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斯麦地那——摩洛哥游记(3)

标签:
菲斯麦地那老染坊卡鲁因大学谭先竹 |
分类: 游记杂谈 |
早饭后,出发去游览菲斯老城区。迎接我们的是那座著名的布日卢蓝门Bab Bou
jeloud。穿过这座城门,我们仿佛时空穿越,一脚踏入了阿拉伯千年以前的菲斯。
菲斯古城建立于公元九世纪,1200 多年以来,保持着中世纪的宗教文化传统,延续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展示着阿拉伯文化的魅力,至今,生机勃勃,愈加繁荣。
1981年,菲斯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下图)布日卢蓝门是菲斯古城标志性城门,镶嵌满了蓝色马赛克瓷砖图案,蓝得雅致庄重,令人惊艳。
阿拉伯老城区被称为麦地那 Medina。进入菲斯麦地那,周围街道令我们眼花缭乱。导游提醒我们千万跟紧,别走丢了。据说这老城有9000多条街巷,完全没有规则和方向感,大巷套着小巷,三步一斜,五步一转,狭窄处只能侧身而过。硕大的老城内没有路标、没有车辆交通,货物全靠人扛驴驮。
当地向导说滴更吓人:女孩在这里迷路了,三年之后能走出去......,已经是两个孩儿的妈啦!
菲斯是伊斯兰教文化在非洲的圣地。在伊斯兰教传入摩洛哥一百年之后,一位富商的女儿——Fatima Al Fihri,在当时的国都菲斯创立了全世界最早的、目前尚在运行的教育机构兼清真寺——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 of Al Quaraouiyine。于公元857年建立的这所古兰经学院,是世界第一所大学,在这里学者们传授宗教、数学、天文学知识,授予学位,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定居,菲斯在当时甚至有“非洲的雅典”之美称!
(下图)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 of Al Quaraouiyine)除此之外,菲斯老城内宣礼塔林立,还有120多座清真寺,多座历史悠久的古兰经学院。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Maderasa El Attarine、 Bou Inania Madrasa古兰经学院(下图)
塞发林经学院Mederasa Seffarine, 始建于13世纪。13--14世纪达到鼎盛时期,甚至成为梅里尼德王朝在马格里布的权利机构。摩洛哥的苏菲教派学者加诹里 Al Jazouli, 曾在这里写出著名的祈祷书《收益的路标》。
提到苏菲教派,大家会想起旋转舞吧?2015年我在土耳其前往卡帕多奇亚时,路过孔亚,参观过苏菲教派的发祥地。见:苏菲教派圣地孔亚——希土游记(9)
(下图)塞发林经学院门前的简介图。
当然,对于我们一般游客来说,更感兴趣的不是这些清真寺、古兰经学院,而是那五行八作,充满阿拉伯异域风情的街巷、作坊、商铺、摊贩。
(下图)色法林广场Palace El Seffarine ,周围叮叮咚咚的敲打声不绝于耳,老树下环绕着铜器、银器工艺品店,传承着近10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工艺。
老板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盛赞中摩友谊!
菲斯麦地那的制陶工艺独特。用橄榄油渣做烧制陶器的燃料,用传统天然颜料做彩釉,图案有工匠一笔笔描绘而成,没有流水线,每一件陶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工匠们用铁锤按照事先画好的线敲打在釉砖上,得到形状各异的陶质马赛克小片,然后再凭记忆按照图案把这些马赛克片拼图、粘结、抛光。这些马赛克颜色艳丽,花纹繁复,图案讲究严谨对称,是欧洲北非商贾贵胄用于装饰的至爱。
一个熟练工匠一天也就能敲出40 片陶质马赛克片。
风味独特的阿拉伯食材。
老人与骆驼,一个悲伤,一个安详。
英语流畅、热情友好的小老板。
菲斯老城的皮革大染缸臭气熏天,但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这里是摩洛哥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观了。
登上商铺的观景阳台,每人发一束薄荷叶,来抵御刺鼻的制革气味,倒也颇有几分实用,几分浪漫。
目前,老作坊仍然沿用古老的天然植物染色法。例如:用罂粟花染红色,薄荷染绿色,雪松木染褐色,指甲花染黄色......
每个来到古老作坊的游人,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烈日下,工匠们劳作在成排连片的染缸里,五颜六色,臭气熏天,而出于他们之手,是一张张优质的皮革,一件件风格独特的皮具。
我们在导游和两位向导的带领下,走出菲斯老城,一个都不少。
午饭后,大家来到城外的观景台,回首俯瞰菲斯老城,挥手告别这座皇城故都,出发前往摩洛哥首都拉巴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