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了大千世界的精微之美——读秦牧散文《彩蝶树》

标签:
读书 |


彩蝶树
人们常以赞美之笔,描绘南国的鲜花。可是,洋紫荆——原名“羊蹄甲”的花,却常常被人所忽略,这大概是因为它既不是草本植物,又不是灌木盆栽,而是生长在乔木上的缘故?是因为年宵花市上,从来没有人摆卖这种花?是因为在广州,它不过是极为寻常的街道树?尽管如此,洋紫荆仍不失为南国一种极为出色的鲜花。站在紫荆树下,但见一树繁花,宛如千万彩蝶云集,好像走进了梦幻境界,也令人禁不住想起云南驰名四方的蝴蝶泉……
洋紫荆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它的花有五片花冠,四片对称地分裂两侧,一片翘起在上方,布满色调颇浓的彩斑,很像兰花的花舌,因此有人称它为“兰花树”。三色堇在南方被人叫做“蝴蝶花”,其实,这顶桂冠戴在豆科植物洋紫荆的头上,也是合适的。
不知道洋紫荆有几个不同花色种类的人,每每以为它们不断在变幻着颜色,像被称做“娇容三变”的木芙蓉似的。他们哪里知道,这是紫荆树的家族,为了献出色彩缤纷的鲜花而进行着接力赛跑哩!你看,从隆冬到暮春,洋紫荆陆续开花,紫色、红色、粉红色,次第开放,要足足闹腾好几个月。最先开花的是紫色那一种,花期竟是在寒风凛冽的春节前夕,和炮仗花、梅花同时绽开花蕾。它着实可以称得上是南国的报春使者!
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仿佛羊蹄一样,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末端凹了进去,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
在高纬度地方,人们大概是看不到这种洋紫荆的。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喜爱这种花树,特意起了个带“荆”字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他北上延安参加革命,后来牺牲了。他的妹妹回南方省亲的时候,特意采了洋紫荆的几片叶子和花朵,夹在书里带回北方,好让孩子们知道“荆”字的来历,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
在紫荆盛开的时候,我很喜欢站在树下,闻闻它的幽香,端详它那一串串彩蝶似的花朵,观赏它那对称得出奇的羊蒂般的叶子。清风吹来,落英缤纷,花瓣撒满了头、肩,我也不想拂掉它,心中禁不住引起一串遐想:……在古老的年代,有这么一对侠义的朋友,一个为崇高的目标牺牲了。另一个也奋起斗争,用慷慨壮烈的死为人民纾难,为至友复仇。他们死后被葬在一起,埋骨的地方就长出这么一株紫荆树——朋友树来,每片叶子都互相对称,五彩缤纷的蝴蝶也成群飞来凭吊,不愿离去……。
这样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这样动人的故事,人世间,生活里是的确存在的,它值得讴歌,并且令人想到可以编出一个美丽的童话。
站在满树蝴蝶的紫荆树下,我不禁想入非非了。
【读与评】
秦牧先生的散文《彩蝶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被常人忽略的南国花树——洋紫荆。初读此文,仿佛置身于一片彩蝶纷飞的花海之中;再读时,却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篇咏物散文,更是一曲关于生命、友谊与记忆的哲理诗篇。先生通过对洋紫荆的生动刻画,在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处,构建了一座连接植物特性与人类情感的桥梁,展现出深邃的生命洞察力。
文章开篇,秦牧便为这种被忽视的花树“正名”。洋紫荆因其乔木属性、未被商业化而遭到人们的冷落,然而先生却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发现了这种街道树上“一树繁花,宛如千万彩蝶云集”的惊人美丽。这种为平凡事物赋予不平凡意义的视角,恰是先生散文的魅力所在。他将洋紫荆与云南蝴蝶泉相提并论,不仅赋予了这种常见植物一种超验的美学价值,更暗示了自然界中隐藏着无数等待被发现的生命诗篇。这种对平凡之美的发现与礼赞,恰如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忽视却弥足珍贵的情感与价值。
先生对洋紫荆的观察细致入微,从花冠结构到叶片形状,无不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与诗性思维的完美结合。他将洋紫荆的花瓣比作“彩蝶”,将对称的叶片比作“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进而赋予它“朋友树”的别名。这种由形似到神似的联想过程,展现了先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尤为精妙的是,先生观察到不同花色的洋紫荆次第开放的现象,将其诗意地描述为“紫荆树的家族,为了献出色彩缤纷的鲜花而进行着接力赛跑”。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仅生动形象,更暗含了对生命延续与代际传承的深刻思考。
文章的情感高潮出现在对那位“带‘荆’字名字”的朋友的追忆。这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与洋紫荆之间形成的象征联系,将自然景观提升到了精神纪念的高度。妹妹将紫荆花叶带回北方让孩子们知道“‘荆’字的来历”这一细节,尤为动人。先生在此处看似不经意地写道:“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对短暂生命与永恒价值的深刻感悟。紫荆花成为了记忆的载体,将南方与北方、生者与逝者、过去与现在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章结尾处,先生站在紫荆树下“想入非非”构思了一个关于侠义友谊的美丽童话。两位朋友生死与共,死后化为紫荆树,引来彩蝶凭吊——这个想象中的故事,将紫荆树的自然特性(对称的叶片、彩蝶般的花朵)与人类的高尚情感(忠诚、友谊、牺牲)完美融合。先生以此暗示:人世间确实存在着这样“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而自然界中早已为我们准备了诠释这种情感的完美意象。这种将人性光辉投射到自然景物,又从自然中寻找人性印证的双向互动,构成了先生散文独特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
《彩蝶树》表面上在描写一种植物,实则探讨了记忆、友谊、牺牲与生命价值等永恒主题。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联想力,将洋紫荆这一自然物象转化为承载人文情感的象征符号。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重读这样的作品尤显珍贵——它提醒我们放慢脚步,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因为自然界中或许就隐藏着解读生命奥秘的密码;它更启示我们,真正的写作不在于辞藻的堆砌,而在于能否从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能否在花开花落间参透生命的真谛。
凝目沉思,眼前仿佛依然飞舞着那些彩蝶般的花朵,耳畔回响着“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的感叹。先生的《彩蝶树》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一种美丽的植物,更教会了我们如何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如何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找人性的回声。这或许就是经典散文的魅力——它既能展示大千世界的精微之美,又能触动读者心灵的最深处。