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纺车声里寻文化根脉的恒久心跳——读李汉荣散文《纺车记忆》1

(2025-11-02 05:47:18)
标签:

读书

                                  纺车声里寻文化根脉的恒久心跳——读李汉荣散文《纺车记忆》1


纺车记忆 李汉荣

 

在《辞海》的深处有它的芳名和生平,还有附图,说明它的结构、部件名称及功能。我从它的身边刚一转身,它已被潮水卷走,只在文化的深海里,占据着一个小小的、化石的位置。

然而在深远的天空下,古中国世世代代的生活,都有纺车摇动、旋转的身影。它嗡嗡的声音,混合着蚕的声音、鸡叫的声音、檐滴的声音、家燕筑巢的声音、狗吠的声音,有时混合着远处兵戈的声音、杀伐的声音,而当新桃换了旧符,江山易主,受惊的人们回过神来,忽然听见,有一种声音仍那样平和、缓慢、均匀。它偶尔被打断,但不会终止,天上的雷电,地上的暴君,都很短暂,只有一种声音如河流般绵延着涌动,听听,这是纺车的声音,在无数个角落响起:嗡嗡嗡,嗡嗡嗡……

历史纵有千万页厚,无穷厚,你随意打开一页,都会发现,它的根部,都由素朴的线连缀、装订。即使再冰冷的段落,它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即使再暴戾的王朝,它的侧面都坐着一架忠厚的纺车,等着为它绾结。

在那些耕读的日子,稻香掺和着书香的日子,农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而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就这样,母亲们的手,世世代代摇着纺车,节奏温柔,动作稳重,使大起大落的历史,不至于晕眩和昏迷,而保持了正常的呼吸和匀称的心跳。

你见过纺车吗?你见过纺织的母亲吗?

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着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转上去,用力,到了高点,又转下来,回到起点;然后,又用力,再转上去。如此周而复始,如昼尽夜来,日沉月升,宇宙不息;如祖先去远,儿孙降临,姓氏绵延。

轮回着,复轮回着,就这样,纺车是一个得道的高人,向我们足不出户的母亲,讲授着天地人生的大学问。

想想,在八百年前,一千五百年前的更古远的深夜,天地睡了,王朝睡了,微明的烛光里,那弯腰摇动纺车的母亲,在静止的时光里,她一次次画着最生动的弧线,沿着她的手臂,一条长长的线,在无限延伸,将人间灯火和天上银河连接起来,将此时此刻和万古千秋连接起来;她的手臂覆盖了裸身的时间,于是,连传说里的天神都有了合身的衣裳。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纺线的神态。

她专注的眼神,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看着左手的棉芯被纺车一点点抽成白色的细线,稍不留意,线索拉断,又得从头再来。她看着棉一寸寸变成线,她目送着棉花不断地离开自己,变成线,变成布,变成衣服,变成生活的颜色和款式。于今想来,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

她庄重的姿势,同样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抽出丝线,气定神凝,面容安和。不同于虔敬,她并没有面对一个神灵或祖先,她面对的是棉和纺车,是生活本身,因此这庄重是对生活本身的尊敬,是对这劳作过程的尊敬。我母亲不是大家闺秀,并没有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但我的母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静时如佛,动时如仙,日常生活里有着自然而然的风度和礼仪,这是为什么?我只能说与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风情有关,也与纺车有关,与有节奏、有经纬的劳动有关。这种劳动不教唆人的贪心和轻狂,而让人变得知守常,懂规矩,有敬畏。如这纺车,有行有止,有动有静;如那棉花,由棉而线,由线而布,由布而衣,一生的路,都守着贞洁的情操和柔软的心意。 


                                  纺车声里寻文化根脉的恒久心跳——读李汉荣散文《纺车记忆》1



【读与评】

在工业文明的轰鸣声中回望,李汉荣先生笔下的纺车像一尾银鱼,在历史长河的深处闪烁着温润的光泽。《纺车记忆》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将这一平凡农具升华为承载文明密码的载体。当纺车“在文化的深海里占据着化石的位置”时,我们得以窥见:在文明的褶皱深处,总有些看似微末的器物,默默编织着民族的精神经纬。

一、转轮里的时空对话

纺车的转轮周而复始,恰似古老东方的哲学图腾。先生以诗性笔触描绘的纺车运动——“转上去,用力,到了高点,又转下来,回到起点”,暗合《周易》“无往不复”的循环之道。在“昼尽夜来,日沉月升”的永恒韵律中,纺车成为天地运行的微型剧场。母亲们摇动纺车的手臂,既丈量着棉花到布匹的物理距离,更丈量着人间烟火与永恒价值的心理距离。当棉线“将此时此刻和万古千秋连接起来”,平凡劳作便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哲学意蕴。

这种循环往复的劳作模式,塑造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正如纺车“有行有止,有动有静”的节奏,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知守常,懂规矩”的生存智慧。在改朝换代的兵戈声中,纺车声始终如河流般绵延,证明着文化生命力的真正源泉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民间持之以恒的日常坚守。

二、经纬间的文明叙事

先生将母亲纺线的过程,升华为编织文明经纬的史诗。当棉芯被“抽成白色的细线”,看似简单的物理变化,实则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仪式。“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这句充满张力的隐喻,揭示出文明传承的本质: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千万双母亲的手,在光阴深处编织出的精神网络。

这种传承具有惊人的韧性。文中“被打断但不会终止”的纺车声,恰似文明传承的密码:即便遭遇“雷电”与“暴君”的摧折,只要民间仍保留着对生活本真的敬畏,文化血脉就不会断绝。母亲们“气定神凝”的劳作姿态,正是对浮躁时代的最好回应——在快与慢的辩证中,守持生命的本真节奏。

三、棉线中的现代启示

在机器纺织取代手工劳作的今天,重读纺车记忆别具深意。流水线生产的布料虽规整光洁,却失去了手织布特有的温度与呼吸。这种消逝不仅是技艺的断层,更是文化记忆的流失。当我们惊叹于“母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的风度时,应当意识到:这种气质源自“有节奏、有经纬的劳动”对人格的塑造。

纺车精神对现代人的启示,在于重建与生活的本真联系。在“贪心与轻狂”泛滥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从传统劳作中汲取“贞洁的情操和柔软的心意”。保护纺车这样的文化记忆,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为漂泊的现代心灵寻找锚点,让文明在创新中保持根本的生命力。

站在文明传承的十字路口回望,纺车的嗡鸣依然清晰可辨。它不仅诉说着过往的温暖记忆,更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将那些“素朴的线”编织进现代生活的肌理。当机器与手工、传统与现代达成新的和解,纺车声里蕴藏的文明密码,终将在新的时空维度中续写永恒。那些母亲们画出的生命弧线,将永远连接着人间灯火与天上银河,见证着文明根脉的生生不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