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时间的长河中,与永恒对话——读王充闾散文《洞天遐想》

(2025-09-19 05:28:15)
标签:

读书

                                    在时间的长河中,与永恒对话——读王充闾散文《洞天遐想》


洞天遐想 王充闾

 

走进幽邃奇崛的洞口,逐级而下,光怪陆离的景观、起伏波动的光影,织就一条花光照眼的金丝毯。在移步换形的游观中,我捕捉着电光石火般的灵感,勾勒、点染足之所经、目之所见、心之所思的般般景象。  

记得著名评论家、散文家冯牧写过这样一首诗:“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琅嬛胜地,瑶池仙境,洞天灵府,都是想象中的奇境,人间未曾见。冯先生竟然说,这里就是。对于织金洞,这应该是至高无上的评赞了。那么,是不是“虚誉”呢?没听谁这么指责过。

本来是身临其境,亲历实游,我却进入了一种心灵体验的梦幻世界。仿佛乘坐一辆鎏金缀彩的马车,披着淡月,碾着花毡,载着晚钟摇动的黄昏,叮咚作响地驶过。迎面泛起层层暮色,像一池涟漪微动的澄波。这使我想起古诗中常见的“暝色”。看去确也有如飞烟缭绕,岩际薄云,只是并无出现于诗仙、诗圣笔下的如花美眷的“楼上愁”,群鸟乱啼中的“独归客”。这里多的是览胜寻幽的四海游人。而我,在这瑰丽的景色、迷蒙的意境之中,焙制着浓酽的幽思。我对着造型奇特的塔林、虹桥、石幔、剑峰出神,不期然地同亿万年前的时间老人打了个照面。弄不清楚,是自身闯入了如诗如画的仙乡奇境,还是如诗如画的仙乡奇境源于自身的幻视。四周浓洌的寂静,让我感知那由五彩缤纷的现实与神奇诡异的畅想交织而成的清氛。

“欢迎来到‘多彩贵州’的织金洞!”导游小姐充满热情的话语将我从虚无缥缈的幻境中拉出。从解说词中了解到,织金洞拥有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岩溶系统。洞道纵横交错、石峰四布,古生物化石遗迹、地层岩石遗迹和构造遗迹等,共同构成了以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等为核心,集雄伟、典型、优美于一体的高原喀斯特地貌景观。织金洞不仅具有很高的旅游、美学价值,而且于研究中国的古地理、古气象学等都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它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

使我心旌摇荡,感到“名下无虚”的,是那些光怪陆离、变幻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异景观。这里的迎宾厅极为阔大,由于内蕴丰富,多姿多彩,毫无空旷之感;厅顶有圆形天窗,阳光可直射洞底,窗沿水珠串串滴落,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撒下千万枚金钱;侧壁小厅高耸的钟乳石,形如核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云;厅内还有圆形水塘,塘边伫立,可观看其中的如林石笋和洞窗倒影。

且看美艳天成、凌空高耸的石笋“银雨树”,酷似象牙雕刻的玲珑塔。游人只需驻足片刻,即可洞观十多万年的造化神工,领略“瞬间—永恒”的奥蕴:早期,洞顶滴水形成一个个滴盘,滴盘重叠,成为塔状石笋;后来,滴水又缓慢流淌,下部经过溶蚀,被分割成松球状石笋;最后,顶部的水又使叶片形成瓣状石笋。神奇的是,滴水线的位置一直没有变迁,且水量恒定,始终如一。国际洞穴联合会原主席福特说,“银雨树”是他见过的最好的洞中碳酸钙沉积状态。我国地质学专家孙大光说:“把‘银雨树’称为国宝还不够,应称之为球宝——地球之宝,无价之宝。”  

穿过高低错落的钟乳石林,沿着蜿蜒的路径,渐行渐远渐深,所见也愈发新奇绚丽,诸如气势磅礴、仪态万方的“金塔林”,百态纷呈、玲珑剔透的“卷曲石”,仙气氤氲、红光折射的“铁山云雾”,凌空高爽、玄邈幽深的“广寒宫”、“灵霄殿”,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普贤骑象”、“婆媳情深”……实难一一缕述。

有纪游文章深得此中妙谛,这样描画:“织金洞顶棚、洞壁和洞底形成的空间,一会儿锥形,一会儿弯形,一会儿矩形,一会儿方形,呈现出目不暇接的生动多变。已开放的6.6公里长的洞腔,时长而深幽莫测,时短而明快简练;时高如朗朗夜空,时低而手可触顶;时宽如茫茫原野,时窄如山谷幽径;时大如苍穹,时小如华盖;时急迫如刀枪怒发,时和缓如信步田园;时险陡如攀蜀道,时平坦如履平沙;时静如禅佛仙界,时动如海浪排空,虎啸山河,龙揽九天,雷霆千钧,狂飙万丈。”  

大自然天造地设,造物主鬼斧神工,面对这奇幻莫测的旷世奇观,那种意出尘外、妙绪缤纷的想象力都无从发挥了。想象力同梦境有些相似,是愿望的达成、缺憾的补偿。当眼前的景观应有尽有,想象就成为多余的了。 


                                    在时间的长河中,与永恒对话——读王充闾散文《洞天遐想》



【读与评】

走进王充闾先生笔下的织金洞,仿佛踏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冥想。那些倒悬的钟乳石与攀援的石笋,不再是冰冷的地质构造,而是被文字赋予了灵魂的时空信使。在光与影的交错中,在现实与幻境的罅隙里,先生用一支灵动的笔,将一场洞穴之旅升华为对永恒命题的叩问。

一、地质褶皱中的时间密码

当先生驻足于“银雨树”前,洞顶滴落的水珠瞬间化作时间的刻度。“十多万年的造化神工”凝聚在石笋的每一道纹路里,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层层叠加的彩绘——每个时代都在前人的痕迹上续写自己的篇章。地质学家看到的或许是碳酸钙沉积的速率,但先生捕捉到了更动人的隐喻:那些永不停歇的滴水,恰似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接力。福特教授赞叹的“最好沉积状态”,何尝不是对文明传承最诗意的注解?在这个加速狂奔的时代,织金洞的钟乳石以万年为单位缓慢生长,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永恒从不需要追赶时间。

二、虚实相生的精神原乡

“弄不清楚是自身闯入仙乡奇境,还是仙乡奇境源于自身幻视”,这种主客交融的恍惚感,恰是东方美学的精髓所在。洞顶天窗洒落的金钱雨,既是对“洞天福地”道家想象的现实映照,也暗合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入口意象。当导游的解说将先生拉回现实,我们突然意识到:所有的仙境传说,不过是人类将现实景观投射到想象幕布上的光影。那些被称为“金塔林”“广寒宫”的景致,既是地质运动的杰作,也是集体潜意识塑造的文化符号。正如博尔赫斯所说:“镜子与交媾都是污秽的,因为它们使人口增殖”,命名与想象同样具有创世的力量。

三、有限肉身与无限时空的对视

在“浓洌的寂静”中与“亿万年前的时间老人打了个照面”,这惊心动魄的瞬间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困境。蜿蜒6.6公里的洞腔,时而“朗朗夜空”时而“山谷幽径”的空间变幻,恰似压缩的时空隧道。当先生行走在“雷霆千钧”与“信步田园”交替的洞府中,肉身的渺小与精神的浩渺形成奇妙张力。这让我想起帕斯卡尔的芦苇之喻:脆弱如我们,却因思想而囊括宇宙。那些被赞为“地球之宝”的沉积岩,既是造物主随意掷下的骰子,也是人类认知永恒的棱镜。

走出织金洞的幽深,带走的不仅是视网膜上残留的斑斓光影,更是一种重新校准的时空观。在这个数字技术可以压缩时空的时代,王充闾的文字提醒我们:真正的永恒不在服务器的数据流里,而在水滴与岩壁亿万年的对话中。当游客们忙着用镜头定格奇观时,那些沉默的钟乳石依然在以自己的节奏生长——它们不在乎是否被看见,只是笃定地完成着与时间的古老契约。这种超越人类纪的从容,或许才是对抗存在焦虑的终极答案。在这个意义上,每个深入洞穴的旅人,都是在重演柏拉图洞寓中的觉醒:当我们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用地质纪年的尺度凝视着我们的须臾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