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重量与时代的温度——读李佳俊散文《访修缮后的布达拉宫》
标签:
读书 |

访修缮后的布达拉宫
巧夺天工的古建筑
假若从松赞干布修建先进批房屋算起,布达拉宫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以后,历代达赖喇嘛又曾经多次修筑。五世达赖喇嘛和十三世达赖喇嘛,更是大兴土木,各自经营了好几十年,才具有了现在的规模。当时藏族工人从事这样大规模的建筑物,既没有钢筋水泥,也没有起重机,仅凭着双手,一石一木地砌成十三层大楼,从房顶到山脚步,共有三百米高,总共有万多间房屋子,这真是建筑上的奇迹!
古宫春色
一个初春的早晨,我在藏族朋友班觉的引导下,登临普陀山,访问了巍峨的布达拉宫。刚巧碰上布达拉宫完成了二十五年较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工程。相关人士和工人们三个多月辛勤劳动,使这座古老的宫殿焕然一新,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了。宫殿正面重新涂上了红色油漆,而那曲折悠长的护墙,则被粉刷得雪白。数以千计的窗口换上了玻璃或崭新的窗帘。春风吹动挂铃,很远很远就可听到那叮叮当当的响声。
我们在半山腰的斜坡上停住了脚步,准备缓缓气再走。班觉指着南边的两垛护墙说,从前这里的墙已经坍塌了,上布达拉宫时,右边是直矗云霄的宫殿,左边是几十丈的悬岩,真有点叫人胆颤心悸。而今,护墙已经补修,与其他护墙一式一色。这垛护墙是从山脚砌起来的,因为过去的墙脚已不稳固,必须完全拆除,几十个工人砌了两个多月才完工。在沿途的墙壁上,我们不时看到一些精美的雕塑,彩色斑谰,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鲜艳夺目的壁画
进入左侧大门,骤然看到四幅巨大的武士画像,有的手执武器,杀气腾腾;有的拔动琵琶,蔼然可亲。藏语叫它们为“吉钦日席”,其形象与内地寺庙门口的四大金刚十分相似。在布达拉宫内许多花岗石的墙壁上,在大小经堂和灵塔殿四周,都描绘有许多佛教故事和历世达赖喇嘛的生平事略,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这些壁画既富有高原豪放朴质的风格,又具有浓厚的中国线条画的色彩。据说,五世达赖喇嘛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到北京觐见清朝皇帝的时候,都带着画师同行。布达拉宫的壁画中,有华北平原的田园风光,有北京颐和园的景色,有慈禧太后的画像……。这些壁画是藏族人民的艺术宝库,是藏汉两族人民传统友谊的历史见证。在这次修缮过程中,政府特地请来中匠重机关报修整,远远望去鲜艳夺目,令人流连忘返。
著名的佛殿和古老房子
我们在迂回的房廊和宽敞的殿宇间穿来穿去来到了布达拉宫帕巴鲁库学热的佛殿。这是来布达拉宫朝佛、参观的人所必到之地。我们登上扶梯,看见帕鲁库学热的铜质铸像高不过一米,两眼炯炯有神,凝视着门外来往的行人。大殿里有许多木质柱子都在较近用红色氆氇包裹起来,既可防腐,又显得分外庄严肃穆。
帕巴鲁库学热佛殿的右下方有一个石洞。布达拉宫的一万多间房舍中,可以断定为松赞干布时期修建的就只存下这一间了。我们走进去,借助于酥油灯的光亮,看到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他们盘腿并肩而坐。脚下是一个可以放两口锅的“老虎灶”,据说是文成公主煮饭用的。它历经了一千多个春秋,仍然完好无缺。
金光闪烁的灵塔
在布达拉宫的中心,在较高的几层楼上,金光闪烁,珠玉满目,是历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所在。自从五世达赖喇嘛迁居布达拉宫以后,历世达赖喇嘛的遗骨都供奉在这里——只有六世达赖喇嘛他洋甲措埋葬在青海湖边。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较为壮观,共有五层楼高。整个塔身都用金皮包裹。一本藏文史书上记载:建这座灵塔时,共搜集了十一万九千零八十二两黄金。五世达赖喇嘛到北京朝见,清朝皇帝先后赏赐了他一百零三品金子,三十七个金曼扎拉(曼扎拉是一种类似香炉的祭器),三十个金盘和一个金斗也被熔进了这座灵塔。灵塔里,除五世达赖喇嘛的遗体以外,还有一千三百七十克(一克相当于二十八市斤)青稞和麦。其它,如酥油、茶叶、檀香木、绸缎、宝石和经书也不计其数。在金塔的四周,缀满了五光十色的珍珠、翡翠、玛瑙和珊瑚,数以千计。这八座灵塔就其历史价值来说,实在是极其珍贵的。
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由于年久失修,楼顶已快倒塌了,窗帘也已破旧裉色。较近,政府调拔了能工巧匠把较高的一层拆除,换了新栋梁,按原来的式样重新修了一次。顶上安装了玻璃,灵塔殿周围挂上了新围幔。在施工当中,金塔和周围的珠玉、宝石没有损害分毫,真令人惊叹不绝。
四周景色新
后来,我们爬上了布达拉宫的顶端,俯瞰全市。拉萨古城的栉比鳞次的庙宇、商店和民房,以及郊区的一些新建筑群,清晰可辩。大道貌岸然上车水马龙。人们披着五颜六色的藏装向八角街头的大照寺拥去。那里钏鼓长鸣,佛号呜呜,一年一度的传召大会正在进行。拉萨河两岸的田野上,农民们正在兴修水利,迎接春耕。
春风送暖,江湖解冻。古老的布达拉宫在阳光照耀中,变得越发雄伟、壮丽!
(选自《中国现代名家写景美文》)

【读与评】
站在拉萨的街头仰望布达拉宫,这座矗立于红山之巅的宏伟建筑群,不仅是藏地天空下最壮丽的人文景观,更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与金顶上的厚重史书。李佳俊先生的散文《访修缮后的布达拉宫》以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感受这座千年宫殿在修缮后焕发的新生。文章不仅记录了建筑修缮的技术细节,更在无形中揭示了文化遗产保护中“修旧如旧”的深刻哲学——如何在保留历史重量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的温度。
布达拉宫的建筑本身就是一曲凝固的史诗。从松赞干布时期的初建,到五世达赖喇嘛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大规模扩建,这座没有钢筋水泥的古老建筑群,全凭藏族工匠的双手,“一石一木地砌成十三层大楼”。先生用“建筑上的奇迹”来形容这一壮举,绝非夸张。当我们了解到布达拉宫拥有“一万多间房屋”,从山脚到金顶高达三百米,便不难想象这需要怎样的集体智慧与技术传承。在修缮过程中,工人们面对坍塌的护墙,不是简单修补,而是从根基重建,“几十个工人砌了两个多月才完工”。这种对建筑本体的尊重,正是文化遗产保护最朴素的真谛——不是将其凝固在某个历史时刻的标本,而是延续其作为活态建筑的生命力。
壁画艺术是布达拉宫的灵魂所在,也是藏汉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文章中描绘的“吉钦日席”武士画像、花岗石墙壁上的佛教故事、历代达赖喇嘛生平事略,构成了一个绚丽的视觉史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壁画中不仅有高原特色的豪放风格,还包含了“华北平原的田园风光”、“北京颐和园的景色”甚至“慈禧太后的画像”。这些艺术元素跟随五世达赖喇嘛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北京之行被带回西藏,成为“藏汉两族人民传统友谊的历史见证”。修缮过程中,政府“特地请来工匠重新修整”这些壁画,使其“鲜艳夺目”,这种对多元文化价值的珍视与保护,体现了文化遗产作为民族记忆载体的深远意义。
灵塔作为藏传佛教神圣性的物质载体,在布达拉宫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先生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为例,详细描述了其建筑规模与珍贵藏品——“十一万九千零八十二两黄金”包裹的塔身,“一千三百七十克青稞和麦”以及不计其数的珍宝。这些数字背后,是藏传佛教独特的生死观与物质文化。修缮团队面对年久失修的灵塔殿,采取了极为审慎的态度:“较高的一层拆除,换了新栋梁,按原来的式样重新修了一次”,而“金塔和周围的珠玉、宝石没有损害分毫”。这种既尊重宗教神圣性又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平衡艺术,正是文化遗产保护中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站在修缮后的布达拉宫顶端俯瞰拉萨全景,先生看到的是一幅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画卷——“栉比鳞次的庙宇、商店和民房”与“郊区的新建筑群”并存,“钏鼓长鸣”的宗教活动与“兴修水利”的生产建设同步。这一景象恰是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最深刻的文化隐喻:真正的保护不是将文化遗产隔离在现代生活之外,而是让其成为当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春风送暖,江湖解冻”之时,古老的布达拉宫在阳光下越发雄伟壮丽,这一意象生动地诠释了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永恒价值。
布达拉宫的修缮启示我们,文化遗产保护本质上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既要听懂石头诉说的古老故事,又要用当代语言为其续写新篇。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技术是基础,文化理解是关键,而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则是根本出发点。当藏族工匠的古老技艺与现代保护科学相遇,当宗教神圣性与公众文化权利得到平衡,布达拉宫这样的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先生的文章记录了一次建筑修缮,却在不经意间揭示了文化传承的深层逻辑——唯有在历史重量与时代温度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文明的火种才能长明不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