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意与哲思的交融——读李汉荣散文《纺车记忆》2

(2025-11-03 06:14:16)
标签:

读书

                                  诗意与哲思的交融——读李汉荣散文《纺车记忆》2


纺车记忆 李汉荣

 

在《辞海》的深处有它的芳名和生平,还有附图,说明它的结构、部件名称及功能。我从它的身边刚一转身,它已被潮水卷走,只在文化的深海里,占据着一个小小的、化石的位置。

然而在深远的天空下,古中国世世代代的生活,都有纺车摇动、旋转的身影。它嗡嗡的声音,混合着蚕的声音、鸡叫的声音、檐滴的声音、家燕筑巢的声音、狗吠的声音,有时混合着远处兵戈的声音、杀伐的声音,而当新桃换了旧符,江山易主,受惊的人们回过神来,忽然听见,有一种声音仍那样平和、缓慢、均匀。它偶尔被打断,但不会终止,天上的雷电,地上的暴君,都很短暂,只有一种声音如河流般绵延着涌动,听听,这是纺车的声音,在无数个角落响起:嗡嗡嗡,嗡嗡嗡……

历史纵有千万页厚,无穷厚,你随意打开一页,都会发现,它的根部,都由素朴的线连缀、装订。即使再冰冷的段落,它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即使再暴戾的王朝,它的侧面都坐着一架忠厚的纺车,等着为它绾结。

在那些耕读的日子,稻香掺和着书香的日子,农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而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就这样,母亲们的手,世世代代摇着纺车,节奏温柔,动作稳重,使大起大落的历史,不至于晕眩和昏迷,而保持了正常的呼吸和匀称的心跳。

你见过纺车吗?你见过纺织的母亲吗?

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着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转上去,用力,到了高点,又转下来,回到起点;然后,又用力,再转上去。如此周而复始,如昼尽夜来,日沉月升,宇宙不息;如祖先去远,儿孙降临,姓氏绵延。

轮回着,复轮回着,就这样,纺车是一个得道的高人,向我们足不出户的母亲,讲授着天地人生的大学问。

想想,在八百年前,一千五百年前的更古远的深夜,天地睡了,王朝睡了,微明的烛光里,那弯腰摇动纺车的母亲,在静止的时光里,她一次次画着最生动的弧线,沿着她的手臂,一条长长的线,在无限延伸,将人间灯火和天上银河连接起来,将此时此刻和万古千秋连接起来;她的手臂覆盖了裸身的时间,于是,连传说里的天神都有了合身的衣裳。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纺线的神态。

她专注的眼神,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看着左手的棉芯被纺车一点点抽成白色的细线,稍不留意,线索拉断,又得从头再来。她看着棉一寸寸变成线,她目送着棉花不断地离开自己,变成线,变成布,变成衣服,变成生活的颜色和款式。于今想来,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

她庄重的姿势,同样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抽出丝线,气定神凝,面容安和。不同于虔敬,她并没有面对一个神灵或祖先,她面对的是棉和纺车,是生活本身,因此这庄重是对生活本身的尊敬,是对这劳作过程的尊敬。我母亲不是大家闺秀,并没有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但我的母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静时如佛,动时如仙,日常生活里有着自然而然的风度和礼仪,这是为什么?我只能说与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风情有关,也与纺车有关,与有节奏、有经纬的劳动有关。这种劳动不教唆人的贪心和轻狂,而让人变得知守常,懂规矩,有敬畏。如这纺车,有行有止,有动有静;如那棉花,由棉而线,由线而布,由布而衣,一生的路,都守着贞洁的情操和柔软的心意。

 


                                  诗意与哲思的交融——读李汉荣散文《纺车记忆》2




【读与评】

李汉荣先生的散文《纺车记忆》选自《散文》20076期,原文总题是《凝视,母亲用过的……》。它分为四个部分,即《纺车记忆》、《顶针:一生的戒指》、《银手镯:乡村的华丽》、《贝壳发簪:秘密海潮》。

《纺车记忆》以传统纺车为叙事支点,将日常器物升华为文化图腾,在历史长河与生命哲思的交织中,构建出了一曲深沉隽永的文明礼赞。他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将纺车从物质存在转化为精神符号,展现出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刻洞察。我试从意象构建、时空叙事与语言张力三个维度,探析其写作特色。

一、意象的多元拓殖:从器物到文明密码

纺车在文中呈现出多层次的象征意蕴。它既是农耕文明的物质见证——“古中国世世代代的生活,都有纺车摇动、旋转的身影”,又是历史进程的隐喻载体——“即使再暴戾的王朝,它的侧面都坐着一架忠厚的纺车”。先生以超现实的想象力,赋予纺车连接天地时空的魔力:母亲纺线时“将人间灯火和天上银河连接起来”,棉线成为贯通古今的文明脐带。这种意象的延展突破了物理属性的局限,使纺车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活态符号。

在历史维度上,先生创造性地将“经线纬线”与历史经纬相勾连。母亲抽丝的动作被阐释为“织就历史经纬”的文明创造,纺车的往复运动对应着“日沉月升”的宇宙节律。这种意象的哲学转化,使日常生活获得了史诗般的庄严感,展现出先生对器物精神性的深度开掘。

二、时空的折叠叙事:微观与宏观的共振

文本展现出独特的时空折叠艺术。在时间轴上,八千年的文明史被浓缩进纺车的“周而复始”中,“八百年前,一千五百年前的更古远的深夜与当下场景在纺车声中重叠。空间维度上,农家庭院与历史长河、人间灯火与天上银河形成镜像结构。这种时空的并置处理,使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具体劳作转化为永恒仪式。

先生采用“历史蒙太奇”手法,将不同时空的画面并置呈现:蚕声与兵戈、檐滴与杀伐在纺车声中交响。这种叙事策略打破了线性时序,让读者在时空碎片中感知文明传承的韧性。当“新桃换旧符”的王朝更迭如潮水退去,纺车的嗡嗡声却始终如河流绵延,形成历史浮沉与文化根性的强烈对照。

这部纺车包含了深奥天道行的规律:“一上一下”,暗含日沉月升的原理,又隐含生死交替、子孙延绵的人世学问。母亲的纺车声,讲述的是天地人世的大学问、大智慧、大哲学。“天地睡了”那是黑暗的降临;“王朝睡了”那是闭关自守。当西方的蒸汽机带着纺车隆隆作响时,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还保持手工纺车的“嗡、嗡、嗡”。然而,中国母亲们纺线时所画的弧线,是最生动、最美妙、最富情致的。它将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灯火连接,母亲们的爱,温暖了子孙,,温暖了“裸身的时间”,也温暖了“衣服裹着的历史”,甚至让“赤身的天神”们也有合身的衣服可穿。

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构筑了一座耸入天际的母爱的纪念碑、

三、语言的张力美学:诗意与哲思的交融

文本语言呈现出独特的张力结构。在修辞层面,先生将具象描写与抽象思辨熔铸一体:母亲抽丝是“在静止的时光里画着最生动的弧线”,棉线延伸成为“贞洁的情操和柔软的心意”。这种虚实相生的表达,使日常场景焕发出形而上的光彩。比喻系统更是匠心独运:纺车运转如“天道运行”,母亲“静时如佛,动时如仙”,将劳动美学推向宗教仪式的崇高境界。

语言节奏与内容主题形成深层契合。长句如纺车抽丝般绵延不绝,“嗡嗡嗡,嗡嗡嗡……”的拟声词反复出现,模拟出纺车运转的永恒韵律。而“转上去,用力,到了高点,又转下来的短句排列,则与劳动动作形成同构对应。这种音义共振的语言设计,使文本本身成为纺车文化的声学载体。

在当代机械轰鸣中,《纺车记忆》以诗性之笔重构了传统器物的精神谱系。先生通过意象的层叠转化、时空的折叠叙事与语言的张力构建,完成了对农耕文明的诗学致敬。这种写作实践不仅复活了文化记忆,更启示我们:真正的传统不在博物馆的展柜中,而在那些“将此时此刻和万古千秋连接起来”的永恒瞬间里。纺车的嗡嗡声穿越时空,最终成为文明基因的永恒心跳。

从“纺车看“历史,从“历史”看“母亲”。先生这一“凝视”,便“落笔惊风雷,诗成泣鬼神”,由表(纺车)及里(历史的内涵),又由里(历史的内涵)及表(凝练的语言)。其丰厚的意蕴,用普通的汉字来承载,做到“句不可削”,“字不可减”。足以见得,先生之文意蕴丰厚,笔力刚健,文字老道,语浅而意深,言近而旨远,堪称是当代佳作,后世之典范——他把当代的“文化散文”推向历史的极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