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实之间,寻觅精神的栖息地——读峻青散文《淀山湖之游》

(2025-09-07 04:45:16)
标签:

读书

                                虚实之间,寻觅精神的栖息地——读峻青散文《淀山湖之游》


淀山湖之游 峻青

  

  到过上海的人,都说上海的特点是商店多人多,而独独没有风景区。这话,如今不适宜了。

  现在,上海不但有了风景区,而且是非常美的风景区:位于上海西部郊区的淀山湖是其中之一个。

  淀山湖,是一个天然湖泊,它的面积有十万亩水面,有十二个杭州西湖那么大。

  本来,这儿就是一个风景幽美的所在,如今辟成了风景区,加以修建,就更加美丽了。

  特别是那儿正在修建的大观园,更是令人神往。现在,尽管那里的修建工程还远未完成,但却已经像阳春三月的鲜花吸引着无数蜂蝶一样,凡是到上海的中外游客,总要吸引到淀山湖这别有洞天的游览胜地来。

  别说外地的游人了,连我这个居住上海达三十年之久的人,自从听说定山湖在建大观园之后,也一直心向往之,渴望一睹为快。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晴和之日,我与几位好友一起结伴游览了淀山湖。

  这时,已是初冬季节了,但这江南的初冬,却宛如仲秋季节。田野间,棉稻虽已收割完毕,而菜蔬却依然是碧绿一片,青葱可爱。公路两边的树木,也依然是郁郁葱葱,苍翠茂盛。我们的汽车,在上海到青浦的柏油公路上飞驰前进,过了青浦县城不大一会儿,车窗的前右方,就出现了烟波浩渺的定山湖。这湖,像大海一样的碧蓝,也像大海一样的辽阔,纵目远望,水天一色,苍茫无际,只看见,点点渔帆,在水天交界处无声地移动着。而一个岛屿,散布在宽阔的湖面上,像一粒粒绿色的珍珠,撒落在碧蓝的翡翠玉盘上似的。那些岛屿上,树木葱茏,屋舍掩映,好一片田园风光,渔家景色。那湖面对岸,一排排红色或白色的楼房,隐隐绰绰地露出了茫茫的水平线。这些楼房像从水底钻出来似的,不禁使人想起了海市蜃楼……。

  空气也特别清新,一阵阵带有水腥气味的风给人有一种仿佛是身临海滨之感。

  我们在淀山湖风景区管理处门前下了车。

  管理处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淀山湖风景区的概况和它的建设规划。

  管理处所在地,是淀山湖风景区之一的杨舍。

  杨舍由十一个岛屿组成的,是目前的重点建设区,大观园,就建在杨舍地区。但是,大观园还只不过是这杨舍风景区的景致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管理处的同志告诉我们说:这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杨舍风景区,有十二景,这大观园,只是这十二景中的一景。那另外的几景是:绿湾垂钓、金雪飘香、碧水芳草、梅坞春浓、群芳争艳、女娲遗石、长街夜市、石城古风等。

  我们绕有兴味地游览了大观园。

  这大观园,目前正在修建之中,怡红院已经建成,正在粉刷房间。这是一个占地八百九十九平方米的古典建筑。它的西面紧临着淀山湖,那波光粼粼的湖水,轻轻地抚摸着院墙外面的草地。这儿特别幽静,从墙院里伸出枝丫的古树,仿佛在窥探着院外的行人。院内虽设有宝玉的书房,但我们都很难想象出这位痴情公子埋头读书的情景,倒是从墙头上向外窥望着的树枝,透露着深院内的寂寞。怡红院的前面,是贾母看戏的戏台。现在,这戏台已经建成,戏台两边的楹联,也已刻好漆好,是两行苍劲潇洒的楷书:

  辩忠奸不外人情天理;思果报即在目见耳闻。

  怡红院的东面,是潇湘馆,现在,这馆还未落成,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不断地从院落中传出来。我们进得馆来,但见院落里面,有十多个工人,正在玉石桥上,用铁锤和钻子敲打石头,那飞起来的石头粉末,像烟雾似的扑腾着,透过这烟雾,我看到了一张张汗水淋漓的脸。

  他们微笑着向我们点头,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啊,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在为社会、为游人创造着美。这些可敬的无名英雄们!……

  潇湘馆旁边,一片很大的竹林,长得非常茂密。我们沿着一条小径,走进了竹林,竹林里绿荫遍地,翠叶蔽天,一阵风吹来,响起了一片飒飒的声音,越发显得幽静。这情景,不禁使我们想起了那位多愁善感的潇湘妃子,在秋风阵阵的竹林深处,目送着天际的飞鸿,悲叹着身世的飘零,命运的乖张,在那杆杆青竹之上,酒下了斑斑的血泪。……

  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古典文学作品,影响如此之巨大,以至人们竟然根据曹雪芹在《红楼梦》这一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情节建起大观园来了;而无数的国内外游人也竟然兴致勃勃地到这里来游览起这出自虚构的风景来了,而且有的还浮想连翩,感慨系之。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在我国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中,根据民间传说或被夸张演绎了的神话故事而修建起来的景物,何止千万呢?而游览的人们,当他们游览时,心旷神怡乐在其中以外,又那个会追根究底地去查它的真正来历和虚实呢?

  管理处的同志告诉我们,在大观园的西南角上,还准备建造十二景之一的“女娲遗石”,根据女娲补天的传说,在这儿堆一块很大的石头,这石头,是表示当年女娲氏补天剩下来的,所以叫“女娲遗石”。而这“女娲遗石”之所以要建在大观园附近,就是因为贾宝玉生下来时口中衔下的那块通灵宝玉,是女娲补天的遗石。

  大观园外面,有一个叫“梅坞春浓”的景致。那里, 在一片宽阔的小丘陵地带,分布着五千多株梅树,这些梅树,有的是几十年的老树,树身苍劲,枝杆似铁,形态傲岸优美。每当春天三、四月间,梅花盛开季节,这儿就如烟似雪,一片粉白,阵阵幽香,飘荡至三、四里外,却也稀稀疏疏地绽出了几朵梅花,这花是淡绿色的是名贵的绿梅。花儿虽少,却也飘出了缕缕幽香。靠近湖边的梅树,把它那苍劲傲岸的树影,倒映在碧蓝的湖水止。微风起处,水波荡漾,树影摇曳,更给这淀山湖风景区平添了几分诗意。不由使人想起了古代诗人的咏诗诗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如此好的去处,难怪四面八方的人们,趋之若骛,争相游览了。

  结束了一天的淀山湖之游,虽然回到了上海闹市,那怡红院落,潇湘的竹林,那烟波浩渺,那暗香浮动的梅林……

  我高兴,上海能有这样一个去处,能给人们带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

  我更感谢那上千名建造这园林的工人们,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点点的汗水,给人们创造着美,创造着快乐。

想到这里,我的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潇湘馆白石桥上那叮叮当当的凿石锤声……

(选自《中国现代名家写景美文》) 


                                   虚实之间,寻觅精神的栖息地——读峻青散文《淀山湖之游》

                              

【读与评】

读峻青先生的散文《淀山湖之游》,恍若置身于那片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之中。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的不仅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胜景,更在虚实相生的意境中,叩击着现代人内心深处对精神栖所的渴求。这座以《红楼梦》为蓝本建造的大观园,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代人在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徘徊与思考。

一、文学意象的实体化: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当怡红院的粉墙黛瓦倒映在淀山湖的碧波之上,当潇湘馆的竹影婆娑在江南的烟雨之中,曹雪芹笔下的文学意象获得了物质形态的承载。这种将虚构场景实体化的尝试,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游客在青石板路上徘徊时,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贾宝玉的痴情,更是对古典文化的一次深度触摸。正如先生所言,人们明知大观园是“出自虚构的风景”,却依然愿意为之驻足沉思,这恰恰印证了文化记忆的永恒魅力。那些檐角飞翘的古典建筑,不仅是砖木结构的堆砌,更是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

二、劳动诗学的现代诠释:汗水浇筑的精神家园

在叮当作响的凿石声里,在工人挥汗如雨的身影中,先生敏锐捕捉到了美的另一重维度。当游客陶醉于“疏影横斜水清浅”的诗意时,那些无名建设者正在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编织着文化图景。这种劳动创造美的过程,恰似传统匠人精神的当代延续。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到现代园林的营造,中华民族始终相信“巧手可夺天工”的智慧。那些沾满石粉的面庞,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装,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无数双手在岁月长河中的接力。

三、都市丛林中的精神绿洲:寻找存在的诗意

在“商店多人多”的上海,淀山湖的出现犹如荒漠中的甘泉。当现代人在钢筋森林中日渐异化时,这片融合自然野趣与文化意蕴的所在,提供了暂避喧嚣的精神港湾。游客们在梅坞寻香、在绿湾垂钓的过程,实则是通过空间转换实现的心灵疗愈。这种需求恰恰暴露了现代性的深层困境: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反而更需要通过回归自然、对话传统来找寻存在的诗意。淀山湖的建造者们或许未曾想到,他们堆砌的不仅是砖石,更在水泥森林中搭建起通向精神原乡的桥梁。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淀山湖之游给予我们的启示远超旅游体验本身。它提醒着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转化,美的本质在于劳动创造,而现代人的救赎之路或许就藏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中。当夕阳将大观园的影子拉长,那些虚实交织的风景,终将在每个人的心湖投下永恒的涟漪。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让钢筋水泥有了温度,让匆忙的脚步有了驻足的理由,让漂泊的心灵找到了诗意栖居的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