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植物的文化史诗——读赵建国散文《雕菰滋味长》

标签:
读书 |

雕菰滋味长
雕菰与茭白同根同源,都从菰而来。春江水暖,经过一个冬天的酝酿,潜藏在水边地下的菰慢慢探出水面,在温润和煦的春风里,不断抽芽,排布水边,一簇簇,迎风摇曳。
夏季至秋季,菰迎来收获。形成茭白还是雕菰,全看环境。菰顺利拔节抽穗,顶部开出紫红色的小花,孕成紫黑色的米粒,即雕菰,又名雕胡;被真菌寄生,菰的茎秆底部就会膨大变异成纺锤形的茭白。
历史上有一段时间,雕菰曾作为主粮存在。《周礼·天官·膳夫》说:“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这六谷中,便包括当时被称为苽的雕菰米。后来到了唐宋,人口不断增长,菰米由于产量不高,无法满足大规模需求,慢慢不再作为主粮。
雕菰香滑,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人在诗中多有赞叹。“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中就有雕菰。李白借宿农家,看到雕菰饭,想起当年漂母对韩信的接济。诗句温暖朴素,一改诗仙浪漫豪放的风格。“波漂菰米沉云黑”,“滑忆雕胡饭”,杜甫之于雕菰的回忆则比较写实,雕菰饭色泽黑亮,口感丝滑,美味可口。
雕菰难种,西汉会稽人顾翱却因此成名。《西京杂记》记载,因为母亲爱吃雕菰米饭,顾翱常常带着子女去河边采撷,后来甚至在太湖边上种植雕菰。他通过疏水流、除杂草、勤看护等办法,使以往靠天收的雕菰“每有嬴储”,雕菰因此有了孝亲的意味。公元737年,王维送别孟浩然返乡,便以顾翱种菰、慈母盼归等典故劝慰好友,写下了“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的诗句,更加丰富了雕菰内涵。
嗜好雕菰的还有清代焦循。扬州城北二十公里外的黄珏,附近北湖“绵亘百余里”,河网交织,湖荡密布,尤其适宜雕菰生长。生于斯长于斯数十年,焦循家不远处就有名为雕菰淘的河畔,春天,菰草长满河边,秋天,雕菰压弯禾腰。
焦循少年好学,长大后博学多才,仕途却一直难以如愿。嘉庆六年(1801年),38岁的焦循终于考中举人,次年应试礼部依然不第,便返乡侍奉母亲,此后决意不再入仕,一门心思研究学问。
47岁那年,长期经济困顿的焦循用参加《扬州府志》纂修得来的酬金,在教书的半九书塾旁兴建了一座结构简陋、四面置窗的二层小楼,楼内,贮生平著述草稿和书籍;楼外,有柘篱亭馆、红薇翠竹。在楼上,远眺风帆出没,近听渔歌牧唱。焦循将此楼视为身心栖息之所,命名雕菰楼。
雕菰楼的命名,焦循颇为用心,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写道:“盖循之志,以雕菰淘为埋骨之所,而魂气即归此楼,即以‘雕菰’名之是淘是楼。”他更在《霜天晓角·半九书塾八咏》为题的一组词中写道:“春蚕自裹,有地理藏我。我有心肝欧出,却何地,将渠妥?学天随像么?学文泉冢么?起千小楼由贮,也唤做,雕菰可。”既然不能治国平天下,那就读书修身齐家,恳切之情,溢于言表。
雕菰楼建好后,焦循深居简出,足不入城,婉拒一切应酬。“读书著书恒在楼”,在人生最后的十余年,他潜心学问,雕菰自此更蕴含了书香。

【读与评】
读赵建国先生的散文《雕菰滋味长》,江南水泽的涟漪中一株菰草悄然挺立的影子浮现在眼前。它既是《周礼》中与稻粱并称的“六谷”之一,也是焦循笔下寄托文人风骨的“雕菰楼”;既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又凝结着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谱。这株寻常水草,在历史长河中生长出远超其物理形态的文化根系,将自然、历史与人文编织成一张精妙的网。
雕菰与茭白的命运分野,恰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动注脚。当菰草遭遇黑粉菌的侵袭,茎秆便膨大成为鲜嫩的茭白;若得天地眷顾顺利抽穗,则孕育出紫黑色的雕菰米。这种自然选择下的形态嬗变,暗合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物我相宜”的智慧。顾翱在太湖畔种菰的故事,正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典范:他通过疏浚水流、清除杂草,既顺应了菰草的生长规律,又以人力弥补自然之不足,最终让野生菰草“每有嬴储”,成就了一段“孝亲”佳话。这种对自然的适度干预,恰是农耕文明“尽物之性”的生动实践。
雕菰米从主粮到文化符号的嬗变,勾勒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轨迹。当唐宋时期人口激增,产量低下的雕菰米黯然退出主食行列,却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获得了重生。李白笔下“月光明素盘”的雕胡饭,杜甫诗中“波漂菰米沉云黑”的意象,都超越了食物的物质属性,升华为诗意栖居的象征。这种转化折射出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化生存智慧——当物质需求无法满足时,精神世界便成为安顿心灵的田园。苏东坡“雪沫乳花浮午盏”的闲适,陆游“滑忆雕胡饭”的追怀,都在饮食风物中寄托着超越世俗的生命情调。
焦循筑造雕菰楼的抉择,堪称传统文人的精神寓言。这位科举失意的学者,将毕生著述藏于雕菰楼中,在“风帆出没,渔歌牧唱”间构筑起独立的精神王国。楼名“雕菰”,既是对故土风物的眷恋,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他在《霜天晓角》中写道“我有心肝欧出,却何地,将渠妥”,道出了士人“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存智慧。这座临水小楼,既是物理空间的书斋,更是精神世界的桃源,见证着传统文人在仕途困顿后,如何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三不朽”的价值追求。
当我们在现代超市的货架上看到真空包装的茭白时,或许很难想象这寻常蔬菜承载的文化重量。雕菰滋味之长,不仅在于其香滑口感,更在于它串联起的文化记忆。从《周礼》的礼制典章到李白的诗意人生,从顾翱的孝亲故事到焦循的精神突围,这株水草始终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舒展枝叶。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博物馆里的标本陈列,而在于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滋养当下的精神养分。在工业化浪潮席卷的今天,重读这段雕菰往事,或许能让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寻得一份“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的文化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