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文化特有的精致与包容——读秦牧散文《敝乡茶事甲天下》2

(2025-06-18 04:56:14)
标签:

读书

中华文化特有的精致与包容——读秦牧散文《敝乡茶事甲天下》2


敝乡茶事甲天下 秦牧

 

潮汕工夫茶对茶具、水、茶叶、冲法都大有讲究。

  茶具包括冲罐(茶壶)、茶杯和茶池。茶壶是红陶土制成的,大小如一个小红柿,杯是瓷的,杯壁很薄。茶池形状如鼓,瓷质,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作为“鼓身”的圆罐构成。盘面上有几个小眼,泡茶之后在壶盖上冲来加热的水可自然流入“茶池”内。“茶池”是准备用来倒剩茶和茶渣的。最标准的冲茶方式有所谓“十法”,那就是后火、虾须水(刚开的水)拣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用壶盖把浮于水面的杂质泡沫抹掉)、淋顶。冲茶要高冲低斟,开水锅的锅嘴离壶身要高,才能冲出茶味。斟茶叶,壶嘴又要紧贴杯面,使茶香不致飘逸。斟茶时还有两句谣谚,叫做“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这就是在三个杯子(标准的茶具,一个茶壶配三个小杯子)上斟茶的时候,不能斟满一杯再斟第二杯,而是像“关公巡城”似的,把茶壶不断在杯上画圈,使三个杯子所受的茶,浓度大体相同。所谓“韩信点兵”,就是茶壶里最后存下的几滴茶,因是精粹所在,不宜只洒在一个杯子里,而是要“机会均沾”地向每个杯子里分几滴,以免饮者有厚薄之分。一般品功夫茶的人自然没有讲究到这个地步,然而按照那最讲究的却都是这样做的。

  工夫茶,因为装进小茶壶里的茶叶,是几乎满满的一壶,这样泡出来的茶,特别是第一二次的颜色很深,浓度可想而知。你可别小觑这一小杯,有些外地人没有喝惯的,只喝了两三杯,竟兴奋彻夜,无法入睡。这使人想起古代人们发现咖啡的故事。当年非洲人见到吞食了咖啡果的羊群,终夜亢奋不眠,跟踪寻找,终于发现了咖啡。

  精于品茶的人,对于这样一杯好茶,却是能够慢慢地品,仿佛大有云底生香、风生腋下的情趣。

  泡工夫茶用的茶叶,不是龙井、碧螺春之类未发酵的绿茶,也不是滇红、祁红之类全发酵的红茶,而是主要产于福建的半发酵的乌龙茶(铁观音、铁罗汉、水仙、一枝春之类),乌龙茶的确另有一番独特风味。虽然各式名茶都各擅胜场,我们不应该妄加褒贬,乱定甲乙丙丁,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半发酵的乌龙茶是在绿茶、红茶发明之后多年才兴的一种茶,英文里面有Vlon一词,作为对乌龙茶类的特定称谓。顶尖儿的乌龙茶,一斤有3万个茶芽,价格高昂。现在的“极品铁观音”之类,价格也可以和上等的龙井媲美。随着潮籍人的足迹遍布东南亚,品功夫茶的风气也传播到海外。像铁观音这种名茶,在国外,总是供不应求。潮州品茶之风昌盛,但名茶却产于福建,只是到了近年,当地才开始生产好茶,例如“凤凰单枞”,就是相当脍炙人口的新秀。

  茶、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如果连同可乐、果汁等等计算,饮料可谓多矣!但是我觉得绝大多数饮料,常饮都使人有“腻了”之感,惟独好茶,却是天天喝,都不感厌烦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老祖家。全世界对于茶的称呼,不是叫做:tea,就是叫做cha,已是对中国茶的称谓音译的结果。茶是金字塔的同龄者,和中国有文字的历史一样的古老。因而,茶的文化在中国着实源远流长。它从被人称为茶、槚、荈、茗,到唐代正名为茶,就历经了悠长的岁月。在古代,茶是聘礼中必备的一项,可见它和生活关系之久。从唐代陆羽的《茶经》到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千余年间关于茶的专书,不断涌现,虽然不能说浩如烟海,可也是规模宏大的。惟其中国有这样深厚的茶的文化,才会在潮州出现这样影响及于普通劳动者的浓厚的品茶风习。至于何以潮州人格外讲究品茶,是什么“千里来龙”导致“此地经脉”,和宋室当年南迁有没有关系,这就不得而知了。我是很希望读到这方面的文史专著的。

我平素在家里并不品工夫茶,因为我是属于蠢物和驴饮之辈,喜欢大杯大杯地喝,不断喝那小小的一杯,太费事了。即使是极好的茶,我也把它泡在大茶壶里,冲进玻璃杯中,擎在手里,对着花丛,悠然畅饮,这也自有一番乐趣。如果是对着海上明月,或者是山间松涛,或者在西湖之滨,或者趵突泉畔,一杯好茶在手,更觉香味隽永,“逸兴遄飞”。但是即使我不是潮州功夫茶的迷恋者,而仅仅是偶一试饮的茶客,我也深信饮食是文化的一支。对于潮汕的这一品茶风习,我是本着浓厚的兴趣来观察它,怀着幽默的心情来描绘它的。

 


中华文化特有的精致与包容——读秦牧散文《敝乡茶事甲天下》2




【读与评】

在秦牧先生笔下,潮汕工夫茶已不仅是一种饮品,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仪式,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当我读完《敝乡茶事甲天下》,眼前仿佛浮现出那红陶小壶、薄壁瓷杯,以及茶艺师行云流水般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动作。这些细节背后,隐藏着中国人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也折射出中华文化特有的精致与包容。

潮汕工夫茶首先打动我的是它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从“虾须水”(刚开的水)的温度把控,到“高冲低斟”的手法讲究;从三个小茶杯必须“浓度大体相同”的公平分配,到茶壶最后几滴精粹要“机会均沾”的平等理念——这些看似繁琐的程序,实则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活美学体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习惯于“驴饮”式的大杯牛饮,却很少有机会体验这种将日常行为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先生先生自嘲为“蠢物和驴饮之辈”,却也承认“饮食是文化的一支”,这种态度本身就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多元生活方式的包容。

潮汕工夫茶所选择的乌龙茶,恰如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它既非未发酵的绿茶,也非全发酵的红茶,而是“半发酵”的中间状态。这种“不偏不倚”的特质,与中国传统哲学推崇的中和之美不谋而合。更耐人寻味的是,潮汕地区虽以品茶闻名,却长期依赖福建产的名茶,直到近年才发展出“凤凰单枞”这样的本地佳茗。这种“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智慧,展现了中国文化善于吸收外来养分又保持自身特色的能力。

先生在文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潮汕工夫茶随着华侨的足迹传播到东南亚,使铁观音等名茶在海外“总是供不应求”。这让我想到,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坚守传统,更在于流动与传播。潮汕人将家乡的茶文化带到异国他乡,既慰藉了自己的乡愁,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使者。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这种既能坚守文化根脉,又能与世界对话的智慧。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从被称为“茶、槚、荈、茗”的不同称谓,到陆羽《茶经》的系统总结,再到潮汕工夫茶的民俗实践,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先生提出的问题——潮州人格外讲究品茶是否与“宋室南迁”有关——虽然尚无定论,却启发我们思考文化传承中的历史因缘。或许正是这一次次的人口迁徙、文化交融,才造就了中华文化既多元又统一的面貌。

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虽不能完全按照“十法”来冲泡一杯工夫茶,却从先生的描述中获得了另一种启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找回这种对生活细节的专注与热爱。无论是“对着花丛,悠然畅饮”的闲适,还是“对着海上明月”“山间松涛”品茗的雅致,都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工夫”时刻。

读完这篇文章,我忽然明白,潮汕工夫茶的魅力不仅在于茶香本身,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记忆与生活哲学。在这个各种饮料充斥市场的时代,为何“惟独好茶,却是天天喝,都不感厌烦”?因为茶里有着时间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更有着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永恒追求。一杯工夫茶,泡出的是千年文化的精髓,品出的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