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约旦土耳其旅行——D7棉花堡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旅游 |
1月25日 周六
今天的行程路程跨度很广。一早从塞尔丘克出发,带上行李坐火车到棉花堡,游玩后拉上行李坐大巴去丹尼兹利机场乘飞机回到伊斯坦布尔。
赶早上8:00的火车,6:00我们纷纷起床。窗外天色还是黑漆漆的,儿子出门前叠个纸飞机拿在手上把玩。

道路边餐厅都还没开门,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家庭作坊般的餐馆。没有菜单和价格签,我们站在她家厨房前看有些什么好吃的,老板娘一边制作早餐一边给我们推荐食材,每样都说美味。
接着又点了一个卷和一个酥,这个酥里包的是土豆。每人标配一杯土耳其红茶。
闲来无事和老板娘聊起,问了当地的最低收入,折算成人民币三千元左右,对比这里的物价确实挺低。

吃完早餐天渐渐亮起来了,走去塞尔丘克火车站。小狗也起床了,这次是个幼狗,不懂规矩,扒拉着儿子衣服讨吃的,儿子看着它一脸温柔。

塞尔丘克火车站我们这两天来回路过了好几次了,售票厅和候车室都在这栋小楼里,门前就一条铁道。和大名鼎鼎的塞尔丘克历史文化相比,这个火车站显得太小了。

火车一节车厢三三两两坐了10人左右。昨晚在超市里买了些零食在车上吃,正号用这罐饮料上的贴纸贴在儿子昨天被野猫抓破的衣服上堵住小洞不钻绒。
这两天LG一直含食指上扎刺,我看到是有一个针尖大小的黑点,徒手不好把。在火车站打开行李箱取出了随身携带的小刀,用小镊子成功拔出,小刺也有个2毫米长了。

早上的阳光晒进窗内,我们放下椅背躺下,先睡会儿。
这里的火车速度不能和国内的高铁相提并论,一路上慢慢悠悠地摇,仿佛回到了以前坐绿皮火车的时代。花了近4个小时,12:30点终于抵达棉花堡。

走出火车站我们就蒙了,这里也完全不像一个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仿佛是一处偏远小镇,安静地几乎没有游客。一路没有任何路标指明方向。


正是13:00点的大好时光,路边的狗随地大小躺,行人在他们身边来来往往,他们置若罔闻。
我们只能沿着马路左右走走,终于找到了汽车站,开往棉花堡的小巴车站就在火车站斜对面500米左右,这个汽车站又小又破,大厅昏暗,周围一圈窗口全部是售卖开往其他城市大巴车票。在汽车站里上上下下走了好几圈,才在地下站台找到了小巴。
我们需要先把行李寄存。攻略上说车站可以行李寄存,又是找了好几圈,终于在一个商铺都关门的地下一层角落里找到了。
放完行李我们就背一只背包,去地下二层坐小巴。这里停了些小巴开往不同去处,一辆小巴坐15-16个人,来之前都不敢想象,棉花堡这般景点,居然就靠这种小巴就能接驳。LG在周围的小店里买了三个鸡肉卷当作午饭,上车等了十来分钟,陆续上来三两游客,差不多坐满了就发车了。
小巴先在高速大道上开了一段,接着拐进了一条仅能容纳两辆车并行的小巷,路边是欧式木制小屋。大巴把我们放在小巷中的路口,依旧看不到任何景区的指引牌,我们全凭运气沿小巷走,好在终于柳暗花明,看到了雪白一片的棉花堡了。
从下火车到抵达的这段经历挺冲击我的认知的,一座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交通指引标识是没有的,发往景点的车辆小巴就够,穿梭载客的小巴是行驶在古旧的小巷子里的,下车后是没有引导的,这和国内的5A景区人满为患各种指引分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棉花堡前面有一处碧绿色湖泊,湖里三三两两的天鹅成群结队,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
看天鹅游得离岸边这么近,儿子情不自禁地想要去捉它们。
我们沿着岸边往山上走,竟然没找到景区大门。
湖泊的于棉花堡之间是一片草地,中间一条溪流,山上的钙化的泉水沿着小溪流下来,已经觉得很美了。
因为游客不多,没法跟着游客走,我们还是走错了路。在别人指点下终于找到景区入口。
买门票进入后马上要脱鞋袜,棉花堡必须光着脚走。但景区门口并没有鞋袜寄存处,因为爬上棉花堡到山顶还是需要穿上鞋袜参观得,大家就提着鞋袜游览。

赤脚踩上棉花堡霎那,我已经疼得眼冒金星了。由于长期钙化水流流淌,棉花堡上遍布叠叠叠叠有非常细腻整洁的凹凸纹理,纹理里夹杂些小碎石粒,光脚走疼痛十足。我已经走得小心翼翼了,但每一步都钻心得疼。儿子和老公倒还好,并不像我这般疼得剧烈。外国小朋友直接在岩石上奔跑如履平地,也是非常厉害了。

安排行程时为是否要加上棉花堡犹豫不决,看在棉花堡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上决定来的。但棉花堡白花花的山体也真实地惊艳了我,之前看攻略说都不推荐来,说不少钙化池开始发黄,但棉花堡白花花的山体也真实地惊艳了我。确实有一大片池子发黄的,但大片都还是雪白得棉花般的山体。看上去洁白无瑕,仿佛棉花般柔软,但其实踩上去才知道是多么强烈的对比。


除了有干燥得雪白岩石,也有流淌在少许泉水里的岩石,还有一汪汪浅浅的10-15厘米的水池。水池刚好没过脚踝,水温各不相同,靠近山顶或太阳的照耀下池子水温较暖和,靠近山脚的背阴的池子水温冰冷。每进一个水池,要用脚去探一探,有的池子实在太凉,双脚踩进去,脚踝处又是钻心的疼痛直冲脑门。池底通常有一层面粉般的石灰粉,石灰粉里夹杂着碎石粒,有些碎石挺尖锐的。水池中间和旁边得脚感也不同,通常池子中间沉淀的石灰粉多些,但凹凸的纹理会更加的深刻明显,周围得的碎石粒多些,各有各的疼法。所以别看有一池水感觉上疼痛缓和些,其实比踩在没水的岩石上是更疼,每一脚都想开盲盒一般。

远处就是我们刚到达是看到的湖泊。
快到山顶处的岩石,水流流经千年,在岩石表面形成明显的流淌纹理,这种千凝固流动凝固时间的状态很打动人心。

洁白的岩石倒影在水池里。
临近山顶的这一段路纹路最凹凸起伏,走起来最疼了。熬过去就能穿鞋袜了,当双脚被裹上袜子踩在鞋子里时,第一次感觉到袜子是如此的柔软。

山顶上有个小型赫拉波利斯考古博物馆建在一个原始的罗马浴室内,展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巨大的石棺,一部分是赫拉波利斯和附近的Afrodisias发现的文物,还有一部分是来自Afrodisias学院的浮雕和罗马雕像。

进入大门正对着第一展厅。

第一展厅展览了各种雕刻精美的棺椁,人物和动物都雕刻得栩栩如生。

第二个展厅展览了古代器具和货币,展厅前还保留着以前浴室遗留下来的券拱。
第三个展厅展览了一些雕塑。
山顶广场中央竖立着一只公鸡的形象。
广场另一侧有个千百年前就存在的天然温泉区,需另外购票进入。可惜我们只安排了半天的行程,如果放一天的行程可以留个半天给温泉。

山顶上有些区域已经没有钙化水质的流淌了,空留下已经泛黄的大小深浅不一的坑痕。
山顶上是赫拉波利斯Hierapolis遗址,大概有2公里左右的长,保留了古罗马剧场等建筑遗迹。
从前棉花堡地区有一个被称为Plutonium的洞穴,供奉的是阴间之神冥王星。据说从这个洞穴中会释放出一种有毒气体,当时的祭司们会少量地吸入这些气体,使自己能够处于恍惚神游的状态,然后布道。久而久之,Hierapolis逐渐成为了当时的圣城。
元前2世纪塞琉西王朝时期(塞琉西王朝是马其顿帝国解体后亚历山大大帝手下干将之一塞琉古一世瓜分到的土地上创建),希拉波利斯开始发展起矿泉浴。塞琉西王朝的安条克三世从巴比伦迁移了两千户犹太人希拉波利斯,犹太人屯扎下来,公元前62年时人数增长到约5万人。公元前190年在马格尼西亚战争中安条克三世被罗马帝国的盟友欧迈尼斯二世击败,欧迈尼斯二世吞并希拉波利斯。此后这里成为帕加马王国(古代小亚西亚的一个希腊化王国)的一部分并迅速发展起来,还开始自主铸造发行铜币。公元前133年帕加马王国末代国王阿塔罗斯三世在死前把整个王国遗赠给罗马。公元17年提比略皇帝统治期间,一场大地震摧毁了城内的大部分建筑。公元60年尼禄统治期间,希拉波利斯遭遇了更严重的地震,城市大半都成了废墟,之后在罗马帝国资助下重建的希拉波利斯就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罗马建筑风格了。公元129年哈德良皇帝因为造访希拉波利斯,城里特意修建了一个剧院,在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皇帝统治期间(公元193—211在位)它又翻修了一次。公元215年卡拉卡拉皇帝造访时,他在剧院里授予希拉波利斯最令人垂涎的头衔——神殿守护者,希拉波利斯因而获得赦免权和作为圣所的权力。这是希拉波利斯最辉煌的黄金时期,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享受温泉的疗养。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内修建起来:两座罗马浴池,一个健身馆,数座神庙,一条柱廊大道,还有一座温泉中央的大喷泉。希拉波利斯成为罗马帝国在艺术、哲学和贸易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居民达到10万之多。就像中国流传着“死在柳州”一样,希拉波利斯肯定也是古罗马人理想的养老和身后之地,考古学家们在城中的古代墓地发现了至少1200座墓穴。公元4世纪起基督教开始成为这里的主导性信仰,并开始着手消除古代异教信仰的痕迹。公元531年拜占庭查士丁尼皇帝把希拉波利斯的主教提升为大主教,罗马浴池被改造成教堂。7世纪早期希拉波利斯先是被波斯军队攻陷,后再次经历一场大地震。12世纪时这里为科尼亚的塞尔柱君主统治,直到1190年被红胡子德皇腓特烈一世的十字军与拜占庭盟友攻陷。1354年的色雷斯大地震把仅存的古代建筑摧毁殆尽,希拉波利斯的废墟逐渐被一层厚厚的石灰岩沉积物覆盖,城市再次被人遗忘,直到1887年7月德国考古学家卡尔·胡曼重新发现此地的奥秘,这座古城才重放异彩。
因为今天要赶飞机,急性子LG已经开始催促了,就不去浏览了,准备原路返回下山。

从没觉得下山让人这般难以忍受。脱下斜袜,再次踩在棉花堡上,头皮一下子就发麻了。这下山的1公里走得我满身大汗,脚底仿佛也被这些纹理刻下来深浅的印记,每一步都踩的艰辛,感觉脚底都被划破了。
远处两个热气球正等待着上空。

阳光下白色的岩石凝固了水流的痕迹。


回到入口处时,灰色的热气球冉冉升起到了半山腰,让本就美翻了的棉花堡增添了一丝浪漫气氛。
如果有人问我棉花堡值不值得一去,我会毫不犹豫的推荐去,我和儿子打趣说不能光我们脚疼,也得让大家一起疼疼。但棉花堡即使有些被破坏了,完全不影响他特立独行的魅力已经给人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爬山体验。儿子回来后有次写作文,就主动选择了描写棉花堡,写得活灵活现,确实是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历,与我们与他都是。

下山后又开始两眼一抹黑,实在找不到回程的车站和时刻表。LG不得不去找门口趴着的出租车司机谈价格,司机都是些60-70岁的老头,全部一口价500里拉回到汽车站。500里拉块钱非常贵,也没其他选择,误机的损失更大。
半个小时后司机把我们送到汽车站,我们继续发挥眼观六路的能力,探寻去丹尼利兹机场的大巴车站和时刻表。车站门口趴着的出租车见我们拉着行李,主动来兜揽生意,开价500里拉送机。我们没有答应,最后有司机好心告知,就在这个站台等机场大巴,时刻表就看橱窗里的这个告示,基本上是一小时一班,告示里连出发的航班也标识上了,每班航班都配好了对应的大巴,这样看起来每天这个机场的航班也就20-30来班。由于大巴的标识都模模糊糊,我们也不敢掉以轻心生怕节外生枝,最后看到机场大巴停靠在我们面前,司机摆手让我们等候1个小时后在这里停靠,我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老公中午出火车站就抱怨过我行程做得不到位,应该交通都做得明明白白,我其实花了不少时间精力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但别人的攻略里都写的模模糊糊或者索性不写,即使好不容易看到一星半点信息,实际走下来发现出入很大。作为地大物博的中国人,很难理解拥有如此著名景点的城市,在硬件配套设施和交通指引上做得如此粗糙,我甚至想当然的认为,到了当地一看一问便知,闭着眼睛跟着人流就能到达。可能是因为国外人口真的很少的关系吧。
还有1个小时,我们就在汽车站周围逛逛。

这条算是这里的商业区,街边有5-6层的小楼房,楼上是居民楼,一楼沿街是售买各种杂物、食品的店铺。

这个公鸡的雕像是这个城市的标志吧,小摊上摆着各种公鸡造型的摆件。

汽车站一楼广场上有一圈小吃摊。中午去棉花堡时LG给我们每人买了个鸡肉卷,现在有些饥肠辘辘了。
点了披萨饼、烤青口贝塞糯米、烤玉米粒和三杯土耳其茶。


大巴开了1个小时不到,19:00我们来到了利丹尼兹利机场,这个飞机场规模大概和国内三四线小城市火车站一般大。

候机楼就一层,办票厅和候车厅之间隔个安检,一共四个登机口。



晚上21:00坐上飞机出发,飞回本次旅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伊斯坦布尔,也是本次旅行的初心。


飞机较空,原来我们三人连排座位,LG看后排空着就去后排躺着,这样有两个座位儿子就可以横躺下,头枕在我的大腿上睡觉。

飞机只飞了一小时不到就抵达了和出发时一样的伊斯坦布尔的老机场。LG出发前在飞猪上预定了接机服务,300元人民币将我们从机场送达民宿。

走出机场来到指定会合地,一位外国人举着飞猪的牌子,背后写有老公名字,同时也接到了另一组客人,是和我们同机下来一个台湾家庭。当接待员把我们带到停车场指给我们汽车时,我们惊呆了,居然开来了一辆迈巴赫,这是我第一次坐这么高级的车了。司机很配合,一路开着星空顶。可惜太累了,我中途睡着了,LG每次坐车都是执勤的警卫,给我们看路,提醒我们到达目的地了。

12:00点赶到民宿,平台安排了位住在附近的老头接应我们,他穿着短袖短裤在开好暖气的房间等待我们。他给我们指引了下设备的操作,办了手续后就离开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