向苏丹宣誓效忠时,苏丹会坐在吉兆之门前方。苏丹的葬礼也会在吉兆之门前举行。

通过吉兆之门后便是第三庭院,又称为内宫。由穆罕默德二世设计,其面积与第二庭院相当。第三庭院里到处都是男侍的寝宫,他们专责服侍苏丹。艾哈迈德三世的图书馆位于第三庭院的正中央。
觐见大厅又称为请愿大殿,位于吉兆之门后方,遮挡着第三庭院。这方形的建筑物具土耳其特色,由二十二根圆柱组成的柱廊环绕在外,支撑著有悬檐的大屋顶。内里有一圆顶状的房间,还有两个相接、较细小的房间。为了对比在第二庭院的帝国议会,谨见大殿则称为内议事厅。
觐见大厅建于十五世纪,在苏莱曼统治时加以装潢。苏丹会在这里坐上有篷的王位上接见维奇尔、官员及外使,听取意见。觐见大厅的天花漆上青蓝色,以金色的星辰点缀,墙身的砖块都是蓝、白或青色的,并且配有珍贵的地毯及枕头,这可令到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不忘对苏丹的权力感到敬畏。现在觐见大厅内的王座由锦缎造成,是穆罕默德三世下令制制造的。王座上的瓷漆天花镶上一些叶形珠宝,并有搏斗巨龙的描述,象征权力。王座由多块锦缎合成,并镶有红宝石、绿宝石及珍珠。
觐见大殿的两道前门与走廊相连,另有一个后门。前门是让官员和使者出入的,后门是苏丹专门的。使节送赠的礼物都放在两道前门之间,前门的浮雕刻文具有苏丹字押,内容大体是赞美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注有1856年。门顶上刻划了太斯米(伊斯兰教义,意思是“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也注有刻划的年份-1723年,即艾哈迈德三世统治时期。
苏莱曼一世在近门处加建了一个小水泉,不但用于清洗,其水声能阻止其他人听到秘密会议的谈话。
觐见大厅正后面就是恩德仑图书馆/穆罕默德三世图书馆,位于第三庭院的中间。皇室建筑师密玛尔·贝希尔·阿加在1719年奉苏丹艾哈迈德三世之命,在当时池亭的基础下兴建恩德仑图书馆,而原本池亭的柱廊可能就是帝国宝库前方那个。
恩德仑图书馆是十八世纪奥斯曼建筑的佳作,具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表面以大理石构成。图书馆有四条长度相当的通道,构成十字,中间是一个圆拱形的厅堂,有三个矩形的隔间。十字通道的其中一条路连接大门,可透过两边的楼梯到达大门。中间拱形厅堂之下有一个精巧的饮用喷泉,四边都有壁龛。图书馆有地下室,以免珍贵书籍沾上湿气。部分墙身用伊兹尼克的砖块砌成,圆拱顶部上了色。对着入口的壁龛是苏丹的私人阅览间。
馆内主要收藏神学、伊斯兰法令及其他奥斯曼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及波斯语的著作。当时收藏了超过3500份手稿,有些更镶嵌了珠质及象牙质。现今,这些书籍收藏在图书馆以西的仆人清真寺。托卡比手稿是当中最重要的,那是伊斯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时期的古兰经复本。



枢密室Privy
Chamber由奥斯曼建筑师米玛·希南建于16世纪穆拉德三世统治时期,是苏丹办公的地方。室内收藏有先知穆罕默德的圣物,包括斗篷、剑、弓、牙齿、胡须、战刀和亲笔信等,另外也有先知易布拉欣、穆萨、优素福和四大哈里发的遗物,如首四任哈里发的剑、摩西之杖、约瑟的头巾及穆罕默德女儿的地毯。
1517年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一世(Selim
I,1512-1520年在位)征服马穆鲁克苏丹国,阿巴斯王朝末代哈里发穆塔瓦基勒三世(al-Mutawakkil
III)将穆圣的剑和斗篷交给了奥斯曼帝国。根据传统,每年莱麦丹月的第十五天,奥斯曼苏丹会带领宫廷参观圣物,亲吻圣斗篷。

看形状应该是圣城麦加大清真寺中间黑色房子墙角上黑色石头上的黄金罩子。
大宫殿,又称迈吉狄宫、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宫殿,建于1840年,是宫内最后一个建造的重要建筑物。大宫殿与邻近的藏衣间都是在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的命令下建造,用作帝国招待宾客及休憩用地,可观望马拉摩海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全景。大宫殿以十五世纪另一座宫殿的圆顶基础而建造。建筑师沙奇士·贝勒依将大宫殿建造成欧洲折衷派风格,并结合传统的奥斯曼风格。这两座建筑物有时会用作接待外国宾客。
征服者之亭座落在远征军寐宫的东北方。建于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时1460年左右。征服者之亭用作储存工艺作品,也收藏帝国宝物。
征服者之亭共有两层,建在悬崖顶部,可观赏马尔马拉海及博斯鲁斯海峡。下层有多个服务间,上层有四间套房,一条大走廊,当中有两道拱门,其中两间套房是圆顶的,楼阁甚高。所有房间都可透过那历史价值极高的拱门看到第三庭院。对着花园那边的柱廊都以高大的门连接四个房间。
帝国宝库收藏工艺品、珠宝、传家之宝及钱财都属于奥斯曼帝国,大多都是礼品、战利品及皇宫工匠的作品。司库长负责掌管帝国宝库。在苏丹的登基仪式上,苏丹也会按传统来到帝国宝库。
帝国宝库内的展品主要是以黄金及其他珍贵原料制造的珠宝。宝物分别在四个相连的房间里展出。第一个房间收藏了穆斯塔法三世的一件盔甲,由一件铁制锁子甲,镶上金银珠宝,还有他的镀金剑、镀金马蹬及盾牌。还有属于苏丹的古兰经封面,封面上镶上珍珠、嵌上珍珠母及象牙的穆拉德四世宝座、十七世纪印度的金色音乐盒,盒上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大象饰物。其他展品包括饰有稀有宝石的透明橱柜、珍石、绿宝石及经过切割的钻石。
梨形钻,它置在银器上,以两列四十九颗钻石围绕其中。传闻这颗钻石被一位维奇尔在市集上购得,物主认为它只是一颗没有价值的水晶。
一口短剑,剑柄饰有三颗大绿宝石,剑鞘的表面以瓷釉及钻石制成。1747年苏丹马哈茂德一世造了这口短剑给波斯的纳迪尔沙阿,但波斯的使者还未取得这口短剑回国之际,沙阿已被暗杀,故苏丹仍保有这口短剑。


艾哈迈德一世的胡桃木制宝座,宝座上嵌有珍珠母贝及龟壳。

嵌上珍珠母贝及象牙的穆拉德四世宝座。


艾哈迈德一世的胡桃木制宝座,宝座上嵌有珍珠母贝及龟壳。

嵌上珍珠母贝及象牙的穆拉德四世宝座。
马哈茂德的宝座是印度式的金制宝座,辅以珍珠及绿宝石,是十八世纪波斯的纳迪尔沙阿送给苏丹的礼物。


埃里温亭Revan Kökü第四庭院的西南角有座漂亮的喷水池。喷泉后方从阶梯上去的是埃里温亭。被誉为奥斯曼古典宫廷建筑最后的典范,其中一道墙上置有一道门及一个壁炉,以大理石构成,对着柱廊,其他墙上装饰蓝白伊兹尼克瓷砖。1733年,苏丹马哈茂德一世(1730-54年在位)将埃里温亭改建为苏丹的私人图书馆。



巴格达亭Badat Kökü同样被誉为斯曼古典宫廷建筑最后的典范,与埃里温亭造型相似但规模较大
,门廊的大理石镶板具有开罗马穆鲁克风格。其内部是奥斯曼厅堂的模范,窗格用珍珠母和龟壳装饰,具有镶嵌式的架子及柜子,以十六世纪的绿、黄、红砖块修饰,墙身的蓝白色砖块复制自割礼殿的砖块。门户的镶嵌技术出色,右边入口有一个壁炉。中间的房间有一个木炭炉是法国国王赠送的礼物。从18世纪中期开始,这里同样被用作苏丹的私人图书馆。


逛完我们一家三口都很累,儿子早就没有兴趣了。我们打算找地方吃饭休息下。
皇宫出来没走多久,见这家餐厅里面几乎坐满客人,看了菜单一家吃烤串的小吃店,一共就鸡肉串、牛肉串、肉糜串三种,但我们决定坐下来尝一尝。
吃完烤串继续往前走,看到了这一家大名鼎鼎的穆斯塔法甜品店,被门口漂亮大只的蛋糕吸引住了,正好帮LG庆祝生日了。

LG和儿子一起点了个草莓蛋糕,我点了一个招牌鸡丝蛋糕.这个蛋糕从命名到食材到口感都厅神奇,我看名字的时候还在思考到低是甜味的还是咸味的呢?确实名副其实是用鸡肉丝切得细碎拌在米麻薯里,吃口是甜的,既能吃到麻薯软糯拉丝,同时加了鸡丝后稍有些嚼劲和韧性,口感层次很丰富。也是人生的第一次尝试,但出乎意料的的好吃。
一路走到燃烧之柱广场,从这个广场就要走下坡路,任何一条小小道,基本上都能回到我们住宿的酒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