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堂之春·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读钟树梁散文《草堂之春》

(2025-06-25 04:50:21)
标签:

读书

                                  草堂之春·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读钟树梁散文《草堂之春》


草堂之春 钟树梁

 

  万里桥西一草堂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簇娟好静,雨邑红蕖冉冉香。”有谁读了这样的诗句而不引起对美好景物的喜爱呢?草堂是我国伟大诗人杜甫的故居,又有谁能不因为对诗人崇高品质的景仰而更增加对草堂的向往之情呢?千百年来,草堂在人们的心中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圣地;但在那长夜漫漫的时代里,草堂也饱阅沧桑,屡经兴废。它虽然经过几次修葺,布置确也幽雅,像联题咏也每有佳句,但小培补总抵不过大摧损,优美的文字也掩饰不了丑恶的现实,而只能增加游人的愤激之情。

  在解放前的一二十年内,在地方军阀的统治和骚扰之下,草堂真是憔悴、雕残、遍体鳞伤到目不忍睹。那时,草堂经常驻扎着旧军队,或作为有“伤”无“医”的“伤兵医院”,呻吟噪闹,芜秽不堪。工部词、诗史堂已成为鸽子的幽居和几匹病马的栖息之所,马粪狼藉,鸽毛乱抛。房屋多已坍塌,花树也摧残殆尽,只有残余的几株梅树在春光暗淡、蔓草凄凉之中很不调和地放出了几朵寒花。一抬头望见隔壁某氏的别墅,那怒蕊繁枝,重楼高阁,真要压倒草堂的矮墙,而对穷生穷死的诗人挪揄不少。“诗史”,“诗圣”,在某些人的眼里,端的能值几文钱!

  诗人不仅无灵保护自己的草堂,就连他的身躯也无以自保,诗人的塑像遭受风吹雨打而臂断肢残。后来有一个好心肠的和尚,实在看不过去了,才用一些稻草把他的塑像从头盖住,使他眼不见,心不烦。

  但是诗人“穷年忧黎元”的眼睛是遮盖不住的,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万里桥西一草堂”也随之而得到了新生,诗人也刮目而观今世了!

  解放后不久,人民政府初步医治了草堂的创伤,并使它更加神采焕发,成为劳动人民休息游览之所。后来又决定在这里建立“杜甫纪念馆”。几年来,在中央、省、市领导的密切重视及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之下,本着恢复旧观而又有所发展的原则,经过缜密研究、苦心经营,才有像今天这样宏丽深幽的草堂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至于在草堂建立杜甫纪念馆则更是前人所绝对不能梦想到的。

  人民真正懂得纪念诗人的意义。地无分远近,人无分老幼,为了给草堂增加光彩,送花,送竹,送塑像的不乏其人,也有捐赠珍藏已久的唐代大邑瓷碗的。八十高龄的前清探花商行鎏老人为草堂补写楹联,少年儿童为了体现“机林碍日吟风叶”这一句杜诗的诗意,在浣花溪上献种桤木三千株。杜甫在当时不过得二三朋友的帮助而营建草堂,所谓“主人为卜林塘山”,而今天是以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力量来“为卜林塘”,这“万里桥西一草堂”就真是我们时代的骄傲了!难怪一位英国记者在参观后不胜感慨地说:“我国莎士比亚纪念馆,许多年一直没有成立,经费都用在军费上了,只有人民中国才能在短时间中建立起这样的纪念馆来!”

现在的草堂真是幽深静倩,诗意满园。春天,“桃花逐水,柳絮随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夏天,一到草堂,你便会爱上那万竿修竹,一天凉意;在 “翠柏”、“高楠”的密叶浓荫之下,草堂真是一碧无尘。走近水槛,你更会领略到“雨邑红渠冉冉香”的意味。到了秋天,又是一番情趣,“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好像是今天才写的诗句,那么新鲜。严冬天气,梅花开放,草堂管理处苦心搜集来的各样名种,如绿萼、白梅、粉团、朱砂之类,一时盛极,稼香艳色,又不是“江路野梅香”所能比拟;至于那邻家的梅园,也已归并到草堂来了。

 

诗卷长留无地间

历来研究社诗的人很不少,杜诗的版本也最多。但在过去,很难有一个收藏家或公立图书馆所收藏的杜诗种类之多能与今天杜甫纪念馆相比。杜甫纪念馆现在收藏有历代刻本、手抄本、国外刻本、译本杜甫诗集470部共2590册,其中有元明刻本10余种。如元皇庆元年(1312)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30册,已历时600余年,虽墨痕略淡,而开函披卷,古意盎然。这许多书不仅以它们的技代久远而见珍,更有助于对杜诗的研究。手抄本中,也颇有一生心血革干一编,书成而无力付印的,它们的价值固然有待于鉴定,但广为搜辑,使它免于遗佚,为功也很不小。至于近人的杜诗研究,可以说是搜罗无遗。国外译本,有的其中只译了一首社诗,如捷克的《中国古今诗选》,也被收集。不仅收集图书,并广泛组织国内著名书画家书写杜诗或作“诗意画”。现有“诗意画”的佳作数十幅。如齐白石老人的“枇杷对对香”,就是那么几笔,像金丸一般的果子,毛茸茸的绿叶,温厚而倔强的枇杷树的性格,都活鲜鲜地出现在纸上。诗得画而益彰,画有诗就更见其美了。

这些书画的收集只有在今天的社会里才办得到。为了更全面、广泛地搜寻与杜甫有关的实物、遗迹和传说,除发函而外,杜甫纪念馆还派专人到杜甫生平所经历过的地方作搜集工作。纵横11个省,历时300多天,他们一步步地追循着千年前杜甫的行踪,像勘探地下最珍贵的宝藏一样,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收获不少。

“诗卷长留天地间”,诗人也长留在人民的心中,可是,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关怀,那些珍贵的零篇断简,片语只言,又哪能集中再现于人间而与广大群众见面,并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服务呢!

 

会心真军俦

杜甫草堂在文化普及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它使历史上伟大诗人的思想感情,日益深广地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他的诗歌真正成为劳动人民所能接受的文化遗产。几年来,草堂先后举办了《杜甫生平》、《杜甫诗意画展》、《杜甫在四川的遗迹》、《人民时代对杜甫的纪念》等多次展览,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今年春天,在梅花盛开的时节,草堂举办了一次盛大的赛诗会,知识分子、工农诗人联翩来到,他们都热情地把自己的新生活和诗人的理想结合起来,唱出了新的诗篇。在新时代文艺方针正确贯彻之下,杜甫的诗歌,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了精神力量;而今天的广大社会人士、劳动人民都成为诗人的知己,这又不是当年只有寥寥的李白、高适数人所能比并的了。今天了解杜甫的人之多,相知之深,在一千年来的历史上,那都是“罕有其俦”的。

 

玉垒浮云变古今

历史在前进,新中国在飞奔,优美的社甫草堂,仅仅是千万朵鲜花中的一朵。从一朵鲜花也能看出新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诗人,再不必为“幽栖地僻经过少”而愁吟,再不必为“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悲歌,再不必为“哀哀寡妇诛求尽”而愤激,再不必为“戎马关山”而涕泅滂沱。

今天,如果要用诗人自己的最有概括性的语言,热情、有力地来歌唱,那么,我们应当同声高吟着:“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草堂与荆,从地一起,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

这不是一般的春色和变化,这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百花齐放的春色和驱穷扫白的变化,它出在人民手上,它从天地之间挟着雷霆万钧之势而来,奔腾呼啸,朝着更美好的明天。

(文中的小标题都是杜甫诗句,文中凡所引诗句也都是杜甫的诗。本文选自成都出版社《草堂之春》)

 


                                  草堂之春·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读钟树梁散文《草堂之春》



【读与评】

钟树梁先生的散文《草堂之春》以杜甫草堂为载体,展开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图景。这座看似普通的茅屋,承载的不仅是一位伟大诗人的栖居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对精神家园的集体追寻。读完此文,我深深感受到,草堂的兴衰变迁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命运与选择。

文章开篇即以杜甫诗句引出草堂,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这座文学圣地的精神高度。然而先生笔锋一转,描述了草堂在解放前的凋敝景象:沦为军营马厩,塑像断臂残肢,唯有几株梅树“在春光暗淡、蔓草凄凉之中很不调和地放出了几朵寒花”。这凄凉的画面令人心痛,但更令人深思的是先生揭示的深层矛盾——“优美的文字也掩饰不了丑恶的现实”。草堂的破败不仅是一处古迹的损毁,更是整个民族精神家园的荒芜。当文化让位于暴力,当诗情屈从于生存,一个社会的灵魂便如那尊被稻草遮盖的杜甫塑像,只能选择“眼不见,心不烦”的逃避。

然而历史总有转机。文中最动人的部分莫过于草堂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的过程。人民政府不仅修复了建筑本身,更赋予了它全新的文化使命——建立杜甫纪念馆。特别打动我的是社会各界对草堂建设的热情参与:八十岁老人补写楹联,少年儿童种植桤木,民众捐赠珍藏古籍。这些细节表明,草堂的重生不是简单的物质修复,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觉醒。那位英国记者的感慨尤其发人深省——只有在珍视文化的国度,诗圣的殿堂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草堂的复兴,象征着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回归。

文章后半部分着重描写了杜甫纪念馆在文化传承上的卓越贡献。收藏历代杜诗版本、组织书画家创作诗意画、派人循杜甫足迹收集资料——这些工作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物保护,而是一种文化基因的抢救与激活。齐白石老人的“枇杷对对香”与杜甫诗句相得益彰,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例证。先生指出“诗得画而益彰,画有诗就更见其美”,道出了不同艺术形式间相互滋养的深刻道理。更可贵的是,草堂举办的各种展览和赛诗会,使杜甫诗歌从学者书斋走向大众生活,实现了古典文化的现代转化。

“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这句诗被先生用来形容新中国带来的沧桑巨变。读至此处,我不禁思考:为什么一座草堂的变迁能引发如此深沉的情感共鸣?或许因为草堂早已超越其物理存在,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见证了文化的脆弱与坚韧,经历了被践踏与被珍视的极端命运。它的春天,不只是建筑的修复和环境的美化,更是一个民族重新找回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掩卷沉思,《草堂之春》给予我们的启示远超出文学范畴。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文化认同的今天,如何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草堂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传承需要制度保障,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创造性转化。杜甫的诗歌能够跨越千年依然鲜活,正是因为历代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任,不正是要让更多“草堂”迎来它们的春天吗?

从万里桥西的一处草堂,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对文化的永恒守望。这种守望,既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当春风再次吹绿草堂的梅树,我们听到的不只是杜甫诗歌的回响,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宣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