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炊烟袅袅处,何处是归乡——读钱国宏散文《炊烟在乡土里歌唱》

(2025-07-21 05:04:14)
标签:

读书

                                  炊烟袅袅处,何处是归乡——读钱国宏散文《炊烟在乡土里歌唱》


炊烟在乡土里歌唱 钱国宏

 

到了乡下,浑身上下便像松劲儿的弹簧,骤然间放松了许多——因为有了炊烟的润泽。

前几日到乡下看望年迈的父母,赶至老家的村外时,已是黄昏时分了。未进村子,便遥遥地望见了村落上空懒散飘荡的炊烟。浓重的,似丹青妙手随意的泼墨;轻淡的,如浣纱姑娘信手放飞的一缕白纱。萦绕在村子的上空,萦绕在茂密却又稀疏的树冠之间。

炊烟,牵出了我多少美好的回忆啊!我生在农村,长在乡下。一年四季中,炊烟像永不凋谢的玫瑰,傲然开在庄户人的视野里、生活中。沐浴在炊烟中,我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一组组美好而又难忘的画面争相在眼前叠现:炊烟中,我挎着菜篮子去大地里剜野菜,不知名的鸟在树头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嫩黄的野花与婆婆丁、苦麻菜一起,生机勃勃地点缀着星期天的晌午;水田里,稻苗青青、渠水泠泠,空气里弥漫着水的清凉和花的馨香……

早晨,曙色熹微,小村的轮廓渐渐在淡淡的晨雾中清晰起来,一柱柱炊烟慵懒地织上天空。于是,刚刚睁开惺忪睡眼的小村便有了生机和灵气。在冉冉升起的酡红旭日中,狭窄的村巷,古朴的房舍,错落的树木,以及泄闸般涌出圈栏的牛羊,便都在灰蒙蒙的炊烟中,统统被诗意化了。故乡,也因此成了一帧水墨画,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正午,在放午学的村童们嘹亮的歌声中,炊烟又再一次爬上树梢。炊烟中,依稀可以望见健壮的村姑们在高高的豆角架和黄瓜架间寻觅,采摘着午日的菜肴。收音机里又传出了单田芳那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评书,骡马们拉着犁杖风尘仆仆地从垄间赶回来,闻着熟悉的炊烟的气息,它们在槽头时不时地打着响鼻。炊烟在无风的正午随心所欲地飘荡着,与灶间飘出的炒菜喷香气和锅铲叮当声一起,成为小村午日特有的旋律。

傍晚,天地间一片静穆。炊烟再次从烟囱里钻出来,恋恋不舍地在青麻和青稞间游移;牛羊们驮着落日的余晖再次涌进巷口;晚归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清脆的嗓音连同刚刚学会的儿歌,在乡间的小路上银币一般叮叮当当地跳跃;大人噙着烟斗,挽着裤角,披一身余晖荷锸款款而归;衣着朴素的村姑们鬓插野花,裹着麦香飘进村口;年迈的老婆婆在炊烟的映衬下,拄着拐杖守在大门外,等候晚归的儿女……

乡村的早晨,因炊烟而令人迷恋;

乡村的正午,因炊烟而令人流连;

乡村的傍晚,因炊煙而令人陶醉。

炊烟,是乡下女人在灶间孵化的梦,是乡下汉子放飞的鼾声,是乡下孩子嘴角溜出的童谣,是乡下老婆婆望归的真情……

有炊烟的日子是甜美、满足的日子,咋过、咋唱,都不过分,都不知足;

有炊烟的巷子是神秘、多情的巷子,咋走、咋看,都不过瘾,都不愿离开;

有炊烟的村落是真正的村落,咋描、咋画,都难显其中的灵性和韵味。

那灵性是骡马在槽头咀嚼余晖的悠闲,那韵味是竹杖叩击石板路的清亮跫音……

炊烟是乡村引以自豪的标志,炊烟更是村落的灵魂和旗帜。炊烟依附于村落,村落又呵护了炊烟;炊烟诠释了村落,村落又繁衍了炊烟。

缺少炊烟的乡下日子,孤独、落寞、苍白、无味;

拥有炊烟的乡下日子,激情、喜兴、浓烈、有神!

炊烟,是乡村这根笛管中吹奏出的一支最美的、最亮的、最响的、横亘古今的、形神毕肖的黄钟大吕! 


                                 炊烟袅袅处,何处是归乡——读钱国宏散文《炊烟在乡土里歌唱》



【读与评】

钱国宏先生笔下的炊烟,是缠绕在村庄上空的乡愁符号。清晨的慵懒、正午的恣意、黄昏的缠绵,缕缕青烟里升腾着农耕文明的体温,也编织着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乡愁图景。在机械化炊具取代柴火灶台的今天,这篇散文犹如一卷泛黄的水墨长卷,徐徐展开的不仅是记忆中的烟火气,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原乡的深情叩问。

一、炊烟:时间的刻度与生命的韵律

炊烟是乡村最古老的时钟,曙色熹微时与鸡鸣相和,正午烈阳下与蝉声共鸣,暮色四合时又与归鸟齐飞。先生用“丹青妙手随意的泼墨”与“浣纱姑娘信手放飞的白纱”这般灵动的比喻,将无形的炊烟化为可见的生命律动。晨雾中升起的炊烟唤醒沉睡的村庄,正午的炊烟裹挟着锅铲叮当的市井交响,暮色里的炊烟则化作母亲倚门翘首的剪影。这袅袅升腾的青烟,实则是农耕文明特有的时间美学——在日升月落中丈量生活,在春耕秋收里沉淀岁月。

二、炊烟:文明的脐带与人情的温度

在机械化尚未染指的年代,炊烟是乡村最温暖的生命印记。柴火灶台前,母亲将岁月熬煮成稠密的米粥,父亲把辛劳炙烤成金黄的锅贴。先生描绘的炊烟中,“乡下女人在灶间孵化的梦”与“竹杖叩击石板路的清亮跫音”交织成独特的乡村叙事。当炊烟裹挟着饭香漫过篱笆墙,左邻右舍便知该收工归家;当烟囱连续三日不见青烟,乡人们自会叩响门环探问安康。这种建立在炊烟之上的默契,构成了比血缘更绵长的乡土人情。

三、消逝的炊烟与现代性困境

当燃气灶取代柴火灶,当年轻人涌向城市,先生笔下的炊烟正逐渐淡出当代乡村的天际线。那些曾萦绕在炊烟里的童谣渐渐喑哑,守望在炊烟中的身影日益佝偻。我们获得了整洁的厨房,却失去了灶膛前传唱的故事;我们拥有了便捷的生活,却再难闻到柴火饭特有的焦香。这种消逝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更迭,更是人与土地、与传统、与记忆的深层断裂。当乡村的清晨不再有炊烟作伴,那些“诗意化的故乡记忆”终将成为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

站在城市化与乡土文明的十字路口,先生的炊烟飘荡成一面招魂的幡旗。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应让青砖黛瓦间的烟火气成为奢侈的怀旧符号。或许真正的进步,是让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并行不悖,让每个都市人的心中都能保有一缕炊烟——那是我们安顿乡愁的精神图腾,更是丈量文明温度的永恒坐标。当某天孩子们指着图画书问“什么是炊烟”时,但愿我们不必指着照片怅然若失,而是能牵起他们的手,走进某个依然飘着柴火香的村落,让新生的眼睛看见:原来人间烟火,本应这般温暖绵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